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者适当性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教育宣传周|富国基金:选基金为什么要重视适当性管理
新浪基金· 2025-09-23 09:34
基金适当性管理核心原则 - 基金适当性管理是将合适产品通过合适方式提供给合适投资者的系统性流程 [2] - 该管理要求销售机构充分了解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风险特征两个关键维度 [2] - 最终目标是确保基金产品与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精确匹配 [2] 投资者适当性评估 - 需要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投资经验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2] - 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包含基本信息、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知识等综合评估要素 [15] - 投资者风险等级分为C1保守型至C5积极型五个等级 [16] - 风险承受能力会随年龄、收入变化和投资能力积累而发生动态变化 [17] 产品适当性评估 - 需要对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策略、收益特征等进行准确评估 [2] - 基金产品按投向分为四大类: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风险逐级递减 [13] - 产品风险等级划分为R1低风险至R5高风险五个等级 [13][14] - 不同机构分类可能略有差异,需查看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具体风险等级 [15] 适当性匹配机制 - 保守型投资者(C1)仅可投资R1风险等级产品 [16] - 相对保守型投资者(C2)可投资R1-R2风险等级产品 [16] - 稳健型投资者(C3)可投资R1-R3风险等级产品 [16] - 相对积极型投资者(C4)可投资R1-R4风险等级产品 [16] - 积极型投资者(C5)可投资所有R1-R5风险等级产品 [16] 风险错配后果 - 高风险产品可能导致本金出现超出投资者承受范围的短期亏损 [6] - 高风险产品的较大波动可能引发投资者焦虑,影响长期投资纪律 [8] - 基金净值会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即使专业化理财服务也无法完全规避风险 [5] 适当性管理实践要求 - 销售机构需定期要求投资者重新进行风险测评,确保评级准确性 [17] - 基金风险等级在销售材料中明确标注,方便投资者快速识别 [12] - 投资者需知悉基金风险等级并确认自身能够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 [9]
【金融教育宣传周】了解投资者适当性
天天基金网· 2025-09-17 10:34
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 - 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将于2025年9月15日至9月21日举行 由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主办[1]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则 - 投资者风险评级分为五个等级 C1保守型 C2谨慎型 C3稳健型 C4积极型 C5激进型[2] - 金融服务风险等级划分为R1至R5五个等级 R1为最低风险 R5为最高风险[2] - 投资者评级与金融服务风险等级匹配规则为 C1级仅可匹配R1级 C2级可匹配R1-R2级 C3级可匹配R1-R3级 C4级可匹配R1-R4级 C5级可匹配所有风险等级[2]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流程包括三步 如实填写风险测评问卷 查看金融服务风险评级 确认金融服务与自身风险偏好匹配[2] 客户服务信息 - 提供24小时客服热线95357[2]
基金公司强迫员工买基金,俩月亏8万多?
搜狐财经· 2025-08-15 01:40
核心事件概述 - 申万宏源证券基层员工爆料被强制购买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150万元 两个月内亏损8.54万元(约5.69%)[1][2] - 员工提供持仓截图证明 强调实际情况与爆料完全一致[1] - 指控该任务为申万宏源总经理张剑强压的"政治任务"[2] 基金操作与业绩表现 - 基金宣传承诺重点配置高股息高分红资产 封闭期内缓慢建仓不超过6成[3] - 实际操作与宣传严重不符:成立不到3天即建仓约6成[3] - 高位追入已处高位的"新消费"板块 亏损后砍仓止损[3] - 转而又追高银行股 遭遇银行板块回调再次亏损[3] - 当银行板块整体上涨2.22%时 该基金净值逆势下跌1%[3] - 基金于2025年6月3日成立 由副总经理贾成东管理[3] - 截至8月11日 A类份额累计下跌8.23% 在467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4672位[3] - 同期上证指数上涨8.96% 沪深300指数上涨6.89%[3] 公司回应与事实核查 - 申万菱信基金否认"强迫员工购买基金"传言 称无强制行为[5] - 基金合同公告显示"管理人从业人员认购量为0"[5] - 公司未说明关联公司员工是否包含在内[5] - 对业绩问题表示"当前产品短期业绩未达预期" 希望投资者关注长期表现[5] - 未对员工具体指控(如张剑施压)直接回应[5] - 至少2名不同员工提供购买凭证及亏损截图[5] - 经新浪财经向相关人士核实 "强压任务"确有发生[5] 公司治理与行业状况 - 申万宏源是申万菱信控股股东 持股67% 存在利益关联[5] - 基金销售中存在"员工自购"潜规则[5] - 若强制购买属实 涉嫌违反《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中"投资者适当性"及"禁止摊派"规定[5] - 贾成东操作激进却无有效风控 反映申万菱信投研体系失效[5] - 申万菱信基金2025年规模降至826亿元 较2024年缩水20亿元[5] - 年内6只基金清盘 1只新基发行失败[5] - 近1年7名基金经理离职 新人占比较高 存在"一拖多"现象[5] - 事件反映"规模至上"文化的负面影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