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评级

搜索文档
信评机构一季度“成绩单”公布 评级质量不断提升
金融时报· 2025-06-17 03:11
行业整体表现 - 一季度债券评级承揽量2609只 环比下降4.92% [2] - 主体评级承揽2200家 环比下降21.06% [2] - 评级调整共19次 涉及15家发行人 环比下降36% [3] 市场份额分布 - 中诚信国际业务量占比33.92%居首 联合资信以20.9%位列第二 [2] - 中证鹏元(13.02%)、东方金诚(12.19%)、上海新世纪(6.07%)和大公国际(5.64%)分列三至六位 [2] - 其余机构业务量占比均不足5% [2] 评级质量状况 - 双评级发行人902家 占存续发行主体17.22% [3] - 64家发行人评级结果不一致 不一致率7.1%环比上升0.68个百分点 [3] - 大公国际等5家机构出现AA级与AA+级违约率倒挂现象 [4] 从业人员结构 - 分析师总数1633人 同比减少89人 环比减少74人 [5] - 3年以上经验分析师占比76.24% 同比提高11.08个百分点 [5] - 5年以上经验分析师占比49.54% 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5] 业务效率指标 - 3年以上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2.03个 [5] - 中证鹏元人均业务量3.73个居首 联合资信(2.44个)和大公国际(2.38个)分列二三位 [5] 行业发展趋势 - 债市"科技板"上线推动评级体系创新 需构建适配"新范式" [1][6] - 监管要求打破传统以资产规模为重心的评级思路 设计专门评级方法 [6] - 行业需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 优化评级技术体系 [1][6]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截至2025年3月31日存续公司债和金融债发行主体共计5625家
智通财经网· 2025-06-10 12:42
债券市场发行主体概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发行主体共计5625家,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金融债发行人分别为3065家、4189家和505家 [1] - 主体级别分布中,AA级发行人占比分别为25.51%、38.74%和9.31%,AA+级及以上占比分别为70.54%、51.47%和65.35%,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1.47%、2.86%和0.59% [1] - 存续地方政府债券12266只,AAA级占比97.11%,资产支持证券9684只,AA级及以上占比44.53% [1] 债券评级业务动态 - 一季度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2609只,环比下降4.92%,主体评级承揽2200家,环比下降21.06% [2] - 中诚信国际与联合资信业务量占比最高,分别为33.92%和20.9%,中证鹏元、东方金诚、上海新世纪和大公国际占比分别为13.02%、12.19%、6.07%和5.64% [2] 评级调整情况 - 一季度评级机构共对15家发行人进行19次评级调整,环比下降36%,其中正面调整8家均为级别上调1个子级,负面调整7家 [3] - 中证鹏元下调幅度最大,对1家发行人累计下调6个子级,联合资信对1家发行人累计下调4个子级 [3] 评级机构更换情况 - 一季度114家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同比减少22家,其中8家新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上调率7.02% [4] - 标普(中国)上调4家占其承做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的100%,安融评级、安泰评级、普策信评和上海新世纪各上调1家 [4] 评级结果一致性 - 截至2025年3月31日,902家发行人获得2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占存续债券发行主体的17.22% [5] - 64家发行人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7.10%,评级均相差1个子级,其中标普(中国)所评47.62%发行人级别高于其他机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