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游戏ETF(159869)近5个交易日“吸金”近12亿元,规模突破100亿元,游戏产业正成为提振消费新引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07:02
9月29日,游戏板块早盘表现持续震荡,游戏ETF(159869)现小幅微跌,打开布局窗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游戏ETF (159869)近5个交易日累计获得资金净流入达11.66亿元,备受资金青睐,产品规模突破100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助力投资者一键布局A股 游戏龙头。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 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游戏用户规模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实现历史新高。上海网络 游戏产业持续领跑全国,全年销售收入1558亿元,同比增长7.8%,连续13年保持正向增长。上海游戏行业坚持精品化战略,构建起覆盖研 发、发行、衍生品开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出一批兼具强IP属性、高流水表现与高用户黏性的优秀作品,文化影响、市场收益、经济贡献 显著提高,已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和在线新 ...
南通崇川区精彩亮相2025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
扬子晚报网· 2025-09-29 06:19
9月26日下午举办的专场推介会成为崇川本次参展的亮点环节。南通市崇川区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南通中关村信息谷总经理雷艳丽作主题推介,系统阐述 崇川区发展数字影视产业的优势。随着"视听崇川"计划启动,崇川区将在未来三至五年,重点孵化超百部原创影视作品,推动数字影视产业规模实现新突 破。 9月26日至28日,以"智汇长三角、视听创未来"为主题的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南通市崇川区组织参展,并于26日下午成功举 办"文化引领数字赋能"数字影视产业专场推介会,全面展示区域产业优势与发展机遇。 本届博览会汇聚了近150家长三角地区广电视听领域的重点园区、企业及机构,集中呈现高新视听领域的最新成果。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崇开园)、南 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港开园)、星月智创园等园区参展,天泰动漫、军盾影视、赋助智能等崇川区代表性企业也在现场重点展示了动漫创作、影视制作、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吸引众多业界嘉宾驻足交流。 在本次"金茉莉"视听论坛电视剧分论坛上,南通壹城获评2025江苏影视剧十大热门取景地。崇川区在数字文化领域的长期投入,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在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示的2024年度全 ...
2025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在宁开幕
新华日报· 2025-09-26 21:06
本届博览会由江苏省广电局主办,上海、浙江、安徽两省一市广电部门联合参与,以"智汇长三角、视 听创未来"为主题,总展览面积达1.5万平方米,设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四大区域展馆和技术装备、内 容创制、融合应用三大特色展区。现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广电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广电视听一 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26—2030)》,进一步巩固合作机制,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协同格 局。展会首次发布了《长三角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报告》,同时宣布江苏卫视超高清频道即将上线。 本报讯(记者冯圆芳)9月26日,2025长三角高新视听博览会在南京开幕。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 缨出席活动并致辞。 徐缨在致辞中说,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文脉相通,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 业,既要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宣传者、记录者,又要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在联动宣 传、联合创作、联建项目、联手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她指出,发展高新视听,既是数字经济有机组 成,也是数字文化产业强劲引擎。江苏广电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 要讲话精神,立足当前,面向"十五五",与长三角兄弟省市一道,在重大 ...
持续壮大数字文化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9-18 22:00
行业政策支持 - 重庆市出台激励政策针对影视全产业链条实行分档奖励包括产业平台建设和票房表现 [1] - 江苏省将数字文化产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整体谋划 [1] - 2017年原文化部印发指导意见部署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和培育新动能 [2] -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意见绘制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蓝图 [2] - 2022年发布意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引领建设方向 [2] 行业发展现状 - 5G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 - 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新增长点 [2] - 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各地区采用特色手段吸引消费者 [2] - 面临数字技术竞争优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产业链不完整及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2] 技术发展举措 - 丰富数字文化工具表现形态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度 [3] - 抓住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关键点推动生产力跃升 [3] - 加大科研投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 [3] - 发挥数字文化企业主体作用创新要素培育新质生产力 [3] 人才培养机制 - 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突出数字素养卓越的从业者 [3] - 重点培养颠覆性技术突破性人才和新质生产力工具应用型人才 [3] - 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院校形成合力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3] - 建立健全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合作机制鼓励高校开办相关专业 [3] - 在生产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创新 [3]
全国首个主流文化语料库上线,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8-25 08:39
合作签约与项目背景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与人民网正式签约共建主流文化语料库 项目推进会于8月25日在济南举行 [1] - 高质量语料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支撑资源 对行业大模型训练和应用至关重要 [1] - 国家政策明确支持文化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包括2024-2026年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和2025年文化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 [1] - 山东省2025年6月政策明确支持文化大模型开源利用 要求建设文化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 [1] 语料库资源与特点 - 语料库整合人民网 大众报业集团等党媒权威资源 以及省内文化单位高校优质私域文化资源 [1] - 通过数据采集 清洗 预标注 标注 增强 审校等环节 采用AI加人工方式打磨形成 [1] - 语料库具有标准统一 结构完整 权威准确 开放共享特色 解决AI大模型敏感领域语料欠缺等问题 [1] - 作为全国首个主流文化语料库 一期聚焦山东优秀文化 已上线问答语料5万对和基础语料2000万篇 [2] - 正在打造孔子学术研究 孔子画像等多个高质量数据集 计划分期分批建设覆盖广泛的内容 [2] 技术平台与数据服务 - 集团自主研发山东文化数据标注平台 提供一站式全链路服务包括采集清洗标注增强审核等 [4] - 平台支持问答 图片 视频 音频 文件 图谱等多类型数据标注 标注后语料可一键发布到大模型 [4] - 标注平台将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助力文化单位高校企业打造高质量数据集 [4] - 集团将推出山东文化数据交易平台 提供文化数据集交易服务 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与资产变现 [4]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内容+科技+运营”多维竞争
央视网· 2025-08-25 00:20
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 - 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动文化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涌现 提升公众体验多样性 [1]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 实现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1] -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运用AR 动态长卷和数字投影等技术活化文物 [2] -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梦·红楼》展演通过数字光影和虚拟现实技术还原20个原著经典场景 提供60分钟沉浸式体验 [2]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使用亚洲最大虚拟拍摄系统 通过LED背景屏实时渲染画面 大幅节约置景成本和等待时间 [2]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 虚拟摄影棚重塑影视制作流程 催生LED设备工程师和虚拟拍摄系统工程师等新岗位 [4]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拓展至文旅和文博领域 产生VR应用开发工程师和3D建模师等新兴职业 [4] - 2030年中国虚拟现实人才岗位需求预计超过680万个 [5] - 2025年人社部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和系统测试员等17个新职业 [5] - 动画产业总产值预计2029年达4700亿元 人工智能艺术家等复合型岗位需求旺盛 [5]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 教育部2025年新增29个本科专业 近四分之一聚焦数字文化产业赛道 包括数字戏剧和智能影像艺术等 [6] - 上海戏剧学院设立数字演艺设计专业 融合AI和虚拟现实技术 [6] - 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整合戏剧影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 培养跨媒介叙事人才 [6] - 全国11所高校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 中山大学设数字文化管理硕士 南京大学设数字文化产业方向MBA [7]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订单班" 从大一开始对接3D建模师等企业需求 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直接衔接 [7]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内容+科技+运营”多维竞争 | 梳理新职业、新要求
央视网· 2025-08-20 03:11
文旅消费与技术融合 - 2025年暑期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动文化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涌现 公众体验更加多元[1]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融合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 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 提供沉浸式体验[3] - 博物馆运用AR 动态长卷 数字投影等技术活化文物 多地出现元宇宙图书馆 沉浸式剧场 XR无人机体验等文旅融合新模式[4]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启用亚洲最大虚拟拍摄系统 LED背景屏随镜头移动实时渲染 大幅节约剧组置景成本和等待时间[6] -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梦·红楼》展演结合数字光影与虚拟现实技术 60分钟沉浸式体验还原20个原著经典场景[7] 数字技术催生新职业需求 - 虚拟摄影棚重塑影视制作流程 催生LED设备工程师 虚拟拍摄系统工程师 数字制景地编师等急需人才[10] - 虚拟技术拓展至文化旅游和文博展示领域 新增VR应用开发工程师 3D建模师 交互设计师 虚拟场景策划等职业[13] - 2030年中国虚拟现实人才岗位需求将超680万个 2025年动画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重塑创作模式[15] - 人社部2025年新增17个职业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和系统测试员 同时出现人工智能艺术家 虚拟制片管理等复合岗位[17] - 中国动画产业总产值预计2029年达4700亿元 人才需求旺盛[17]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 教育部2025年新增29个本科专业中近四分之一聚焦数字文化产业 包括数字戏剧 数字演艺设计 智能影像艺术 虚拟空间艺术等[19] - 上海戏剧学院设立数字演艺设计专业 融合AI与虚拟现实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整合戏剧影视学 设计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19][21] - 全国11所高校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 中山大学设数字文化管理硕士 南京大学设数字文化产业方向工商管理硕士[21] - 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 如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共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21][23] -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内容+科技+运营多维竞争阶段 高校通过学科重构和产教融合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25]
多元文化业态涌现,虚拟现实人才需求将超680万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9 15:48
文旅消费与科技融合新趋势 - 暑期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动文化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涌现 提升公众体验多样性 [1]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 实现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打造古今对话体验平台 [1] - 博物馆结合AR 动态长卷和数字投影等技术活化文物 多地涌现元宇宙图书馆 沉浸式剧场和XR无人机体验等文旅融合新模式 [3] 沉浸式文化体验案例 -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 运用数字光影和虚拟现实技术 呈现60分钟太虚幻境之旅 还原20个原著经典场景 [6]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启用亚洲最大虚拟拍摄系统 通过LED背景屏实时渲染画面 采用XR VP弧形屏和动作捕捉系统 大幅降低剧组置景成本和时间消耗 [8]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 虚拟拍摄系统催生LED设备工程师 虚拟拍摄系统工程师和数字制景地编师等新兴岗位 技术人才需求激增 [8][10] - 虚拟现实技术拓展至影视制作 文化旅游和文博展示等领域 产生VR应用开发工程师 3D建模师和交互设计师等职业 2030年相关岗位需求预计超680万个 [12] - 动画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和系统测试员岗位 动画产业总产值预计2029年达4700亿元 人才缺口显著 [14]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 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中近四分之一聚焦数字文化产业 包括数字戏剧 数字演艺设计和智能影像艺术等方向 [16] - 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整合戏剧影视学 设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 培养智能技术应用与跨媒介叙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8] - 全国11所高校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 中山大学设立数字文化管理专业 南京大学开设数字文化产业方向工商管理硕士 [20]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和数字媒体技术订单班 采用企业导师入校 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及在岗实习三阶段培养模式 [22]
郇瓛: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万亿蓝海
经济日报· 2025-08-19 00:0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数字文化产业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6.67万亿元 占GDP比重接近5% 增速达12.4% [1] - 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行业实现影响力与价值创造的双重跃迁 [1] 全球化进展 - 中国数字文化企业如TikTok和《黑神话:悟空》正重构国际文化话语体系 从参与者转变为全球价值链引领者 [1] - DeepSeek成为史上最快突破3000万用户的APP 展现行业全球竞争力 [1] 发展挑战 - 内容创新同质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表层化成为显著瓶颈 [2] - 区域发展失衡 优质资源集中北上广深杭 中西部存在明显短板 [2] - 前沿技术如先进渲染引擎和数字基础平台仍存在不足 [2] 政策支持方向 - 加快完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制定技术接口、内容质量和版权保护国家标准 [2] - 重点支持AIGC和XR技术在文化创作、保护与传播中的深度应用 [2] - 优化区域协同 依托"东数西算"在西部布局数字文化算力中心与备份基地 [2] 企业创新策略 - 坚持内容为王 深耕中华美学IP 如《王者荣耀》以"长安赛年"重现盛唐文化 [3] - 强化文化领域专用算法模型和智能创作工具等技术自主攻关 [3] - 建立科技公司与文化机构"逆向技术授权"机制 推动技术向文博和非遗领域开放 [3] 消费生态建设 - 提升数字文化消费便捷度与普惠性 推广适老化和无障碍产品 [3] - 培育尊重原创和乐于付费的市场环境 鼓励平台设计防沉迷机制 [3] - 完善用户共创机制 支持粉丝在版权规则下开展"二创"生态 [3]
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万亿蓝海
经济日报· 2025-08-18 21:20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文化作为重要板块,聚焦AI在艺术、文旅、游戏等领域的应用 [1] - 2024年数字文化产业为主体的16类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突破6.67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5%,增速达12.4% [1] - 中国数字文化企业如TikTok、《黑神话:悟空》、DeepSeek等正参与全球文化话语体系重构,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 [1] 行业挑战与瓶颈 - 内容创新同质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表层化成为显著瓶颈,产品多停留在技术形式堆砌层面 [2] - 区域发展失衡,优质资源与创新能力集中在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短板 [2] - 前沿技术如先进渲染引擎、数字基础平台仍存在短板 [2] 政策支撑方向 - 加快完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制定技术接口、内容质量、版权保护等国家标准 [2] - 重点支持AIGC、XR等技术在文化创作、保护、传播中的深度应用 [2] - 探索建立数据资产确权、交易与收益分配机制,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布局西部数字文化算力中心 [2] 企业创新实践 - 强化科技攻关,深耕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优质IP,如《王者荣耀》"长安赛年"案例 [3] - 加大文化领域专用算法模型、智能创作工具等核心技术投入,降低对国外工具的依赖 [3] - 建立"逆向技术授权"机制,推动前沿技术向文博、非遗等领域开放赋能 [3] 消费者体验优化 - 提升数字文化消费便捷度与普惠性,推广适老化、无障碍产品及轻量化云游应用 [3] - 培育理性消费习惯,营造尊重原创的市场环境,平台需设计防沉迷机制 [3] - 完善用户共创机制,支持粉丝"二创"生态在版权规则下的有序繁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