演出市场下沉化

搜索文档
当演出成为十一的“流量磁石”
36氪· 2025-10-10 23:45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国庆中秋八天长假期间,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近1.5万场次,同比上涨约4.4% [3]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显示线下演出市场达到历史级水平 [3] - 演出市场被证明是文娱行业最强劲的经济引擎之一 [3] 市场下沉化趋势 - 三线及以下城市演出活动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 [3] - 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等城市演出数量增速显著 [3] - 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最受当地观众青睐 [3] 音乐节的经济辐射效应 - 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四天累计吸引近14万乐迷,撬动周边产业效益约40亿元 [5][7] - 泸州、海拉尔等小众目的地的机票搜索热度在9月同比增长超过60% [7] - 音乐节带动交通、酒店、餐饮、景区与文创等多元消费链条,形成“一张票撬动一座城”的效应 [5][7] 音乐节下沉的驱动因素 - 一线城市场地费用高、排期饱和、审批难度大,倒逼主办方转向成本更低的下沉城市 [12] - 地方政府将音乐节视为文旅招商抓手,提供报批便利、财政或宣传资源,甚至设立专项资金或补贴 [12] - 短视频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快手)能迅速捕捉和放大音乐节现场体验,将“小城观演”推成全国性流量点 [12] 演出品类多元化发展 - 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16]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成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264%、66.6%和39.7% [16] - 头部艺人演唱会(如刀郎、林俊杰、刘若英)票房刚性依旧,多站门票售罄或二次加场 [16] 行业挑战与结构性变化 - 音乐节行业存在演出阵容同质化、活动延期或取消、安全配套设施隐患及一次性快钱型项目等问题 [14] - 尽管假期长达8天,今年十一整体音乐节数量相比今年五一及往年同期出现下滑 [14] - 文化消费正从“门票经济”升级为涵盖出行、住宿、餐饮、文创等的“全域消费引擎” [17]
国庆假期演出市场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增长34.1%
北京商报· 2025-10-08 03:01
线下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10月1日至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场次近1.5万场,同比上涨约4.4% [7]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 [7]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64%、66.6%和39.7% [7] 线下演出市场下沉趋势 - 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 [1][7] - 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为演出数量增速最快的下沉城市 [5][7] - 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最受下沉市场观众青睐 [7] 线下演出品类偏好变化 - 脱口秀、Livehouse等小众演出受到更多年轻人青睐 [1] - 以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 [7] - 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7] 线上文娱消费趋势 - 大屏端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3% [1] - 动漫观看时长激增76%,成为国庆阖家欢新纽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