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经济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9市突破万亿,大连赶超唐山,襄阳55,上半年GDP60强城市洗牌
搜狐财经· 2025-09-22 07:18
2025年上半年,中国城市经济版图迎来了一次重磅洗牌。备受瞩目的"万亿俱乐部"规模再度扩容,此次共有9座城市成功跻身这一行列,标志着中国经济发 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城市经济竞赛中,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逆袭"与"超越"故事正在上演。 一线巨头领跑,新兴力量崛起 在城市经济的最高舞台上,北京和上海依旧稳坐头把交椅,双双突破了2.5万亿元的大关。北京以25029亿元的GDP总量稳居全国首位,而上海则以26222亿 元紧随其后,展现了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大经济实力。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名片,以18322亿元的GDP总量巩固了其"科技之都"的地位,其5.9% 的增速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 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高达7.82%的超预期增长,使其成功突破1.3万亿的门槛,与广州(15081亿)和重 庆(15930亿)共同构成了GDP的第二梯队。而作为新晋的"万亿俱乐部"成员,杭州(11302.72亿)和武汉(10593亿)的加入,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注入 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武汉,在光电子产业的强劲带动下,贡献了617亿元的增量,其"光谷创新走廊"的崛起 ...
最新GDP揭晓!全国30强城市洗牌:重庆领先广州,郑州16,唐山29
搜狐财经· 2025-09-11 20:18
2025年上半年中国城市GDP排名 - 上海以26222.15亿元GDP位居榜首 北京25029.2亿元和深圳18322.26亿元分列第二、三位 [1][3] - 重庆以15929.58亿元超越广州(15080.99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前四 成为中西部首个进入前四的城市 [1][4] - 前30强城市GDP均实现正增长 其中杭州(11.5%)、西安(11.21%)和温州(12.42%)名义增长率位列前三 [1][2][3] 区域经济格局特征 -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发挥经济"双引擎"作用 苏州(13002.35亿元)、杭州(11302.72亿元)和宁波(8860.97亿元)增速显著 [1][3] - 中西部城市表现亮眼 成都(12108.21亿元,+8.57%)、武汉(10592.8亿元,+6.19%)和长沙(7640.38亿元,+6.56%)保持强劲增长 [1][2] - 东部沿海城市如青岛(8587.33亿元,+7.63%)、福州(6556.13亿元,+7.1%)和泉州(6357.04亿元,+7.29%)维持稳定发展 [2] 重点城市发展动态 - 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贡献突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4] - 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68% 通过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转型 [4] - 郑州国际航空货运网络通达全球135个城市 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23% 物流枢纽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 [5] - 唐山通过2000万吨钢铁产能置换升级 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占比提升至35% 氢能产业链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环渤海区域38% [7]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 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8%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研发投入强度达3.1% [5] - 多个城市聚焦科技创新 如郑州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 - 传统工业城市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增长 如唐山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 [7]
珠海,45年的进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6:39
城市经济背景 - 珠海是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和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海滨城市[1] - 45年前珠海是GDP最低的经济特区 当时GDP仅2.61亿元[2][3] - 2024年GDP达到4479亿元 较特区成立时增长1700多倍[4] - 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5% 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5] 产业发展 - 形成以电子信息等七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提出打造"4+3"产业体系[7] - 2024年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48.09亿元 同比增长10.8%[9] - 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1.8%[9] - 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10] 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在全国288个城市中位列第12名 地级市中排名第二[1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6% 居全省第二[12]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4.6件 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二[12] - 2024年实施78个改革创新项目 2025年计划实施112个项目[12] 新兴经济领域 - 2024年低空经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98.72亿元 同比增长27.27%[12] - 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级别 占全市GDP的22.3%[12] - 城市从传统制造向未来科技转型 从百岛之市向天空之城进化[12] 人才发展 - 2024年新引进各类人才约7万人 全市人才总量超90万人[13] - 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省前三 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数创新高[13] - 实施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政策 搭建全国综合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保障体系[13][14] - 计划三年内储备不少于3.6万套人才专用房源[14]
长沙郑州“第二城”之争锻造中部产业新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8-12 00:56
城市GDP竞争格局 - 2024年上半年郑州GDP为7252.4亿元,长沙为7170.21亿元,郑州以82.19亿元微弱优势领先 [1] - 2024年全年长沙GDP反超郑州700多亿元 [1] - 2025年上半年长沙GDP达7640.38亿元,郑州为7329.3亿元,长沙领先311.08亿元 [1][3] - 1978-2008年郑州经济总量大部分时间领先长沙,2009年后长沙逐步占据优势但差距不明显 [6] 工业发展对比 - 2025年上半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郑州同比增长8.5% [7] - 长沙工程机械产值规模连续10余年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值的30% [7] - 郑州2025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增长11.8% [8] - 郑州2024年电子信息相关规上工业产值达7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2.9% [8] 进出口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郑州进出口总额2746.8亿元,同比增长38.7%,是长沙(1367.6亿元)的2倍 [9] 新兴产业布局 - 长沙聚焦先进储能材料,形成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的集聚区 [10] - 郑州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62.6万辆,带动全市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 [10] - 两城产业转型深度体现在技术自主性、产业链控制力和抗波动能力 [10][11] 长期竞争态势 - 两城GDP差距在历史不同阶段反复交替,2018年长沙领先860亿元,2019年郑州反超15.48亿元 [6] - 当前竞争核心转向产业转型深度与抗风险能力 [11]
被楼市反噬!这个省会,难了!
城市财经· 2025-04-24 03:38
昆明人口与经济现状 - 昆明常住人口868.7万人,距离2025年千万目标差130万人,且2023年人口净流入仅4600人(扣除自然增长后)[3][4][6] - 同期贵阳人口增长强劲,2021-2024年累计增61.27万人,2024年增量19.96万人居全国第一[8][9] - 2024年昆明GDP增速4%(8275.22亿元),低于贵阳6%(5777.41亿元),经济增速与人口吸引力正相关[13][15] 房地产依赖与工业薄弱 - 昆明固投中房地产占比从1990年6.2%升至2021年60%,2019年土地出让收入915.7亿元峰值后连续暴跌,2023年仅46.28亿元[22][23][26][28] - 商品房销量从2019年1916万㎡降至2023年749万㎡(-60.9%),房地产投资增速2023年-40.2%拖累GDP[30][34] - 工业增加值2023年1704亿元,仅为深圳14.2%(1.2万亿),千亿产业仅1个(有色金属冶炼),不及昆山(2435亿元)等县级市[35][39][44][47] 债务与财政困境 - 2022年末昆明城投有息债务3577.5亿元,债务率550%超全国均值2.5倍,2023年地铁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拖欠[68][69][76] - 昆明轨交集团2023年净亏损22.9亿元(扣除23.8亿补贴),财政补贴延迟反映债务压力[78][79][82] - 云南省被国务院列入2024年限制新开工项目名单,债务问题制约经济复苏[71][72]
今年第一季度,武汉新注册企业81417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二
搜狐财经· 2025-04-21 10:11
2024年,武汉市的GDP达到21106.23亿元,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5.3%,进出口的总额增长了11.8%, 这些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表明了武汉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增添了企业投资武汉的信心。同时,武汉 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了1.6万家,仅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的营收增长了 1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23.7%,这些数据支撑着众多企业投资武汉的信心,因此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来武汉投资注册。 历史上的武汉就是个九省通衢的城市,现在的武汉就是个全球通达的城市。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其铁路旅客中转量位居全国第 一,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中转站。武汉拥有京广高铁、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西武高铁、武厦高铁等重要铁路干线,并承担着大量的长途客运 和货运任务。武汉是新定位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天河国际机场和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形成了武汉都市圈一个客运为主一个货运为主 的客货"双枢纽"机场的格局,极大地提升了武汉市及周边的航空运输能力。武汉还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