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历史

搜索文档
爱国侨领梁金山:倾尽家财助抗战 与祖国休戚与共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03:36
梁金山个人背景与事业发展 - 1882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农民家庭 18岁赴缅甸谋生 从事修铁路、码头搬运、矿工等工作[3] - 1907年在缅甸合资开办银厂 同时组织修建铁路公路 发展中缅贸易[3] - 1916年因提前察觉矿洞坍塌风险挽救3000余名矿工生命 获英国女王嘉奖并被委任为银厂总管[5] - 成为缅甸和东南亚地区声望极高的华侨领袖和实业家[5] 抗战捐赠与贡献 - 捐献80辆美国"大道奇"卡车和一架飞机支援抗战[1][5] - 每月捐卢比100盾直至抗战结束[1][5] - 1932年捐资修建惠通桥 所有钢材和建筑材料从英国购买经缅甸仰光运至云南 耗时3年建成通车[5] - 惠通桥成为滇缅公路"咽喉" 被称作"抗战生命线"[5] - 因捐赠大量资金和物资被日本列为头号追杀对象 1942年遭遇刺杀未遂后逃回云南[6] 个人理念与影响 - 修桥时拒绝命名"金山桥" 坚持取名"惠通桥"以体现互惠互通理念[5] - 家产几乎全部捐出 回国后由政府发放工资维持生计 对外乐善好施帮助困难家庭[8] - 教育子女"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强调倾尽家财与祖国休戚与共[8] - 1977年逝世享年95岁 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侨联委员[8] 历史传承与纪念 - 后人董蓉蓉策划舞台剧《赤子青春》 讲述南洋华侨机工和滇西民众在滇缅公路援助抗战的故事[9] - 该剧2023年4月在云南保山首演 计划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再次上演[9]
打破西方对二战单一叙事 中国抗战电影将东方视角带入全球视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6 01:47
电影内容与历史意义 - 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照片作为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武器 展现中国人民的牺牲与抗争 [1][3] - 电影《东极岛》聚焦1942年中国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384名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 彰显人道主义精神 [9][12][14] - 两部影片共同填补二战东方战场叙事空白 呈现被西方长期忽略的中国抗战视角 [1][4][6] 国际反响与学术评价 - 西方历史学者认为影片打破二战单一叙事框架 推动重新审视战争各方立场 [1][3] - 南加州大学教授强调影片展现个体在创伤中的生存与反抗 具有重要人文价值 [9] -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观众表示通过影片首次系统接触中国抗战视角 [4][6] 情感共鸣与社会影响 - 英军战俘后代观影时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实现跨越三代的历史连接 [10][12] - 被救战俘子女强调中国渔民营救行动体现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14][16] - 英国退役军官指出影片推动尘封83年的历史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18] 文化传播与教育价值 - 影片延续张纯如等先驱者使命 使沉默历史成为人类共同遗产 [9] - 战俘后代呼吁将事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防止历史错误重演 [16][18] - 伦敦首映活动促成历史认知跨越国界传播 推动英方关注该事件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