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容化
icon
搜索文档
从花知晓到圣诺医药,中国美妆资本在押注什么未来?
FBeauty未来迹· 2025-09-16 11:29
核心观点 - 中国头部美妆企业正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聚焦前沿技术、内容化品牌和全球资源整合 [4][24][25] - 产业投资呈现大额资金集中化、技术原料驱动和并购合作增多三大特征 [6][7][10] - 中外产业资本逻辑存在差异:国际巨头偏好成熟品牌收购 中国企业更注重战略协同与科技下注 [23][27][28] 投资规模与集中度 - 2025年1-9月国内美妆企业完成13笔投资/收购 披露金额超55亿元人民币 占行业资本流动近60% [4] - 融资额Top3项目合计近52亿元 包括养生堂投资锦波生物34亿元、巨子生物收购丝域实业16.5亿元、华熙生物投资圣诺医药1.38亿港元 [6] 技术领域投资动向 - 华熙生物斥资1.38亿港元认购圣诺医药9.44%股权 看重其小核酸药物研发及PNP平台的非肝脏组织靶向递送技术 [3][7] - 多家企业加码技术端:欧莱雅与纳爱斯投资未名拾光、拉芳家化投肽源生物、丸美追投圣至润合 [10] - 资本密集投向再生医学、RNA、ECM和合成生物领域 技术成为行业新主战场 [7][10][24] 品牌生态与全球化布局 - 珀莱雅投资花知晓 看重其年轻消费群体影响力、产品力及海外过亿营收规模 支持全球化战略 [10][13] - 橘宜集团收购百植萃补齐功效护肤短板 USHOPAL收购法国PAYOT拓展高端功效护肤市场 [10] - 品牌投资门槛提升:关注核心技术、赛道趋势及团队品牌化思维 [10][24] 国际巨头对比分析 - 欧莱雅前9个月完成8笔投资 包括收购Medik8、Color Wow 投资Jacquemus、Amouage及AI广告公司Rembrand [14][16] - 联合利华完成7笔投资 收购Minimalist、Wild、Dr Squatch 投资Ra's Luxury Skincare等品牌 [19] - 国际巨头逻辑为补能力短板、抢占用户入口和搭建可放大生态 [22] 中外资本逻辑差异 - 国际巨头偏好收购成熟品牌 金额大且直接纳入全球扩张版图 [23] - 中国资本强调战略协同与赛道下注 通过技术、渠道、内容嫁接实现增效 [23][28] - 中国企业更倾向投资前沿科技 承担更高不确定性以撬动未来可能性 [24][28] 产业格局影响 - 资本注入抬高行业门槛 淘汰缺乏差异化的中小玩家 为研发型/内容型品牌提供跳板 [24] - 推动产业从数字红利驱动转向资本+科技+内容+全球整合的多维融合模式 [24][25] - 未来将形成科技赋能医美、内容驱动青年品牌、跨国渠道整合三线支撑的新格局 [25]
10亿押宝“高德点评”,阿里的内容梦还没醒
搜狐财经· 2025-09-10 11:57
高德扫街榜产品发布 - 高德地图APP首页上线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芝麻信用积分及AI算法的"高德扫街榜" 旨在重新定义生活服务榜单可信度 [3] - 榜单包含多个维度排名:专程前往的"轮胎磨损榜"、多次光顾的"回头客榜"、本地人爱去榜、城市特色榜等 数据每日更新 [5] - 评分纳入四大因子: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比例、人群宽度 评分依据完全公开 [6] 战略定位与资源投入 - 高德宣布投入超10亿元补贴实施"烟火好店支持计划" 鼓励用户到店消费 [3] - 阿里将高德定位为到店业务核心 试图扩张到店业务版图并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入口 [3][17] - 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数超8亿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排名第四 仅次于微信/淘宝/支付宝 [12] 技术实现路径 - 通过用户实际到店行为数据提升可信度 逻辑基础为"评论可能会造假 但行为数据没法作假" [5] - 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 结合用户信用等级为可信评价加权 [6] - 底层依托AI算法实现科学打分 8月初高德完成全面AI化升级并接入阿里通义大模型 [6] 商业化背景与挑战 - 高德地图首次实现盈利 此前每年亏损在10-20亿元之间 [12] - 广告收入占比60%-70% 但2024年增速降至12% 较2022年28%已腰斩 [14] - 用户习惯存在挑战 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形成"吃的看大众点评 玩的刷小红书 最后用高德导航"的固定路径 [21] 业务扩展规划 - 目前覆盖美食/酒店/景区三大类 重点在餐饮 计划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 [7] - 未来可能拓展溯溪/徒步/露营等细分榜单 [7] - 可能与饿了么、淘宝闪购打通 成为阿里首推到店业务 [17] 历史发展脉络 - 高德2020年试水本地生活推出"高德指南" 2021年并入阿里生活服务板块 2023年与口碑合并 [16] - 每日有1.7亿人使用高德地图导航 其搜索/收藏/导航/打卡动作构成独有消费者行为数据 [17] - 2014年被阿里全资收购后 高德迎来主角时刻 [11]
仅退款后,拼多多摸着抖音过河
虎嗅· 2025-05-02 00:47
电商平台规则调整 - "仅退款"规则从"极致消费者保护"转向"平衡治理",但仍保障消费者合理维权权利[1] - 该规则起源于2014年京东自营商品仅退款,后被拼多多改造为行业竞争武器[1] - 拼多多曾拥有近900万中小商家和9亿活跃买家,采取"极致偏向消费者"策略维持增长[1] - 规则扩展至全品类后推动平台高速增长,同时引发行业低价内卷[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仅退款"全面取消标志行业从"内卷式服务竞争"回归"商业本质"[2] - 拼多多面临剥离低价和极致售后滤镜后如何维持增长的核心问题[2] - 取消"仅退款"是平台与商家矛盾爆发的结果,为战略转型做准备[3] - 极端规则导致退货率波动,中小商家运营成本增加,商品投诉量居行业第一[4] 内容化战略布局 - 拼多多近期聚焦"内容化"和"产业带叙事"两条主线[5] - 2022年"多多视频"DAU峰值突破1.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40分钟[6] - 2023年加码直播业务,推出"新超星计划""百产计划"吸引外部主播[6] - 短视频带货转化率约1%-3%,低于主流电商详情页2%-5%的转化率[7] - 内容化成为供应链上游倾斜战略载体,将低价商品包装为"性价比之选"[7] 产业带资源开发 - 产业带商家集群化生产能力和供应链效率支撑电商平台低价策略[10] - 拼多多2023年升级"拼品牌"扶持计划,2024年推出千亿扶持计划[10] - C2M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反向指导产业带商家生产[11] - 产业带资源主要作用仍是支撑平台"低价"模式持续运作[12] - 平台低价直连消费者打破传统品牌价格分层体系[13][14] 财务表现与转型挑战 - 2024年四季度总营收1106亿元同比增长24.45%,净利润增速从60.73%降至17.9%[17] - 2025年一季度增速滑落至15%以下,股价累计跌幅超10%[17] - 用户"低价心智"根深蒂固,供应链升级可能面临用户流失风险[17] - 产业带商家品牌化需要长期投入,考验平台资源调配能力[17] 营销模式特点 - 拼多多营销模式依赖社交裂变和低价促销,缺乏系统化广告体系[19] - "拼单""砍价"等功能本质是社交传播载体而非传统广告系统[19] - 近期上线视频通话功能尝试精细化运营,提升复购率和客单价[21] - 测试挽单工具通过价格手段解决退货问题,仍未跳出原有逻辑框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