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体系

搜索文档
信评机构一季度“成绩单”公布 评级质量不断提升
金融时报· 2025-06-17 03:11
行业整体表现 - 一季度债券评级承揽量2609只 环比下降4.92% [2] - 主体评级承揽2200家 环比下降21.06% [2] - 评级调整共19次 涉及15家发行人 环比下降36% [3] 市场份额分布 - 中诚信国际业务量占比33.92%居首 联合资信以20.9%位列第二 [2] - 中证鹏元(13.02%)、东方金诚(12.19%)、上海新世纪(6.07%)和大公国际(5.64%)分列三至六位 [2] - 其余机构业务量占比均不足5% [2] 评级质量状况 - 双评级发行人902家 占存续发行主体17.22% [3] - 64家发行人评级结果不一致 不一致率7.1%环比上升0.68个百分点 [3] - 大公国际等5家机构出现AA级与AA+级违约率倒挂现象 [4] 从业人员结构 - 分析师总数1633人 同比减少89人 环比减少74人 [5] - 3年以上经验分析师占比76.24% 同比提高11.08个百分点 [5] - 5年以上经验分析师占比49.54% 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5] 业务效率指标 - 3年以上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2.03个 [5] - 中证鹏元人均业务量3.73个居首 联合资信(2.44个)和大公国际(2.38个)分列二三位 [5] 行业发展趋势 - 债市"科技板"上线推动评级体系创新 需构建适配"新范式" [1][6] - 监管要求打破传统以资产规模为重心的评级思路 设计专门评级方法 [6] - 行业需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 优化评级技术体系 [1][6]
中证鹏元常务副总裁秦斯朝:科创债市场扩容将助推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5-18 18:08
科创债市场扩容政策 - 政策从优化债券市场结构、改善投资生态和推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三个维度全面发力,推动科创债市场成为科技创新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 [2] - 政策明确提出鼓励中长期科创债券的发行,优化债券市场期限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效能 [2] - 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科创债质押融资机制,并鼓励设立科创债指数及指数挂钩产品,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投资吸引力 [3] 科创债市场发展的四大重点方向 - 优化债市结构,吸引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2] - 细化科创企业估值模型,建立与科创企业特征相适应的信用评级体系 [4] - 完善风控体系,强化增信工具覆盖范围,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6] - 评级机构需加快构建适用于科创企业的评级模型,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 [7] 科创债市场投融资生态优化 - 政策从提升发行效率、简化信息披露、引导科创债投资等方面完善配套支持机制 [3] - 新增金融机构发行主体,银行将大规模发行科创债,主要以贷款形式投向科创领域 [3] - 信用资质较好、债券融资渠道通畅的科技企业将受益于政策,提升直接发行科创债的积极性和市场认可度 [3] 科创企业估值模型与信用评级体系 - 科创企业估值需引入非财务因子,如研发团队实力、研发投入与产出、专利数量与质量等 [4] - 对于PE/VC类主体,估值需考虑项目投资收益、退出收益和时间、成功概率等因素,并配合使用风险缓释工具 [5] - 传统债券评级模型更强调财务数据和固定资产,而科创企业评级需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未来盈利趋势 [4] 科创债市场风险控制体系 - 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发行人履约意识,避免过度融资和资金挪用 [6] - 强化信息披露管理,重点披露可能影响发行人偿债能力和投资者决策的重大信息 [6] - 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的债券违约风险化解机制 [6] - 明确细化契约条款,包括投资限制、兑付保障、财务承诺、增信安排等,强化法律约束和风险控制 [6] 评级机构策略调整 - 评级机构需优化完善针对科创企业的评级方法和模型,关注特有评级要素和增信方式 [7] - 加强行业科创趋势与科创企业风险特征研究,提升评级理论基础 [7] - 提高对科创债尽职调查与评级分析的要求与质量,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