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

搜索文档
智慧气象助游客“知天而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01:21
景区概况 - 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大邑县 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 终年积雪不化 [2] - 景区以杜甫诗句命名 拥有独特气象景观如朝霞与雪山 成为游客打卡热点 [2] - 暑期避暑旺季 海拔2000多米的映雪广场滑草项目受家庭游客欢迎 [2] 旅游产品创新 - 冬季滑雪场改造为夏季滑草场 配套彩虹滑梯和环湖步道 形成"冬滑雪 夏滑草"全季运营模式 [4] - 开发夜间滑雪时段 拉动周边夜间消费 实现"冷资源"转"热经济" [3] - 持续举办南国国际冰雪节 打造熊猫雪世界乐园等特色项目 [3] 气象服务赋能 - 气象部门提供滑雪/观雪山/云海等旅游气象指数预报 覆盖节假日专题天气服务 [3] - 精准气象信息提升游客满意度 直接拉动景区人气与消费 [3] - 推出全季旅游气象指数和气象荐游线路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游"转型 [4] 经营数据表现 - 2024年雪季游客量同比增长285% 日均接待超3000人次 [3] - 过夜游客人均停留时长增至2 8天 实现客流量与收入双增长 [3] - 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成为南方冰雪旅游标杆 [3] 资源开发策略 - 围绕"春赏花 夏避暑 秋观彩叶 冬玩雪"布局全季旅游产品线 [4] - 深挖山地气候资源 将气候条件转化为旅游新场景 [4] - 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 如雪季场地夏季转型 [4]
智慧气象筑起“防护网”,果农吃下“定心丸”
科技日报· 2025-07-15 01:13
智慧气象在苹果产业的应用 -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果农因花期冻害在2018-2020年损失超过100万元[1] - 2021年起智慧气象监测设备显著改善防灾能力 保障果农收益[1] - 志丹县苹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 采用现代化种植方式[1] - 志丹县属于苹果种植"黄金气候带" 但低温/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1] - 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低温天气对苹果花期危害最大[1] 气象监测技术细节 - "苹安天气"微信小程序提供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六项关键指标[2] - 气象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 实现分区域/分灾种/分时段精准防灾[2] - 果园部署"便捷式温湿果园智能监测仪" 扫描二维码可实时查看温湿度[3] - 延安市共布设1670个温湿监测仪和475套六要素监测站 形成4公里网格化监测[3] - 监测精度从5℃提升至0.5℃ 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数据[3] 产业经济效益 - 2024年志丹县苹果产量同比增长2.9万吨(增长率13.4%)[3] - 2024年志丹县苹果产值增加1.72亿元(增长率13.3%)[3] - 吴起县2015年以来共出现9次冰雹天气 2020年最多达4次[3] - 冰雹灾害导致苹果价格从3元/斤暴跌至0.5元/斤[4] 防灾技术升级 - 延安市建成X波段天气雷达一部[4] - 完成15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装备建设及自动化改造[4] - 自动化防雹系统可自动调整高炮射击方向和高度[4] - 自动化防雹相比人工操作显著提升作业安全性[4] 产业发展前景 - 科技保障帮助延安果农摆脱"望天收"困境[5] - 智慧气象推动苹果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5]
研判2025!中国智慧气象行业特征、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竞争梯队分析: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竞争格局分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7 01:18
智慧气象行业定义与特征 - 智慧气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气象观测更智能、预报更精准、预警更及时、信息更共享、服务更普惠、应用更深入 目标为"气象+"赋能千行百业 守护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1][2] - 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数据丰富性、服务个性化、应用广泛性、高度协同性特征[2] - 产业链以气象数据为核心 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 覆盖"感知-传输-处理-应用-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1][5]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基础设施与感知层 包括高精度传感器、卫星载荷、雷达系统 国产化率持续提升[27] - 中游为平台与处理层 涵盖气象大数据平台、AI算法模型、云计算基础设施[27] - 下游为应用层 包括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智慧能源等专业领域及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气候数据服务等商业服务领域[1][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智慧气象市场规模从2020年635.8亿元增长至2024年943.4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元[1][13] - 行业细分市场中硬件占比约36% 软件占比约34% 服务占比约30% 未来硬件占比下降而服务占比上升[15] - 预计到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29] 政策驱动因素 - 2021年11月《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数字化分析应用[10][12] - 2022年5月《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列入七大发展任务[10][12] - 2023年8月《关于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一体化数字监管系统[11][12] - 2025年4月《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要求为气象数据匹配身份标识并建立数据溯源机制 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11][1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气象模型提升预警效能 如上海市"雨师"模型使暴雨预警精确到街镇级 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45分钟[17] -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 如云南省20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将1公里高度覆盖率从62.7%提升至88%[19] - 量子计算技术试点应用 通过混合量子经典神经网络优化气象预测[28] - 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创新 如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中心与深圳低空产业公司合作构建数据共享+技术创新+产业输出模式[23][24] 行业竞争格局 - 形成国家队掌控基础设施、科技企业重构价值链、民营企业深耕细分场景的双轨格局[25] - 中国气象局掌控80%观测站点与90%卫星数据 主导公共服务与数据开放[25] - 科技巨头加快生态整合 如华为、阿里通过技术整合与生态合作重塑市场[25] - 民营企业发力垂直突破 如墨迹天气在航空物流短临预报市占率高 航天宏图农业遥感服务市占率领先[25] 典型应用案例 - 上海市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于2025年主汛期正式上岗 专注超大城市安全气象预报[17] - 云南省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填补青藏高原东南麓复杂地形监测空白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7%[19][22] -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定位为全球标杆性气象创新枢纽 服务大湾区11城超8600万人口[23]
“智慧气象”赋能“三夏”生产 “机械化收割+科技制育种”共绘夏收新画卷
央视网· 2025-05-31 02:14
农业机械化与生产效率提升 - 生旺村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50倍以上,每亩成本降低约20% [1] - 海南东方水稻育种基地实现机械化收割与科技制育种融合 [2] - 生旺村试验田成为新品种推广"孵化器",未来将推出多个优质品种助力海南打造"种业硅谷" [4] 制种产业经济效益 - 制种为农户提供稳定土地租金收入,并吸纳大量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 [6] - 东方市通过培育金奖水稻品种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南繁制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9] 智慧气象与精准农业 - 气象部门利用日照时数"阳光地图"、加密观测和卫星遥感技术,为"三夏"生产提供精细化服务 [9] - 山东菏泽定陶区"智慧气象"助力66万亩小麦收割,通过田间数据采集提供定制化农事建议 [10] - 山东潍坊昌邑市利用气象专报预测麦收期气候趋势,提供未来一周精细化天气预报 [10] - 公里级格点"日照地图"取代传统观测站数据,显著提升低温寡照灾害预警精度 [16][17] 科技育种与生产管理 - 早稻生长期间详细记录叶龄、分蘖数等指标,结合气象预报调整栽培方案 [7] - 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面临低温寡照风险,占全国产量的26% [14]
我国首份“阳光地图”发布 智慧气象助力农业生产
快讯· 2025-05-30 10:07
阳光地图研发 - 中国气象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份"阳光地图" [1] - 该数据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院、农业与生态气象大模型及应用团队联合开发 [1] - 通过将气象站点数据转化为格点数据,更直观展现全国大范围日照情况 [1] 技术应用价值 - 研究成果为复杂地区制定区域农业适应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 分辨率日照时数数据集有助于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精准度 [1]
站好“前哨岗”,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我国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新华网· 2025-05-16 16:21
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进展 - 全国已有65项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获准开展 今年18家单位正在谋划试点培育 近期将审议批准一批成熟试点项目 [1][2] - 试点工作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 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海南超强台风 辽宁特大暴雨 陕西桥梁垮塌等灾害应急服务成效显著 [2] - 重庆构建数字化防汛决策指挥系统 形成数智气象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2][4] 智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技术突破 - 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平均5.3公里 雷达覆盖率超99% 0-72小时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 部分城市达100米/10分钟更新 [3] -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达45种 覆盖水利 自然资源 交通等11个重点行业 建立分灾种分场景预警业务 [3] - 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建立 多领域数据融合水平持续提升 智能按需服务形态形成 [3] 数字化防汛系统应用成效 - 重庆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接入12部门41类数据 嘉陵江涨水风险预判时间从1天提升至7天 [4][5] - 水情预警时间从1天提前至2-3天 预警指令下达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2分钟 人员转移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30分钟 [5] 汛期气象服务部署 - 2024年汛期预计极端天气偏多 东部降水"北多南少" 海河 黄河中下游 辽河 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 [5] - 气象部门将加强部门联动 提供滚动决策服务 重点保障流域较重汛情应对 [5]
蓝盾光电2024年营收约6亿,净利约648万,同比均下降
仪器信息网· 2025-05-13 08:46
蓝盾光电2024年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6.09亿元,同比下降5.22% [3][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8.53万元,同比大幅下滑84.55% [3][5]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421.73万元,同比下降176.10% [3][5] - 营业总收入环比增长7.91%,但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环比下降60.60%和450.08%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156.9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882.62% [5] - 基本每股收益0.04元/股,同比下降87.50% [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32%,同比下降1.79个百分点 [5] 业绩下滑原因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下滑 [3] - 对外投资的参股公司处于发展前期,按权益法初步测算确认投资亏损 [3] 主营业务构成 - 仪器仪表制造业收入6.0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99.60%,同比下降5.58% [6] - 分产品来看: - 环境监测收入4.47亿元,占比73.37%,同比下降11.70% [6] - 交通管理收入1.05亿元,占比17.31%,同比增长54.07% [6] - 气象观测收入1037.32万元,占比1.70%,同比下降40.37% [6] - 精密制造收入4404.83万元,占比7.23%,同比下降13.13% [6] - 销售量3552台/套,同比下降1.82% [6] - 生产量3561台/套,同比下降0.11% [6] - 库存量279台/套,同比增长3.33% [6] 发展战略 - 围绕"双碳战略"、"数字交通"、"智慧气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4] - 执行"三年产品研发规划",推动大气光化组分、碳排放及温室气体、先进激光雷达等新产品开发 [4] - 收缩毛利率较低、回款周期较长的交通领域系统集成项目 [4] - 关注产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前景 [4] - 2025年计划: - 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 [6] - 深化本地化营销和服务网络建设 [6] - 环境监测业务以大气环境监测为基本盘,拓展水环境、噪声环境和碳监测市场 [6] - 智慧交通业务加大全息感知、团雾等新产品市场推广 [6] - 气象观测业务加大系列激光雷达产品市场开拓 [6]
蓝盾光电(300862) - 300862蓝盾光电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7
2025-05-07 08:52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84.55% [2] - 2025年1 - 3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01,516,555.36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 2,329,148.15元,较2024年1 - 3月均有所下降 [3] - 2024年度环境监测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 11.70% [3] 应对措施 - 围绕“双碳战略”“数字交通”“智慧气象”执行“三年产品研发规划”,推动新产品开发 [2] - 收缩交通领域系统集成项目,推动应收账款回收 [2] - 关注公司产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前景 [2] 业务拓展 - 交通管理领域拓展推出信控调优服务业务,为客户提供城市交通区域信控调优服务 [3] - 针对高速交通、城区高架道路恶劣天气管控,推出低成本能见度检测产品和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管控方案并形成示范应用 [3] 市场前景 - 国家政策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新的市场需求逐渐释放,“气象 +”服务格局带来新增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 [4] -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端分析仪器行业提出更高要求,国产分析仪器行业技术水平提升,新兴市场需求爆发,国产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速渗透,行业进入“存量升级 + 增量创新”双轮驱动阶段 [5] 公司战略规划 - 抓住新市场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自主核心技术平台建设,巩固核心业务竞争力,发展成为领先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5] 公司客户群体 - 主要客户为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