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

搜索文档
桂林:烽火中筑起“精神长城”(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23:05
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桂林"文化书店街"旧址纪念碑。资料图片 文旅融合项目《桂林有缘》亮相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抗战时期部分文化名人在桂林居住分布图。本报记者 郑 娜摄 抗战时期在桂林出版的部分文学书籍。来源:广西日报 北平沦陷,天津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沦陷,武汉沦陷。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的硝烟在全国弥漫,国土一寸寸沦丧。狼烟四起,何以为家,何以为战? 向西,向南。为了保存民族血脉、文脉,大量文化团体、文化名人与学者不断迁徙,落脚在桂林。这座 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城,在战争中被推向文化的前沿。 抗战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汇聚于此,小城里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宛 如雨后春笋涌现。一个个文化战士以笔为枪,以纸为阵地,以舞台作战场,发出人民的怒吼、抗争,存 续民族精神之炬、文明之火。冠甲天下的山水之城,淬炼成享誉海内外的抗战文化城,在气壮山河的抗 战长卷中镌刻下独一无二的坐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桂林,探访遗址,寻迹星 火,从一座城解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一幅迁徙图 手指轻点屏幕,一幅"迁徙图 ...
烽火淬炼英雄城
长江日报· 2025-09-03 01:07
两江浩荡奔涌,英雄血脉长流。长江与汉江不仅滋养出武汉三镇的千年繁华,更铸就出一座城市的 铮铮铁骨。它以"英雄"为名,不断书写传奇。 87年前,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打破江城宁静;百万武汉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写下抗战史上 的壮烈篇章。4个半月激战,在英雄城市武汉,英雄的人民让抗日战争迎来战略转折的关键节点。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们永远铭记:这座 被烽火淬炼的城市,英雄精神永不褪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英雄的人民激情满怀,砥砺向 前。 新四军军部在这里诞生 2025年4月22日,百岁新四军老战士丁位西在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前留影。长江日报记者孙 笑天 摄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鲜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在《新四军军歌》中,这句歌词道出了这支英雄部 队与武汉的深厚历史渊源。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 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新四军军长。 11月11日,叶挺来到武汉。第二天,他以新四军军长的身份对报界发表谈话,坚定表示:"目前日 寇侵略,正是'多难'的时 ...
重走抗战路,一定要去一趟永安!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23:54
历史地位与抗战文化 - 抗战期间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7年半 成为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随迁机关、学校、团体机构达100多个 [6] - 战时人口仅7万多的小山城涌现近40家出版社、近20家印刷所、10多家书店 出版报纸10多种、期刊100多种、书籍800余种 [12][13] - 改进出版社年销售图书杂志37.7万册 外社图书3.88万册 设立3个营业处和3个总经销处 省外合作同业超300家 [17] 文化教育产业 - 迁移新办多所中小学及大学 福建省9所高等院校集中于此 成立大量抗战文艺团体开展街头宣传 [22] - 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为民国三大最高音乐学府 师生创作《永安之夜》等抗战歌曲并巡回演出 [24][25] - 台湾省党部1943年迁入复兴堡办公 联合台湾义勇队等组织共同开展光复台湾工作 [27][29] 现代产业体系 - 形成"3321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2024年实现产值407.03亿元 [39] - 汽车及零部件、竹产业、新型碳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列入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 [41] - 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 拥有"中国重汽福建海西汽车公司"等工业基地 [33][36] 生态旅游产业 - 打造全域森林康养业态 涵盖桃源洞—鳞隐石林、上坪天斗山居民宿等景区 [50][52] - 融合抗战文化、民俗文化、笋竹文化发展生态旅游 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称号 [45][46] - 通过竹博会评选"竹王" 发展竹林经济 建设石墨烯产业园推动绿色产业升级 [36][38]
文字为炮漫画是枪 体味不屈斗争精神 巴金图书馆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解放日报· 2025-08-27 01:53
记者 施晨露 巴金故居、巴金图书馆推出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包括展览、阅读、朗诵欣赏、青少年 体验等多种形式。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艾青等中国作家和诗 人,和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奔走于烽火之中,用文字揭露敌人的滔天罪行,激发同胞的抗战信心 和勇气,是抗战中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抗战时期,有把文字宣传比喻为大炮,把漫画宣传比喻为机 关枪的说法。巴金图书馆精选采购了一批中国作家抗战文学专题图书,邀请读者阅读重温那段艰苦岁 月,体味民众的疾苦和作家们的宝贵创作。 这批图书包括"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1931—1945年 东北抗日文学大系》和《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等,涵盖理论、小说、报告文学、散文与杂文、诗歌等 多种文体,全面而完备地展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面貌,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苦难历史和抗争历 史。 展厅多媒体设备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抗战实绩和爱国精神,他们的抗战图像、战时作品等组合成 一幅抗战作家群像图。茅盾、冰心、沈从文、李健吾、曹禺、萧乾等在作品中讲述朴素的抗战思想,记 录战时的生活经历,坚守岗位、以笔为枪,在中华民族 ...
山河壮歌丨一纸降书落芷江,山河无恙慰忠魂
央广网· 2025-08-05 09:21
历史事件 - 1945年8月21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湖南芷江举行,会场内保存有刻着"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和"卅四年八月廿一日于芷江"的九屉办公桌[1] - 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1947年8月30日竣工,是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3] - 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发生于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双方参战兵力28万多人,战线200多公里,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人代价歼敌2.8万余人[6][9] 军事意义 - 湘西会战粉碎了日军夺取芷江空军基地的企图,成为盟军反攻的战略支点[6] - 中国战区受降地点选择芷江,既因湘西会战胜利的威慑,也象征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6] - 芷江受降确认了日军投降条款,部署了全国16个受降区101个缴械点,为南京受降仪式做准备[13] 地理优势 - 芷江位于湘西边陲,是通往西南的必经之路和大后方联系前线的纽带[14] - 芷江机场保持完好,大小飞机可随时起降,便于受降要员及降使进出[14] - 受降地点选择芷江因其安全性高,能避免日占区危险,且可向侵略者炫耀武力[14] 文旅发展 - 芷江受降纪念馆"五一"期间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4万人次[17] - 当地围绕"抗战胜利"等四张名片发展红色文旅,修缮受降纪念坊等建筑,新建主题雕塑[17] - 七里桥村发展集体经济,建有洗涤厂、电子厂、四个内衣厂,带动数十人就业[15][17] 基础设施 - 芷江机场始建于1936年10月,曾为盟军远东重要空军基地,2002年起逐步开放民用[15] - 现怀化芷江机场开通多条民用航线,通达国内11个城市[15] - 七里桥村依托特色水果种植脱贫,并发展多种产业改善民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