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乐观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订阅超百万“美版公众号”Substack联创:我们进入了注意力稀缺世界,真正稀缺的不是内容,而是值得你付出注意力的优质内容
Z Potentials· 2025-09-11 03:21
核心观点 - Substack作为付费订阅内容平台 致力于构建独立创作生态 通过直接连接创作者与受众 对抗AI低质内容 重塑健康媒体行业[3][9][11] - 公司完成1亿美元融资 计划加速网络效应扩张 重新定义产品形态与公司规模[42][43] - 平台核心价值在于"独立性" 让创作者坚持自我表达并直接变现 同时通过技术工具降低创作门槛[11][16][27] 文化影响力与言论自由 - 2020年媒体环境高度紧张 大量媒体人被解雇 社交平台封禁争议账号 Substack成为当时唯一捍卫言论自由的基础设施[10] - 平台为自由派媒体人提供庇护 承接被传统机构抛弃的优秀作者 从商业和文化角度均获得收益[12] - 通过允许创作者导出订阅者数据并自由离开 反而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出现"回旋镖"式回归现象[15] 商业模式与产品演进 - 最初要求内容全付费 但首个客户用Mailchimp组合免费邮件引流 促使平台增加免费层级作为付费转化前提[20] - 早期被批评为"带商业模式的博客" 但实际发展出播客和完整网络生态 远超博客范畴[7][14] - 创作者依赖Twitter等社交平台引流存在风险 平台算法变动可能造成生存危机 因此Substack自建网络[21][22] 算法与广告策略 - 算法本身非问题 关键在目标函数设定:若对齐用户兴趣而非广告收入 将产生完全不同结果[23][24] - 考虑引入广告但需重构模式 避免与传统社交媒体同质化 现有作者通过赞助获得收益的方式值得借鉴[25] - 视频内容付费习惯尚未像文字那样成熟 但平台持续探索多媒介形式[24] AI技术与内容质量 - 开发AI工具自动将Facetime通话转化为多格式内容(播客/视频/转录稿/多语言版本) 提升创作效率[26] - 世界面临两种走向:AI生成低质内容使人退化 或技术赋能独立创作者产出更优质作品[9][26] - 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 真正缺乏的是值得投入的高质量内容 而非内容数量本身[9][28] 行业价值重估 - 平台实现价值捕获与创造的对齐:知名作者在传统媒体年薪8万美元 在Substack上价值可达100万美元[29] - 类比风险投资对软件行业的影响 平台解放文化产业创作者 使其获得远超体制内的收益机会[30] - 出现"重组"趋势 个体作者发展成媒体公司(如Barry Weiss) 平台专门团队支持媒体创始人规模化[31][33] 未来媒体形态 - 提出"媒体二分法":娱乐型内容追求即时满足但长期侵蚀用户 文化型内容塑造人格并推动社会协作[34][36] - 学术出版体系存在缺陷 peer review机制可能助长假科学 平台探索学者直接公开发表的替代方案[37] - 书籍出版周期长(约3年)且印刷产能集中 与Substack即时触达十万订阅者的效率形成鲜明对比[38][39] 融资与发展规划 - 新一轮融资用于加速飞轮效应 重建公司结构与产品形态 匹配互联网级网络规模[43] - 长期愿景是结合"独立模式"与"互联网网络效应" 形成独特生态[43] - 平台定位为文化动力引擎 支持创作者进行创造性冒险 突破算法限制[11][16]
AI时代,算法挑拨离间所有人的关系
36氪· 2025-08-06 03:13
社交媒体算法对婚恋观的影响 - 极端案例通过算法推送改变年轻人婚恋期望 如婚前赠予房产和彩礼要求从局部现象蔓延至低彩礼地区[2][5][7] - 算法推送导致性别不信任感加剧 例如胖猫事件和金陵红姐事件引发群体对立[6] - 社交媒体平台放大不幸福感 通过传播高额赠予案例(如几套房产)打破原有满足感[2][5][11] 算法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 算法精准推送极端内容导致关系紧张 如婆媳矛盾短视频强化现实中的不满情绪[6][7] - 互联网风气助长原子化社会 断亲/发疯文学等内容使关系裂痕难以修补[9] - 算法持续注入新刺激阻碍矛盾缓解 坏印象持续高位运转[7][9] AI技术对信息环境和人类交互的改造 - AI生成虚假信息无限供应 强化观众刻板印象和情绪波动[10] - 数字虚拟人塑造完美形象 导致对真实人类容忍度下降(如AI恋人基于用户需求设计)[10][11] - 算法筛选小概率事件占据注意力 引发"比较与绝望"现象(如豪车佳偶/厂二代继承家业/婆婆奖励800万等案例)[12] 信息过载与群体行为模式 - 同质化信息快速传递引发群体非理性行为 如股市国庆节行情中"害怕错过"心态导致暴涨暴跌[12] - 算法茧房操控群体情绪 个体看似追求独特性却陷入相同信息池[13] -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形成对立 生育率暴跌为后者提供论据[13][14]
AI是巨响还是呜咽
经济日报· 2025-07-20 17:46
AI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使用ChatGPT的受试者脑神经连接强度最弱,执行控制能力和注意力投入度较低,在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表现不佳 [2] - 不使用任何工具的参与者展现出最强且分布最广的脑神经连接,更投入、好奇心更强、自主性更高,对成果满意度更高 [2] - 长期使用AI可能导致人类认知能力下降,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对发育中大脑风险最高 [2] 技术乐观主义观点 - 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AI是"知识的延伸",未来可能成为"意识的延伸",能将人类从单调工作中解放,专注于创造性工作 [3] - 该观点认为AI有助于人类发挥潜能、实现自我,最终引领进入"美丽新世界" [3] 人类与AI的互动关系 - 人类对AI的运用方式差异将导致截然不同的未来,选择权在于人类自身而非技术 [4] - 当前存在"人类智力走低但机器智能提升"的两极分化风险,表现为思维平庸化趋势 [2][4] 学术研究数据 - 实验设计:54名参与者分为ChatGPT组、谷歌搜索组和无工具组,监测32个大脑区域活动 [2] - 关键发现:AI组文本呈现"一切被平均化状态",缺乏分歧性观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