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敏感肌
icon
搜索文档
薇诺娜、可复美等主打功效型的国货护肤品,护城河在哪?
格隆汇· 2025-09-10 11:35
中国护肤品市场发展历程 - 七八十年代美加净、郁美净等品牌开启中国护肤品市场第一阵风[1] - 改革开放后国际品牌资生堂、强生等抢滩中国市场[1] - 市场逐渐从百花齐放演变为国际集团主导格局 雅诗兰黛集团、欧莱雅集团、资生堂集团长期占据超60%市场份额[2] 国货功效型护肤品牌现状 - 薇诺娜双11开售4小时成交额破10亿但面临产品腥臭和过敏投诉[1] - 可复美双11开售30分钟破亿元 母公司巨子生物11月4日港股上市[1] - 玉泽因缺乏李佳琦直播间加持导致业绩表现平平[1] - 国货品牌普遍选择敏感肌修复赛道 成功将"敏感肌"概念替代"日本药妆"成为消费者优先选择[3] 国货品牌运营特征 - 普遍采用医疗机构背书记录提升信任度:玉泽联合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研制 薇诺娜绑定滇虹药业并入驻医院 巨子生物覆盖1000多家公立医院及1700家私立医院[4] - 高度依赖线上渠道:贝泰妮2021年线上渠道销售占比82.34%[5] - 营收受促销活动影响显著:贝泰妮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约为第一季度3.7倍[5] - 复购率存在疑问:薇诺娜天猫旗舰店2019年复购率近30% 但上市后未再公布该数据[5] 财务表现对比 - 销售费率偏高:贝泰妮46% 巨子生物22% 上海家化40% 均高于欧莱雅30%和雅诗兰黛25%[7] - 研发费率相对较低:贝泰妮2.99% 巨子生物1.6% 上海家化2% 低于资生堂4.3%和欧莱雅3.2% 但与雅诗兰黛1.5%接近[7] - 国际品牌研发投入绝对金额远超国货品牌[7] 行业发展趋势 - 融资市场降温:2022年护肤品品类共17个融资事件 较2021年39个大幅减少[9] - 国际品牌持续展示技术优势:兰蔻推出光学紧颜仪 资生堂展示"数字皮肤"和"无创水光"技术[8] - 国货品牌需提升全产业链能力:包括原料质量、配方有效性、加工环境、运输包装等环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