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智慧气象行业特征、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竞争梯队分析: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竞争格局分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7 01:18
智慧气象行业定义与特征 - 智慧气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气象观测更智能、预报更精准、预警更及时、信息更共享、服务更普惠、应用更深入 目标为"气象+"赋能千行百业 守护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1][2] - 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数据丰富性、服务个性化、应用广泛性、高度协同性特征[2] - 产业链以气象数据为核心 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 覆盖"感知-传输-处理-应用-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1][5]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基础设施与感知层 包括高精度传感器、卫星载荷、雷达系统 国产化率持续提升[27] - 中游为平台与处理层 涵盖气象大数据平台、AI算法模型、云计算基础设施[27] - 下游为应用层 包括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智慧能源等专业领域及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气候数据服务等商业服务领域[1][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智慧气象市场规模从2020年635.8亿元增长至2024年943.4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元[1][13] - 行业细分市场中硬件占比约36% 软件占比约34% 服务占比约30% 未来硬件占比下降而服务占比上升[15] - 预计到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29] 政策驱动因素 - 2021年11月《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数字化分析应用[10][12] - 2022年5月《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列入七大发展任务[10][12] - 2023年8月《关于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一体化数字监管系统[11][12] - 2025年4月《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要求为气象数据匹配身份标识并建立数据溯源机制 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11][12]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气象模型提升预警效能 如上海市"雨师"模型使暴雨预警精确到街镇级 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45分钟[17] -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 如云南省20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将1公里高度覆盖率从62.7%提升至88%[19] - 量子计算技术试点应用 通过混合量子经典神经网络优化气象预测[28] - 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创新 如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中心与深圳低空产业公司合作构建数据共享+技术创新+产业输出模式[23][24] 行业竞争格局 - 形成国家队掌控基础设施、科技企业重构价值链、民营企业深耕细分场景的双轨格局[25] - 中国气象局掌控80%观测站点与90%卫星数据 主导公共服务与数据开放[25] - 科技巨头加快生态整合 如华为、阿里通过技术整合与生态合作重塑市场[25] - 民营企业发力垂直突破 如墨迹天气在航空物流短临预报市占率高 航天宏图农业遥感服务市占率领先[25] 典型应用案例 - 上海市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于2025年主汛期正式上岗 专注超大城市安全气象预报[17] - 云南省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填补青藏高原东南麓复杂地形监测空白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7%[19][22] -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定位为全球标杆性气象创新枢纽 服务大湾区11城超8600万人口[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