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程式混动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增程车很少用2.0T?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26 07:50
核心观点 - 增程式电动车普遍采用1.5T发动机替代传统燃油车时代的2.0T发动机 主要因技术路线变革、效率成本优化及用户需求变化 [1][5][6] 技术路线差异 - 增程式混动中发动机仅作为发电机使用 不直接驱动车轮 核心需求为高效稳定发电而非动力输出 [1][5] - 系统依赖强三电配置(大容量电池包、高功率电机) 例如理想L9配备50度电池包和330kW驱动电机 实现5.18秒加速性能 [3] - 发动机发电功率仅需满足120km/h-150km/h巡航需求(约31kW) 无需过大功率储备 [3][15] 效率优势 - 1.5T发动机热效率普遍突破40% 如奇瑞混动专用发动机达44.5% 广汽增程专用达43% 显著高于2.0T发动机的38%以下水平 [8] - 更高热效率直接降低整车能耗 提升发电经济性 [8][17] 成本与供应链 - 1.5T发动机因技术成熟、产量大、维修体系完善 成本显著低于2.0T发动机 [11] - 低排量带来更低车船税:1.6L以下基准税额300-540元 而2.0L排量税额为360-660元 [12] 空间布局优化 - 1.5T发动机体积与重量更小 利于整车动力系统布局 为电池和电机预留更多空间 [10] - 2.0T发动机需特殊设计(如仰望U7采用水平对置结构) 增加技术难度与成本 [10] 用户需求匹配 - 1.5T发电功率(60-70kW)已覆盖日常使用场景 120km/h巡航功率需求仅约31kW [15] - 2.0T高功率优势(如高原/高速工况稳定性)在多数用户场景中利用率极低 [13][15] - 电池技术提升使纯电续航增加 进一步降低增程器使用频率 弱化大排量必要性 [17] 行业应用现状 - 主流增程车型(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零跑C系列等)均采用1.5T发动机 [6] - 仅高端性能车型(仰望U7/U8、极氪9X)保留2.0T配置 以满足特定定位需求 [6][13]
26.98万元起的昊铂HL增程版上市,广汽重返增程赛道
国际金融报· 2025-08-21 08:05
公司动态 - 广汽集团推出首款搭载星源增程技术的战略车型昊铂 HL 增程版 售价26 98万-29 98万元 主打"大电量 大满配 超快充 免费充"差异化策略 [1] - 新车搭载60kW·h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纯电续航350公里 综合续航1369公里 亏电油耗6 7L [1] - 采用800V/5C超快充技术 10分钟补能210公里 配套全国31省202城超2 4万根充电桩 提供终身免费充电+家用充电桩权益 [1] 行业趋势 - 2024年上半年国内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同比增35% 其中30万元级市场增速达52% [2] - 广汽集团承认此前低估里程焦虑 认为增程/插混技术将与纯电长期伴生发展 [2] - 公司计划2025年起导入多款混动车型 昊铂HL8上市后传祺 埃安品牌将跟进 [2] 技术突破 - 星源增程技术为广汽新能源领域重大突破 首搭于昊铂HL增程版 [1] - 通过"家充+免费公共充电"构建全场景补能生态 解决续航焦虑 [1]
从批判到跟进!大众汽车上海车展发布首款增程概念车,合资品牌在华战略转向“中国市场主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30 07:15
大众汽车战略转向 - 公司发布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 ERA CLTC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 纯电续航达350公里 预计2026年一季度量产 [1] - 公司此前对增程式混动技术持否定态度 如今战略转向"中国市场主导" 反映其在华战略调整 [1] - 增程式混动技术成为合资车企在华业务发展重要方向 除大众外 长安马自达也推出增程式和纯电双动力车型 [3] 中国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 渗透率超40% 其中增程式车辆销量达118万辆 同比增长84 2% [3] - 2024年公司在中国交付293万辆汽车 新能源车交付超20万辆 占比7% ID系列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7% 但增速低于增程式市场 [4] - 公司面临本土品牌竞争压力 将中国市场置于战略核心地位 视其为技术创新风向标 [5] 本土化研发与生产布局 - 公司位于合肥的VCTC自2024年1月全面运营 本土开发的CMP平台开发周期缩短30% 成本优化约40% [5] - VCTC与CARIAD中国合作开发CEA电子电气架构 2026年起将搭载于本土制造纯电动车型 [5] - 大众安徽作为第三家合资公司 未来三家合资企业将有更清晰战略分工 ID ERA与ID EVO设计语言差异显著 [6] 产品规划与市场竞争策略 - 公司未来三年计划通过三大合资企业推出超30款新车型 强化产品矩阵竞争力 [6] - 公司强调不盲目追求销量 以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为核心 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6] - 行业认为公司战略转向是数据驱动的理性选择 需适应"中国速度"实现传统巨头与本土创新生态融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