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眼协同

搜索文档
灵巧手深度:心灵手“巧”,手眼协同
2025-05-12 01:4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灵巧手机器人、驱动模组、传动方案、电子皮肤技术等相关行业 - **公司**:雷赛智能、新洁电器、伟创电气、灵巧手科技、志远公司、英伟达机器人、零星技巧手、汉威科技、华威科、帕西尼、他山科技、特斯拉、Shadow、Maxon、Faulhaber、Portescap、鸣志电器、佳维机电子、双灵股份、振宇、浙江荣泰、长江机械、贝斯特、鼎智科技、五洲新春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灵巧手结构与技术 - **解剖结构**:灵巧手按人手解剖结构拆分有 21 个自由度,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各有四个自由度,大拇指有五个自由度,为精细操作奠定基础[1][3] - **核心部件**:包括驱动组件、传动组件和传感器,技术方案未收敛,有多种技术路线[1][6] - **国内厂商发展**:国内厂商多采用欠驱动方案,主动自由度不断提升,如雷赛智能、新洁电器、伟创电气等表现突出,且开启国产替代,与下游合作实现量产出货[4][5][13] - **特斯拉进展**:采用腱绳传动方案,总自由度迭代至 22 个,主动自由度约 17 个,用无刷永磁槽电机替代空心杯电机,使用多种传感器增强智能化[1][7] 国内代表性厂商情况 - **灵巧手科技**:发布 O7、L10 和 L20 等产品,适应多样场景,集成多种传感器优化动作[9] - **志远公司**:2024 年开始丰富产品,有五指灵巧手机等,积极增加主动自由度,采用视觉传感技术,提供低廉轻质数据采集方案[10][11] - **雷赛智能**:2025 年 4 月推出 6 主动自由度灵巧手,计划推出更多型号,硬件方案多样化,基于电机优势提高硬件水平、控制成本并推广市场[1][12] 核心部件相关 - **驱动模组**:通常采用电机加行星齿轮减速器形式,空心杯电机和无刷有齿槽电机各有优劣,值得研究优化性能;国内空心杯电机走向成熟,但在散热等细微层次与海外有差别;驱动模组市场受人形机器人渗透率和主动自由度影响,批量化生产将使成本下降、需求增加,鸣志电器和佳维机电子确定性较强[1][14][18][19] - **传动组件**:有腱绳、连杆、微型丝杠等多种架构,各有优缺点,行业方案未收敛;腱绳传动适用于多自由度产品,但指关节控制难度大;微型丝杠方案有细分类型,加工难度和降本有优化空间;特斯拉腱绳传动方案引发关注,材料选择有多种形式[6][20][21][22][24] - **传感器**:电子皮肤技术在灵巧手中渗透迅速,触觉传感器成标配,各企业在多种传感器技术路线取得进展并进入批量化降本阶段,国内厂商在成本和性能上有优势[30] 其他技术与应用 - **微型谐波减速器**:在灵巧手中应用前景广阔,但成本高,主要用于高端领域[28] - **灵巧手运动控制**:是核心价值,包括小控制和大控制层面,国内厂商通过强化学习等方法取得突破[33] - **手眼协同**:是实现灵巧手机能重要环节,国内企业具备较高柔性运动控制能力,未来应发展延髓脑协同[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空心杯电机制造挑战**:面临绕过海外企业专利和国产化技术壁垒,国内生产效率、精密度和线圈结构刚性与海外有差距,但正在突破[16][17] - **腱绳材料成本与市场空间**:健身器材材料选择在讨论中,金属腱绳和高分子化合物腱绳成本高,批量化生产后成本预计大幅下降,腱绳方案若广泛应用市场空间大[26] - **灵巧手成本占比**:预计占整个人形机器人价值的 10%左右,符合行业对机器人传感器使用成本预期[31] - **推荐企业**:推荐雷赛智能等从事工控领域且专注灵巧手机能发展的企业,关注其发展动态和市场表现[36]
对话速腾聚创CEO邱纯潮:机器人打通手眼协同就能代替人类,将是10倍于汽车的应用场景
搜狐财经· 2025-03-31 02:26
激光雷达行业发展 - 激光雷达价格从10年前的7-8万美元降至当前低于200美元 主要推动力是芯片化[2] - 行业正式进入数字化时代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芯片技术及多领域应用能力[2] - 技术架构已趋于收敛 需基于成熟架构迭代开发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5] 速腾聚创业绩表现 - 2024年港股上市 全年收入16.3-16.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至少45%[2] - 亏损同比收窄88%-90%[2] - 2023年激光雷达总出货量54.4万台 其中ADAS领域51.98万台 机器人及其他领域2.44万台[5] 自动驾驶应用前景 - L3级智能驾驶是分界点 激光雷达被视为"自动驾驶时代的安全气囊"[3] - L2级侧重用户体验 L3级以上车企需对安全负责 激光雷达成为必要配置[3] - 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日益增多 部分车型配置多个激光雷达[2] 成本与技术发展 - 成本下降主要通过两个方向实现:支持L3需性能提升1倍 以及科技平权理念[3] - 芯片持续迭代能力是关键 未来竞争将是芯片之争[5] - 车企自研需考量经济效益和规模 否则无需自主开发[4] 机器人领域拓展 - 机器人被视为10倍于汽车市场的应用场景[2][6] - 重点发展手眼协同能力 推出融合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超级传感器及20自由度灵巧手[6] - 提供移动解决方案和操作解决方案 开发视觉类/触觉类/关节类增量零部件[5] - 采用AI驱动策略 结合算法模型发展[6] 企业战略布局 - 定位AI驱动的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 基于供应链而非整机平台[5] - 坚持开源生态建设[6] - 推进出海战略 将汽车和机器人应用向海外市场扩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