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产能扩张
icon
搜索文档
高喊“反内卷”的光伏企业,决定偷偷扩产了
投中网· 2025-09-01 08:08
中国光伏行业产能扩张现状 - 国内新增拟上马和新开工光伏项目46个,涉及产能超237GW,投资总额超800亿元 [6] - 海外企业产能扩张同步进行,欧洲、美国、印度等地区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或全球供应链布局 [6] 国内扩产项目特点 - 主产业链扩张项目39个,产能超142GW,投资额合计541亿元;辅产业链项目7个,总投资超260亿元 [10] - 扩产以中下游电池、组件为主,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新增产能超139GW,占主链扩张产能的98% [12] - 新兴技术路线主导扩产,钙钛矿、BC、异质结类项目占公开技术路线项目的25个(总计27个项目) [13] - 新兴企业和不知名企业成为扩产主力,例如钙钛矿项目中多家企业成立不足两年却规划GW级产能 [15] 海外产能扩张态势 - 海外光伏产能扩张规模合计289GW,其中电池片97GW、组件112GW [18][19] - 亚太地区扩张最猛烈,印度规划产能达153.28GW(硅片14GW、电池片69.08GW、组件70.2GW) [18] - 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扩张产能65.54GW,占总量的两成左右,主要集中于亚太、非洲和中东地区 [19]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美国本土组件产能达42.1GW,硅料环节已有3家多晶硅制造商具备竞争力 [22] - 印度拥有组件产能68.4GW、电池产能24.5GW、硅锭产能14GW,并积极出口美国市场 [23] - 海外产能扩张可能挤压中国企业市场空间,尤其在美国和印度市场面临本土企业强力竞争 [20][23] 技术路线分布 - BC技术受龙头组件企业青睐,隆基、晶澳、协鑫集成等企业主导7个BC扩张项目中的5个 [13] - 钙钛矿项目达12个,但技术尚未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条件;异质结项目新增6个,热度较前期降温 [15] 行业挑战与应对 - 行业面临内部产能过剩和外部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需坚定"反内卷"立场并提升发展质量 [24][25] - 企业需从产能竞争转向技术实力、品牌口碑和盈利水平竞争,保持关键技术代际差优势 [25]
房二代“跨界”玩坏“光伏第一股”,2亿股股权将被司法拍卖
格隆汇· 2025-05-28 02:28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唯之能源持有的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将被司法拍卖,若完成拍卖将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 [1] - 此次拍卖源于建信理财与勤诚达控股、唯之能源的合同纠纷案,拍卖所得用于偿债 [2] - 唯之能源目前持有公司21.52%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4] 公司历史与经营困境 - 公司为2003年成立、2011年上市的"光伏第一股",但上市后发展不顺,创始人荀建华因业绩对赌失败退出 [2] - 2019年勤诚达集团以30亿元接盘,古汉宁成为实控人,但经营不善导致勤诚达陷入债务危机 [2][3] - 2024年公司巨亏20.9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亏损5314万元 [6][7] - 资产负债率从2019年的48%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93%,现金及等价物从11亿元缩水至8142万元 [8] 产能扩张与业绩表现 - 公司推出多项产能扩张项目:2020年内蒙古3GW单晶硅棒、常州2.5GW组件及1.5GW电池项目,2022年安徽滁州10GW电池/切片/组件项目,2024年宁夏5GW组件项目 [5] - 扩张未改善业绩,2020-2021年每年亏损超6亿元,2022-2023年短暂盈利1.27亿元和6759万元后,2024年再度巨亏 [5][6][7] - 常州5GW PERC电池工厂和滁州7.5GW TOPCon电池工厂已于2025年初全面停产 [8] 潜在接盘方与治理变动 - 唯之能源因担保债务违约涉及7起诉讼,违约本金合计58.03亿元,已两次流拍5469万股 [9] - 近期董事会提名戴苏河、赵争良、霍智义三位具有呼和浩特国资背景的董事,引发国资接盘传闻 [9][11] - 但2025年4月具有勤诚达背景的陈江明当选董事长,使公司未来走向存疑 [12] 公司治理与高管信息 - 现任董事长陈江明(34岁)年度报酬41.6万元,其他董事报酬在0-10万元区间 [10] - 新提名董事戴苏河为呼和浩特城投董事长,赵争良曾任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霍智义有水务系统国资背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