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因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法规与技术协同引领,泰达论坛聚焦汽车智能化升级新路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5 07:31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动化是汽车产业上半场 智能化是下半场 人工智能 芯片 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从L2向L3 L4乃至L5级自动驾驶跃迁 [1] - L2+及以上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装配率在2024年相比2023年提升一倍以上 高速NOA和城市领航功能正迅速向中低端车型普及 [7] - 芯片算力需求从通勤领航50-100TOPS提升至城区领航300-500TOPS 全无人驾驶需要1000-2000TOPS算力支持 [7] 技术创新与安全架构 - 智能汽车直接关乎生命安全 行业存在功能炫酷但体验不安的困境 [3] - 提出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安全架构 从视觉 听觉 触觉等多维度构建符合人类认知与行为习惯的智能交互系统 [3] - 建立人因安全架构 将驾驶员多维感知与认知特性融入软硬件设计 形成评估验证 用户体验 工程实践的闭环体系 [3] 标准化体系建设 - 标准化工作通过强制性标准筑牢安全底线 通过推荐性标准引领技术创新 [4] - ADAS领域31项标准中已完成16项 其中AEB 组合驾驶辅助等4项标准已由推荐性国标转为强制性国标 [4] - 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DSSAD已于2024年作为强制性标准发布 为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4] - 标准制定机制从滞后于产品转向与技术并行 遵循先快优强四字方针:布局早 进程快 质量优 强制尽强 [4] 基础设施与计算架构 - 构建四级算力体系 将时延敏感型任务卸载至路侧与边缘节点 非实时任务调度至区域或中心云 实现车云算力互补与动态协同 [7] - 通过网络参数调优与多模态数据工具链提升训练数据价值 降低采集与标注成本 [7] - 芯片企业不仅提升算力规模 更注重计算架构创新与能效优化 [7] - 将车载智能计算扩展至机器人及通用端侧推理市场 实现大小脑融合 覆盖从日常行车到复杂城市路况的全栈智能需求 [8] 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 - 在联合国框架下牵头制定自动驾驶国际法规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演进 [4] - 标准化工作遵循急用先行 国际接轨原则 加快芯片 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标准制定 [5] - 呼吁行业共同推动人因交互标准建设 在语音交互 视觉引导 动态界面等领域建立行业基线 [3] - 呼吁行业推进网络能力开放与标准化 使运营商网络指标成为智能驾驶系统的环境参数 [7]
南粤之窗丨从“找布神器”出发 看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传统纺织业
央视新闻· 2025-05-02 10:06
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 - 广州布匹交易市场引入AI找布机,客户寻布时间从平均2天缩短至2分钟,90%布匹已接入该系统 [3][5][7][9] - AI找布机可自动捕捉布料纹理特征,从百万种库存中精准匹配,并显示克重、色号等关键数据 [5][7] - 使用AI技术后,布料交易商客户增长20%-30% [9] 服装设计效率提升 - 广州时尚快反基地利用AI助手实现"百款齐发",设计师单日开发款式从2-3款提升至100多款 [10][12] - 时尚大模型将100多项面料标签数据化,串联设计与面料选择流程 [14] - 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全国70万台织机,打通纺纱至成衣销售全链条 [14][16] 智能生产与定制化趋势 - AI+数字化使服装生产可实现1件起订、7天交付,设计成本比传统降低10倍以上 [16][18] - 系统可根据目标价格自动匹配材料与工厂,设计师凌晨上传图纸后智能工厂上午即可排产 [16] 上游面料研发创新 - 南海西樵纺织企业每年推出超500种新面料,平均每日超1种 [19] - 人因工程实验室通过脑电仪等设备科学测评面料舒适度,每年助力上万种新型面料上市 [21][23][24] - 当地政府举办近百场专题活动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23]
完整回顾: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 GOC2025
思宇MedTech· 2025-04-27 15:05
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在北京中关村举行,吸引600余位临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投资人参与[3][5] - 大会聚焦骨科科技创新、医工交叉、集采政策、手术机器人等热点话题[5] -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表示将支持骨科机器人、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从临床需求出发走向全国[8] - 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强调以政策牵引推动骨科医疗器械从自主研发走向成果转化[10] 创新成果与奖项 - 大会发布《2025全球骨科创新年度白皮书》,指出新材料、手术机器人、AI赋能骨科为创新焦点[15] - 17家企业分获三大奖项:8家获"全球骨科技术创新奖"(如罗森博特、歌锐科技等),5家获"服务奖"(如通和立泰等),4家获"临床应用奖"(如佗道医疗等)[18][20]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北京市药监局解读创新服务政策,通过"项目制管理+全程辅导+快速通道"加速骨科器械注册审批[21] -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提出构建医药健康"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新一代医疗器械从概念验证到市场落地[24] 技术前沿与临床实践 - 积水潭医院吴新宝教授提出骨科机器人应从"术中工具"升级为重构骨折治疗理念的系统平台[29] - 协和医院赵宇教授强调"人因工程"是骨科产品设计关键,可提升安全性与转化成功率[31] - 歌锐科技推出"牛顿"智能诊疗平台,融合AI大模型推动骨科机器人向全流程系统平台演进[33] - 英诺科研发ChroMg™时序吸收镁合金,匹配生物节律推动高性能植入物临床应用[35] - 长木谷医疗董事长指出骨科AI与手术机器人正从辅助工具走向智能平台,实现个体化治疗[39] 圆桌论坛观点 - 天智航认为未来骨科机器人需聚焦精准感知、导航算法与术中反馈系统融合[43] - 纳通医学研究院强调新材料研发需与医生共创,将术中需求反馈至工程端[45] - 春立医疗指出集采常态化下企业应注重技术壁垒和术式创新提升产品不可替代性[47] -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具备技术门槛和明确迭代节奏的赛道仍有良好融资空间[49] 下午专场技术分享 - 史赛克展示Mako机器人结合3D打印假体,推动骨科置换手术迈向个性化重建[56] - 高沃律师事务所建议骨科企业构建系统性知识产权护城河[58] - 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提出"滴定式TKA"实现膝关节置换动态调控[64] - 北医三院田耘教授指出3D打印技术需整合多孔结构与固定协同支撑[70] - 解放军总医院张卓强调医工融合需打通临床需求与设计逻辑的协同闭环[72]
握得顺手,做得长久:从开立看内镜设计的新边界
思宇MedTech· 2025-04-23 15:31
医疗设备设计演进阶段 - 医疗设备设计成熟度分为三个阶段:"能用"满足基本诊疗需求、"适用"提升效率与精度、"好用"贴合使用者身体与感知减轻操作负担 [2] - "好用"是产品真正成熟的标志,需通过人因工程系统纳入使用者生理、心理与行为特征 [3][4] 内镜医师职业健康问题 - 95.08%内镜医师存在肌肉骨骼疼痛,其中手部疼痛占比19.7% [5] - 84.4%内镜医师报告活动性疼痛,超半数集中于手/腕/手指,手痛导致结肠镜插入时间增加且年均操作量下降超30% [5] - 高频重复手部操作是主要诱因,但医疗器械设计常将医生体验置于次要地位 [6][7] 开立医疗人因工程实践 - 通过研究医生握持/旋转/疲劳等细节动作,将观察结果转化为设计语言实现人因工程改进 [4] - 轻量化结构采用航空级复合材料,手柄重量降低20%、厚度减少15%以缓解肌肉疲劳 [10] - 手轮阻力降低30%优化机械传动比,提升旋转顺畅度尤其利于女性/年轻/手小医生操作 [12] - 五键布局模拟自然手指路径,允许食指/中指侧面触发指令避免握姿变更消耗体力 [14] - 握柄基于手掌受力建模,贴合虎口与掌心曲线提升长时间持握舒适性 [16] 人因工程核心价值 - 内镜操作效率取决于连贯性,新设计使医生保持稳定姿势完成多功能切换减少中断风险 [18] - 设计变革聚焦"怎么用/谁在用/用多久",体现对医生群体差异化的尊重与社会责任感 [19] - 医疗设备进化应回归"人的尺度",通过减轻使用者负担提升服务质量与职业幸福感 [19]
握得顺手,做得长久:从开立看内镜设计的新边界
思宇MedTech· 2025-04-23 15:31
医疗设备产品演进阶段 - 医疗设备设计成熟度分为三个阶段:"能用"满足基本诊疗需求,"适用"提升效率与精度,"好用"贴合使用者身体与感知减轻操作负担 [1] - "好用"是判断产品真正成熟的标志,涉及人因工程对使用者生理、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系统考量 [2] 人因工程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 人因工程提升医疗设备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影响诊疗质量与流程稳定性 [3] - 开立医疗通过研究医生手部操作细节(握持方式、旋转动作、疲劳节点)将观察结果转化为设计语言 [3] 内镜医师职业健康现状 - 95.08%内镜医师存在肌肉骨骼疼痛,其中19.7%集中于手部 [4] - 84.4%内镜医师报告活动性疼痛,超半数位于手/腕/手指,手痛导致结肠镜操作时间增加且年均操作量下降超30% [4] 医疗器械设计现状问题 - 当前设备采购评估优先图像清晰度、功能参数等硬指标,忽视医生使用舒适性与人因友好度 [5] - 功能导向逻辑导致产品忽略医生真实使用状态与疲劳曲线,长期透支医生身体 [6] 开立医疗内镜操作部人因工程改进 轻量化结构设计 - 采用航空级复合材料使手柄重量降低20%、厚度减少15%,缓解长时间持握导致的肌肉疲劳 [9] 手轮操控优化 - 优化机械传动比使手轮操控力降低30%,提升女性/年轻/手小医生的操作灵敏度 [11] 按键布局革新 - 五键布局模拟自然手指动作路径,允许医生不变更握姿完成图像调节与病灶记录 [13] - 侧按设计使医生可用食指/中指侧面触发指令,减少握姿变换带来的体力消耗 [14] 人体工学握柄 - 基于手掌受力分布建模优化曲面,提升虎口与掌心区域的长时间握持舒适性 [16] 人因工程设计的核心价值 - 内镜操作效率取决于功能切换的连贯性,新设计使医生保持稳定姿势完成多任务操作 [17] - 设计改进源于对"怎么用/谁在用/用多久"的深度体察,体现技术成熟度与对医生的尊重 [17] 医疗设备行业未来方向 - 设备进化需超越性能堆叠,回归"人的尺度"考量使用者多样性(女性/手小/高龄医生等) [18] - 人性化设计将同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生职业幸福感与患者受益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