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偷骗税
icon
搜索文档
少数“新三样”企业边享受优惠扶持边偷税,税务总局首次曝光
南方都市报· 2025-08-19 06:49
税务执法行动 - 国家税务总局首次曝光"新三样"领域偷骗税案件 警示违法行为将受严惩[1] - 江西南氏锂电新材料公司2021至2023年通过扩大研发人员范围 将非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工资费用668.22万元纳入研发支出申报 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优惠[1] - 江西南氏锂电新材料公司还存在其他少缴税款违法行为 2025年4月被追缴税费及罚款共计571.9万元[1] 骗税案件细节 - 深圳犯罪团伙2019至2022年操控11家企业 从上游虚开团伙控制的新能源公司取得品名为"铅酸蓄电池"的虚开发票[2] - 该团伙虚构生产加工假象 将不能退税的"铅酸蓄电池"以可退税的"锂电池"名义出口 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1.49亿元[2] - 2023年8月追缴骗取出口退税款1.49亿元并处1倍罚款 2025年4月主犯林嘉阳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000万元[2] 行业影响分析 - 少数"新三样"领域经营主体在本身缴税较少情况下仍违规骗享税费优惠 甚至肆意偷税骗税[3] - 部分企业通过虚开发票 违规扣除 多列支出等手段少缴税款 有的与犯罪集团勾连骗取出口退税[3] - 部分经营主体将"节省"成本用于降低价格 搞"内卷式"竞争 加剧产能过剩并损害合规企业权益[3] 专家观点 -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强调产业越是火热越要守住底线[3] - "新三样"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 更应守住法律边界 将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上[3]
骗取出口退税1.49亿元,犯罪团伙被判刑!
金融时报· 2025-08-18 12:21
案件披露 - 国家税务总局首次披露"新三样"领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2起偷骗税案件 [1] - 案件一:2019-2022年深圳道为新能源科技等11家企业通过虚开发票将"铅酸蓄电池"伪报为"锂电池"出口 骗取出口退税款1.49亿元 [1] - 案件二:2021-2023年江西南氏锂电新材料违规将668.22万元非研发人员工资纳入研发支出申报 骗取税费优惠 [2] 处罚结果 - 深圳案件追缴1.49亿元退税款并处1倍罚款 主犯林嘉阳被判12年6个月并处罚金7000万元 其他18人获刑3-11年6个月 [1] - 江西案件追缴税费及罚款合计571.9万元 并加收滞纳金 [2] 行业影响 - 偷骗税行为违背税费优惠激励创新初衷 破坏税收公平环境 [2] - 部分企业将"省"出资金用于降价竞争 导致低价低效无序"内卷" 破坏行业发展生态和市场秩序 [2] - 违法行为制约行业发展 成为产业"绊脚石"而非助力 [3] 专家观点 - 税收优惠政策本意是支持企业投入研发提升品质 企业应专注技术创新而非税收违规 [3] - 查处违法行为有利于营造公平税收环境 保障市场规则统一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 - 严肃执法可遏制"内卷式"竞争 助推价格回升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政策导向 - 税务部门将持续推进依法治税 严肃查处破坏市场秩序的税收违法行为 [3] - 维护法治公平税收环境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举措 [3]
税务部门首次披露“新三样”领域2起偷骗税案件
新华社· 2025-08-18 07:10
国家税务总局18日对外发布"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领域2起偷骗税案件,这是税务 部门首次披露该领域的违法案件。 "近年来,国家对'新三样'部署实施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了相关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国家税 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但仍有少数"新三样"领域经营主体在本身缴税较少的情况下,仍违规骗享税 费优惠甚至偷税骗税,既违背了税费优惠激励创新发展的初衷,又破坏了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还助长 了低价低效无序"内卷式"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从披露的案例看,有的企业将非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工资费用纳入研发支出进行申报,违规享受研 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优惠。有的则是骗税团伙通过操控多家新能源企业,虚开发票并虚构生产加工假 象,将不能退税的产品,以可退税的"新三样"产品名义出口,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目前,税务部门对涉及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优惠的企业,依法作出追缴税费、罚款的处理处 罚决定,并依法加收滞纳金。另一起案件已经当地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相关违法人员受到了法律的惩 处。 国家税务总局上述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优化服务举措、增进办税 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