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通桥

搜索文档
爱国侨领梁金山:倾尽家财助抗战 与祖国休戚与共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03:36
梁金山个人背景与事业发展 - 1882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农民家庭 18岁赴缅甸谋生 从事修铁路、码头搬运、矿工等工作[3] - 1907年在缅甸合资开办银厂 同时组织修建铁路公路 发展中缅贸易[3] - 1916年因提前察觉矿洞坍塌风险挽救3000余名矿工生命 获英国女王嘉奖并被委任为银厂总管[5] - 成为缅甸和东南亚地区声望极高的华侨领袖和实业家[5] 抗战捐赠与贡献 - 捐献80辆美国"大道奇"卡车和一架飞机支援抗战[1][5] - 每月捐卢比100盾直至抗战结束[1][5] - 1932年捐资修建惠通桥 所有钢材和建筑材料从英国购买经缅甸仰光运至云南 耗时3年建成通车[5] - 惠通桥成为滇缅公路"咽喉" 被称作"抗战生命线"[5] - 因捐赠大量资金和物资被日本列为头号追杀对象 1942年遭遇刺杀未遂后逃回云南[6] 个人理念与影响 - 修桥时拒绝命名"金山桥" 坚持取名"惠通桥"以体现互惠互通理念[5] - 家产几乎全部捐出 回国后由政府发放工资维持生计 对外乐善好施帮助困难家庭[8] - 教育子女"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强调倾尽家财与祖国休戚与共[8] - 1977年逝世享年95岁 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侨联委员[8] 历史传承与纪念 - 后人董蓉蓉策划舞台剧《赤子青春》 讲述南洋华侨机工和滇西民众在滇缅公路援助抗战的故事[9] - 该剧2023年4月在云南保山首演 计划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再次上演[9]
功勋卓著的惠通桥(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6-27 22:12
历史背景 - 惠通桥位于云南龙陵县与施甸县交界的怒江上 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过怒江的唯一通道 [1] - 该桥在宋元时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隘 明末称为"将军渡" 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两次修建铁链吊桥 [1] - 1935年由保山旅缅华侨梁金山捐资改建为角塔式钢索吊桥 命名为"惠通桥" [1] - 1938年按照承载10吨以上的公路桥标准进行改建 成为滇缅公路关键节点 [1] 抗战作用 - 1942年5月5日 守桥工兵营营长张祖武下令炸毁桥梁 成功阻止日军东进昆明 [2] - 1944年7月抢修恢复通行 成为中国远征军反攻的主要通道和后勤枢纽 [2] - 为收复松山 龙陵和芒市发挥关键作用 保障了抗战物资运输 [2][3] 建筑特征 - 主桥为加劲木桁结构钢索吊桥 总长154米 桥面宽5.6米 墩高30米 [3] - 桥塔隶体横书"惠通桥"三字 门柱原有对联"努力后方运输 增强抗战力量" [3] - 南端东侧台地建有1935年建桥纪念碑塔 镶嵌"重修惠通桥记"大碑 [3] 文物保护 - 1974年因下游新建"红旗桥"通车而停用 [3] - 1993年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按原样全面修复 [3] - 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