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科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华为任正非最爱见大学校长
搜狐财经· 2025-08-26 09:22
公司高层互动模式 - 公司创始人频繁与国内重点高校校长及党委书记进行高层互动 包括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等[2][3][4] - 互动不仅限于礼节性访问 公司核心技术负责人如2012实验室负责人 终端BG董事长 战略研究院院长等均参与会谈[3][4][6] - 2020年7月至9月期间 公司创始人密集访问上海交大 复旦大学 东南大学等11所高校及科研机构 并率战略研究院院长 2012实验室总裁等核心研发高管同行[6] 研发合作领域 - 与西安交通大学在数学 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先进制造与检测等领域取得重要合作成果[3] - 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 并提供算力云平台支持[3] - 合作聚焦基础科学研究突破 强调"向上捅破天 向下扎下根"的技术发展理念[7] 合作资源投入 - 公司每年投入大学合作经费超过3亿美元 且承诺只增不减[13] - 2021年公司大学合作总投入达27亿元人民币 其中对中国高校投入约16亿元[14] - 通过人才基金支持高校吸引世界顶尖人才 并提供研究方向性指导[3][14] 合作战略背景 - 2019年后海外高校如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等陆续终止合作 促使公司将研发合作重点转向国内高校[11] - 国内高校可提供基础研发支持与人才输送 解决公司未来招聘海外人才可能面临的困难[11] - 高校基础研究能与公司应用技术相结合 实现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12]
新华鲜报|科学之光闪亮!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新华社· 2025-08-06 13:30
奖项评选结果 - 2025未来科学大奖于8月6日揭晓 表彰基础科学研究突破 [1] - 季强、徐星、周忠和因确立"鸟类起源于恐龙"理论获生命科学奖 基于90年代起发现的带羽毛非鸟恐龙化石及过渡物种证据 [4] - 方忠、戴希、丁洪因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及实验验证获物质科学奖 包括预测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外尔半金属 并首次实验验证外尔费米子存在 [4] 奖项影响力与发展 - 奖项历经10年发展 累计评选40多位获奖者 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民间科技奖项 [5] - 形成国家科学技术奖与民间奖项并行的多元奖励体系 激励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 [5] 科学家研究理念 - 科学家徐星强调科研艰苦但充满探索乐趣 科学应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 [5] - 科学家周忠和主张科研与科普并重 为下一代播撒科学种子 [5] - 奖项核心期许为鼓励前沿探索 用智慧塑造科学轨迹并影响未来 [5]
刚刚,陶哲轩发声:美国数学研究经费“崩盘”,基础科研靠志愿者苦撑
36氪· 2025-05-27 08:57
基础科研经费削减现状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25年基础科学经费削减超50% 2025年预算草案计划继续大幅压缩 [4] - 数学科学领域2023年仅获资助3200万美元 过去十年年均水平为1.13亿美元 同比下降72% [4] - 人均基础数学研究投入从十年平均0.80美元降至不足0.22美元 降幅达73% [4] 经费削减对科研活动影响 - 研究者难以维持基本科研活动 长期项目资源捉襟见肘 创新尝试依赖志愿者支撑 [3][4] - 现有NSF项目仅能勉强维持常规学术活动(暑期研究/邀请讲座/研究生支持) 新课题启动受阻 [4] - 新技术研发项目(如重塑数学研究流程)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 缺乏资金扩展至可持续规模 [4] 基础数学研究的价值链条 - 纯理论探索(如高维空间球体堆叠)虽无直接应用 但为后续技术突破提供方法论基础 [6][7] - 八维/二十四维空间堆叠理论催生Viazovska突破性工作 离散空间研究形成独立分支 [6] - 通信行业无线频谱编码难题的解决 直接借鉴了高维空间球体堆叠的理论成果 [7] 经费削减的长期影响 - 关键技术进步可能被严重延误或无法实现 如开普勒猜想证明耗时400年才完成形式化验证 [6][7] - 年轻科研人才支持体系受损 直接影响下一代创新者培养与国家长期竞争力 [3][7] - 短期经费节省与长期创新能力削弱形成显著矛盾 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将退化 [3][7]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聚焦科技产业前沿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06:04
科技产业前沿发展 - AI产业进入快车道 具身智能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1] - 科技进步带来信息获取便利性提升 但需警惕真实性验证问题 [1]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 - 大模型生命周期包含数据获取 预处理 模型训练 微调和推理五个环节 [1] - 前三个环节依赖科技公司提供算力和存储资源 如阿里 华为 DeepSeek等企业 [1] - 一般单位可基于现有基础模型进行领域适配微调和推理应用 [1] 教育与学科创新 - 社会实践常领先于理论创新 大学需突破单一学科传统局限 [1] - AI时代艺术创作教育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 [1] 人形机器人产业 - 年轻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信心将推动技术发展 有望实现理想形态 [1] 基础科学研究 - 光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工具深化微观与宏观认知 [2] - 先进科学装置对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2] - 中国需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发力 [2]
捐赠!价值超10亿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5-12 06:03
捐赠行为概述 -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及其配偶廖梅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405万股公司无限售流通股股票[2] - 捐赠股份价值约10亿元 按宁德时代5月11日收盘价每股248.27元计算[4] - 捐赠后李平持股比例从4.58%降至4.48% 持股数量从约2.02亿股减少[4] 捐赠资金用途 - 捐赠股份用于设立"复旦大学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以开放式基金形式运作[4] - 资金将全部用于资助学敏高等研究院在人才引进 科研创新及研究院建设与运行所需经费[4] -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 聚焦数学 物理 化学 材料 生物 医药 环境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前沿领域[5] 研究院发展规划 - 计划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青年学者 特别关注博士毕业后五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 不限学科和国籍[6] - 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充足科研经费[6] - 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并单列博士生名额 支持组建专属科研团队[6] 捐赠背景信息 - 李平为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 廖梅为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5] - 此次捐赠是继今年4月宣布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学敏高等研究院后的具体实施[5] - 捐赠旨在支持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作出贡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