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惩戒

搜索文档
以法治畅通信用修复之门
人民日报· 2025-08-19 08:06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对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是一张重要名片。 这也带来思考,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构建良好信用生态? 两个事例,给人启示。 一个关乎精准惩戒。上海某汽车公司、某科技公司因合同纠纷被申请强制执行后,未按承诺及时履行。 企业是"恶意失信"还是"暂时失能"?上海长宁法院实地调查后认为,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前景 可期,只是暂时遇到融资困难。法院以执行担保等对企业经营发展影响更小的措施,避免将其纳入失信 名单。今年3月底,企业获得融资后主动履行义务,困境迎刃而解。 一个关乎柔性修复。某塑料科技公司因技术升级导致资金链紧张未能偿还贷款,因违反财产报告令被纳 入失信名单。公司受信用惩戒影响无法再融资扩产,陷入"有订单无资金、有产能无信用"的困境。 怎么破局?江西法院查明,企业非恶意逃废债,仍有发展潜力。经债权人同意,法院出具信用修复证明 书,并暂停信用惩戒。半年内,企业偿还了债务,重焕生机。 打开信用修复之门,是激发市场活力的良方。实践表明,信用惩戒并非目的,通过精准施策,以约束促 诚信、以修复促发展才是更优解。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为"诚实而不幸"的经营主体"纾困",执 法有力度又 ...
最高法:对存在恶意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应继续强化失信惩戒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05:22
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 - 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严厉打击严重失信行为的同时为"失能"人员纾困解绑 [1] - 最高法发布九个典型案例强化区分"失信"与"失能",提升失信惩戒的靶向性和精准度 [1] - 恶意失信行为包括隐匿行踪、企业主另注册公司继续经营、变更法定代表人逃避责任、高消费和暴力抗拒执行等 [1] 失信惩戒成效 - 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 [2] - 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 [2] - 自2013年10月以来累计1710万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 [3] 执行工作进展 - 人民法院通过执行和解、司法救助等方式处理"失能"情形,兼顾执行力度与温度 [2] - 失信惩戒制度在打击逃废债行为、维护胜诉当事人权益和解决执行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 最高法构建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健全名单制度,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3] 市场影响 - 失信惩戒工作为有发展潜能的市场主体创造"造血再生"条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2] - 相关工作有效缓和社会矛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 当前规避执行、逃避执行等问题依然突出,需持续加大执行力度 [3]
失信惩戒重在精准
经济日报· 2025-04-20 22:37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 规范设定惩戒措施 合理确定惩戒范围和力度 [1] - 失信惩戒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社会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部分地方和领域出现"一刀切"倾向 缺乏精准区分和合理裁量 [1] 失信惩戒机制问题 - 信用惩戒泛化滥用 可能损害社会公平 [1] - 制度设计过于简单 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1] - 部分地方追求管理便利 忽视个案差异 [1] - 惩戒标准过于宽泛 过度依赖技术 缺乏人性化设计 [1] - 自动化信用评价系统缺乏弹性 无法识别"非恶意失信" [1] 失信惩戒改进方向 - 提升精准度和人性化 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2] - 建立分级分类惩戒机制 区分恶意失信与非恶意失信行为 [2] - 设置缓冲期与修复通道 允许轻微失信者主动纠正 [2] - 增强算法治理透明度与弹性 建立人工复核渠道 [2] - 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合理性 [2] - 加强公众参与 让受影响群体参与规则制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