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侨爱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近代旅俄华侨图片展”在武汉开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1:17
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长魏德勋表示,此次展览交流旨在实现文化传承、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践, 有助于弘扬华侨爱国精神和留学报国传统,让民众深刻理解近代华侨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中新网武汉9月17日电(武一力、肖璐、卢奕)"追梦中华·侨光物证——近代旅俄华侨图片展"17日在武 汉辛亥革命博物院北区开展。本次展览展出200余张文物图片,展现旅俄华侨史、留苏学生史、地方涉 侨史。 展览分为"初心永恒""志在报国""故土情深"三个部分,展出书信、证件、档案史料以及生活器具、学习 用品、学术手稿等,全方位呈现了旅俄华侨在海外的生活点滴、学习艰辛以及为祖国发展所做出的卓越 贡献,颂扬该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黑龙江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联合主办。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 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旅俄华侨和留苏(俄)学生历史为陈列内容的专题性纪念馆,该馆丰富的藏品 是早期旅俄华侨革命史、留苏学生报效祖国史、中俄友好交往史的有力见证。 责编:李磊、王瑞景 9月17日,一名观众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院看展。武一力 摄 ...
侨心映山海 赤子报家国
海南日报· 2025-09-04 02:15
历史背景与组织成立 - 1939年1月琼崖华侨全体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 决定组织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返乡参加抗战 [3] - 1939年逾千名琼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回国返乡支援抗战 包括青年工人 商贾名流和花季少女等不同背景人士 [9][10] - 服务团总人数达252人 途中牺牲7人 主要来自香港和泰国 越南 马来西亚 新加坡等地 [11] 服务团活动与贡献 - 服务团设立医务所开展医疗救护 1939至1940年在文昌 琼山 琼东 乐会 万宁等县开设医务所免费提供药品 [12][13] - 开展宣传工作运用歌剧队和工作队向群众宣传抗日 激发爱国热情 [12] - 参与抗日民主政府建设 1941年参与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筹建工作 [14] - 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培训医务人员 成为医疗救护骨干力量 [13] 南洋华侨机工参与抗战 - 1939年逾3200名南侨机工分批回国 其中800余人为琼籍侨胞 [15] - 在滇缅公路抢运约50万吨军火 并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6] - 牺牲人数达1000多人 其中琼籍机工400余人 几乎以一公里牺牲一条生命的代价维持抗战物资运输 [16] 标志性事件与人物 - 1939年4月香港琼侨回乡服务团第一批32人由符思之率领成功登陆琼北 后续两批共100人相继返回 [11] - 何佩玲为代表的花季少女瞒着家人偷渡回琼参加抗战 体现青年爱国热情 [10] - 李月美女扮男装运输物资被誉为当代花木兰 王文松放弃高薪携修理器具回国 [16] - 服务团团歌明确体现"保卫领土完整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目标 [17][18] 纪念与传承 - 海口设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纪念雕像 高度7.7米象征七七事变 [9][12][15] - 雕像通过指挥者 医务工作者与战士的形象展现华侨抗战历史 [12] - 滇缅公路雕像呈现机工手持工具立于崎岖山路 脚下是怒江波涛的场景 [15]
爱国侨领梁金山:倾尽家财助抗战 与祖国休戚与共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03:36
梁金山个人背景与事业发展 - 1882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农民家庭 18岁赴缅甸谋生 从事修铁路、码头搬运、矿工等工作[3] - 1907年在缅甸合资开办银厂 同时组织修建铁路公路 发展中缅贸易[3] - 1916年因提前察觉矿洞坍塌风险挽救3000余名矿工生命 获英国女王嘉奖并被委任为银厂总管[5] - 成为缅甸和东南亚地区声望极高的华侨领袖和实业家[5] 抗战捐赠与贡献 - 捐献80辆美国"大道奇"卡车和一架飞机支援抗战[1][5] - 每月捐卢比100盾直至抗战结束[1][5] - 1932年捐资修建惠通桥 所有钢材和建筑材料从英国购买经缅甸仰光运至云南 耗时3年建成通车[5] - 惠通桥成为滇缅公路"咽喉" 被称作"抗战生命线"[5] - 因捐赠大量资金和物资被日本列为头号追杀对象 1942年遭遇刺杀未遂后逃回云南[6] 个人理念与影响 - 修桥时拒绝命名"金山桥" 坚持取名"惠通桥"以体现互惠互通理念[5] - 家产几乎全部捐出 回国后由政府发放工资维持生计 对外乐善好施帮助困难家庭[8] - 教育子女"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强调倾尽家财与祖国休戚与共[8] - 1977年逝世享年95岁 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侨联委员[8] 历史传承与纪念 - 后人董蓉蓉策划舞台剧《赤子青春》 讲述南洋华侨机工和滇西民众在滇缅公路援助抗战的故事[9] - 该剧2023年4月在云南保山首演 计划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再次上演[9]
香港侨界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
新华社· 2025-08-31 15:40
新华社香港8月31日电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华侨爱国精神,由中国侨联和香港侨界社团联会联合 主办的香港侨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31日在港举行。 活动现场,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致辞表示,抗日战争期间,海外侨胞心系家国, 以赤子之心倾力相助,或慷慨解囊,或亲赴沙场,或奔走国际,为抗战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段 血泪交织的历史,既是民族记忆的瑰宝,也是爱国教育的珍贵教材。 中国侨联副主席余国春宣读了中国侨联贺辞:英雄不朽,正气长存!铭记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开创未 来,把对历史的尊重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希望香港侨界传承侨胞爱国精神,勇担历史使命,把握发展机 遇,坚定不移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 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作主题演讲,详细回顾了香港 在抗战中的重要角色。他指出,香港各阶层市民自始至终关心和支持祖国抗战。香港抗战史,特别是港 九大队的战斗历史是香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香港独特的历史作用,以及港人的爱国传统,特 别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担当。要利 ...
“国家危难时尽力做贡献,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7-06 22:52
南侨机工历史背景 - 1939年至1942年抗战期间,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支援,负责滇缅公路物资运输和车辆维修[7][8] -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由20万民众9个月内徒手开凿[6][5] - 南侨机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包括至少5名女性,放弃优渥生活自愿回国[7][8] 抗战贡献与牺牲 - 南侨机工运输军需物资超50万吨,并承担民用物资运输,占抗战外援物资重要比重[9] - 滇缅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1名机工,超1/3成员(约1000人)因轰炸、疟疾或坠崖殉国[13][11] - 机工创新发明防滑三角木、视线测量杆等工具应对复杂路况,10小时搭建300米浮桥恢复被炸断的功果桥[11][12] 人物事迹与精神传承 - 女机工李月美女扮男装参战,被誉为"当代花木兰",13岁蒋印生等青年突破年龄限制回国[13] - 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留下告别信投笔从戎,体现"集天下水滴成海"的报国信念[17][18] - 南侨机工历史档案2018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9年获马来西亚"亚洲和平奖"[15] 纪念与文化遗产 - 云南畹町、昆明及马来西亚均建有南侨机工纪念碑,后代创作《南侨颂》组歌传播事迹[14][15] - 《告别南洋》歌曲成为机工回国时的精神象征,表达华侨对祖国的深厚感情[21][25] - 守碑人叶晓东20年守护英名录,机工后人持续通过重走滇缅公路等活动缅怀先辈[14][12]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在厦门启动巡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01:08
展览内容 - "赤子功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流动展览在厦门市华侨中学启动巡展,展览分为"共赴国难""祖国召唤""血铸丰碑""艰辛归程""光照千秋"五个部分 [1][3] - 展览通过大量历史照片讲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英勇事迹,彰显海外侨胞与祖国同舟共济、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3] - 展览配套组织主题讲座、征文比赛等活动,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南侨机工这一爱国华侨群体,了解其热血报国的历史 [5] 历史背景 -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是近百年来华侨史上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爱国主义行动 [1] - 抗日战争时期,30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号召,回国参与抗战,在滇缅公路上用生命谱写了英雄壮歌 [1] 展览组织 - 展览由华侨博物院策划实施,计划持续至12月,并在厦门市各区中小学、社区、企业等机构巡回展出 [3] - 华侨博物院由陈嘉庚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 [5] 社会意义 - 南侨机工的感人事迹不仅是华侨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丰碑 [3] - 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钟志诚强调,历史不应该忘记南侨机工的贡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