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在李沧区举办专场对接会
齐鲁晚报网· 2025-09-12 01:40
活动概况 - 青岛市在李沧区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专场对接会 聚焦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智能装备等产业链 [1] - 活动通过链主企业需求发布 优质项目路演及项目对接闭门会等形式推动政企协同 供需匹配和资本赋能 [1] 链主企业作用 -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制造厂 青岛电站阀门有限公司发布涉及关键零部件供应 场景开放及应用推广等多维度合作清单 [2] - 链主企业立足李沧区产业基础与全市产业布局 精准释放高层次宽领域合作需求 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卡位和嵌入链条的指引 [2] - 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协作和协同创新 提升全市重点产业链完整性和核心竞争力 [2] 中小企业参与成效 - 近20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中小企业参与路演 涵盖智能制造 高端新材料 精密检测等前沿领域 [5] - 通过精准匹配链主企业需求和路演项目优势 现场达成多项初步合作意向 [5] - 活动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对接 为产业链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5] 资源保障体系 - 李沧区构建政策+资本+服务全要素保障体系 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介绍区域产业布局 高端载体资源及招商引资政策 [6] - 多家产业基金 创投机构与路演企业开展一对一深度对接 围绕技术合作 股权投资 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进行务实交流 [6] - 推动一批互补性强 成熟度高的重点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提升合作效率和落地速度 [6] 未来规划 -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将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与全市创新型产业布局优化深度融合 [6] - 通过深化链主企业需求挖掘实现精准匹配 畅通资本对接通道并引导创投基金 国企战略投资机构等资本力量深度参与 [6] - 健全项目跟踪机制推动合作高效落地 持续优化政策服务体系和载体配套 [6]
政企携手打造“链”上经济潍坊样本——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企业“走进潍柴”
搜狐财经· 2025-08-14 01:20
政府支持与产业链协同 - 潍坊市推出"我帮企业组主场"活动,推动企业间互采互配,形成产业链发展格局[3] - 潍柴与当地7家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覆盖重卡、轻卡、客车、工程机械等领域[5] - 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吸引5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本地配套率持续提升[12] 潍柴行业地位与产品优势 - 潍柴重型发动机、变速器销量全球第一,农业装备销量中国第一,重型卡车位列中国第一梯队[3] - 公司拥有5500家服务站,打造"5分钟响应、4小时解决"服务模式[3] - 展示近40台明星产品,涵盖传统动力、新能源动力、工程机械等全品类[5]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潍柴建成行业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拥有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0] - 近10年发动机板块研发投入超300亿元,联合200余家上下游企业组建"研发共同体"[15] - 连续四次刷新内燃机热效率世界纪录,实现从追跑到领跑的跨越[15] 产业链生态与合作案例 - 青岛啤酒(潍坊)与潍柴旗下德马泰克合作智慧仓储技术,提升供应链智能化水平[7] - 英轩重工与潍柴共同布局新能源产品,开发高端化、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7] - WOS运营管理模式已向100多家企业输出,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3] 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 以潍柴为链主的动力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超300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之一[12] - 潍柴配套企业达上千家,带动形成完整的"黄金产业链"[12][15] - 后市场业务成为战略转型方向,推出TCO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9]
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常州“产改”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7-24 23:40
常州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 - 2024年常州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总量超40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1440人,连续11年位居江苏首位[1] - 出台《常州市龙城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1] - 课题组走访碳纤维、纺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梳理技能人才培养堵点及企业资源优势[1]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 - 职校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需岗前培训和在岗锻炼[2] -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需求脱节,影响企业培训积极性,新"八级工"制度落实困难[2] - 企业间技能认定标准多样,限制人才跨企业流动和职业发展[2] - 培训内容同质化,缺乏产业链上下游针对性,无法满足专业化需求[2] - 产学研协同体系功能定位模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确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2] 产业链协同创新建议 - 通过战略协同、标准共通等系统性设计构建产改命运共同体[3] - 以党建引领链上企业组织建设,开展思想教育及主题宣传活动[3] - 成立产业链工会联盟,采用园区工会牵引型等模式联动上下游企业[3] 技能人才标准化与培养 - 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链上企业统一技能等级认定标准[4] - 建立产业链技能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4] - 高校、职校与链上企业共建培养体系,动态调整专业方向[4] - 产教融合基地建在链上,培育复合型技能领军人才后备队伍[4] 产改资源共享机制 - 链主企业带头共建共享设施场馆及教育培训资源[5] - 建设链上企业网络学习平台,联合开展技能大赛和技术攻关[5] 人才服务与需求对接 - 健全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工资共决和正常增长机制[6] - 配套重点产业链绘制人才地图,发布紧缺技能人才需求目录[6] - 畅通高技能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绿色通道[6]
陕西积极建设碳纤维及其复材产业基地
陕西日报· 2025-07-07 02:12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 - 陕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今年前5月实现产值13 39亿元 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左右 [1] - 2024年该产业链产值达21 09亿元 重点企业数量由7家增至25家 链主企业从2家扩充至5家 [1] - 碳纤维是航空 航天 交通 能源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 应用场景广泛 [1] 产业链政策与支持体系 - 陕西省工信厅联合多部门及专家组成工作体系 制定《陕西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提升方案》及图谱 [1] - 采用"链长制"工作机制 构建部门联动 工作专班服务 市地协同推动 专家团队支撑的保障体系 [1] - 陕西省工信厅将继续深化链群共建 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协作 [2] 未来项目投资与产能规划 - 未来3年产业链项目投资将超200亿元 [2] - 榆林恒神年产5000吨碳纤维生产线 西安鑫垚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园区(一期) 陕西美兰德碳基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预计今年陆续投产 [2] - 陕西华秦科新材料园(一期)项目计划明年建成投产 陕西有色集团黄陵碳硅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17亿元 正加速推进 [2] 陕西产业链优势与潜力 - 陕西作为制造业大省 科教资源富集 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 - 产业链规模虽小但特色鲜明 发展潜力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