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产返贫
icon
搜索文档
“中产返贫五件套”,多少家庭正深陷其中?奉劝大家要避开!
搜狐财经· 2025-08-30 08:39
一直以来,中产人士是令人羡慕的群体。他们不仅有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而且,多数中产家庭都有较多的积蓄,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不过,很 多中产家庭因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走上了"返贫"的道路。以下就是"中产返贫五件套"。 第一,在高位买房置业 现在很多国内中产家庭都喜欢把子女送到国外去深造,这样以后就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不过,送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也不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庭留 学生年均支出在40-80万。比如,老周把儿子送到英国去留学,四年的学费支出高达到200万。为此,老周掏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结果小周回国后找的工作月 薪却只有8000元。 实际上,因子女留学导致中产返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在很多中产人士看来,只要把子女送到国外去深造,将来就一定能拿高薪。但事实上,由于送 子女出国留学的人太多了,学历也出现贬值,中产家庭为子女留学投出去的钱,根本收不回来。其二,中产在把孩子送出国留学之后,既可以在亲友面前炫 耀,也能显示出自己的经济实力。 第三,盲目辞职创业最终返贫 之前很多中产家庭都喜欢买房置业,认为这样可以抵御通胀,使资产保值增值。武汉的郑斌2019年在汉阳区花了300万买了一套大户型,当时 ...
接下来几年,如何保住我们手里的钱?
大胡子说房· 2025-06-17 11:10
经济周期与中产财富变化 - 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高增长后衰退的经济周期 高增长伴随高利率 低增长伴随低利率 [1] - 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挤泡沫和行业深度调整 中产因负债最多成为主要受损群体 [3] - 日本案例显示25%中产在90年代泡沫破裂后一夜返贫 美国大萧条和英国滞胀期也有类似现象 [1][3] 三低时代的财富分化机制 - 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环境下财富差距扩大 仅少数资产能提供稳定收益 [4] - 日本经验表明财产性收入(股票/房产/保险)是跨越阶层的核心 高息股30年收益率达600% 跑赢日经指数6倍 [3][4] - 生产过剩和投资过剩是高增长后衰退的主因 货币流动催生资产泡沫 负债逻辑在经济下行期失效 [2] 资产配置策略 - 三低时代需配置现金流稳定的避险资产 日本高息股案例显示其能持续跑赢通胀和大盘 [4] - 避免盲目消费或高风险投资 优先选择存款及稳定生息资产 [5] - 行业选择上应关注股息率高、经营稳健的公司 这类企业在经济低迷期仍能维持分红 [4] 历史跨国比较 - 美国20世纪初工业化后经历大萧条 中产失业率激增 二战后才恢复 [1] - 英国70年代滞胀导致中产生活水平骤降 韩国97年金融风暴引发国家与个人双重破产 [1][2] - 日本8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 部分中产通过优化资产结构跃升高收入群体 [3][4]
接下来几年,如何保住我们手里的钱?
大胡子说房· 2025-06-12 11:53
经济周期与中产财富变化 - 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高增长后衰退的经济周期 高增长伴随高利率 低增长伴随低利率 [1] - 美国20世纪初完成工业化 20年代末大萧条导致中产失业 二战后经济恢复 [1] - 英国二战后经济恢复 70年代滞胀导致中产生活水平下降 [1] - 日本80年代成为全球第二 90年代初泡沫破裂 25%中产一夜返贫 [1] - 韩国70年代汉江奇迹高增长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国家个人双破产 [2] 高增长与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 - 高增长时期货币快速流动 推动工资房价上涨 居民倾向负债持有资产 [2] - 债务在经济高增长期被视为资产属性 类似美债逻辑 [2] - 债务支撑的高增长不可持续 转型期将引发泡沫挤压和行业深度调整 [3] - 中产因负债集中且资产缩水 成为经济调整期主要受损群体 [3] 低增长环境下的财富分化 - 日本经历30年低增长后 中产分化明显 部分返贫 部分跃升高收入群体 [3] - 成功跃升群体依赖财产性收入增长 包括股票投资 房产和保险资产 [3] - 低利率 低增长 低通胀时代财富差距扩大 仅避险资产能提供稳定收益 [4] - 日本高息股30年收益率达600% 为日经指数6倍 显著跑赢大盘和通胀 [4] 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 低增长周期需优先配置稳定现金流资产 如高股息股票 [4] - 避免盲目消费或高风险投资 应选择存款或稳定吃息资产 [5] - 日本高息股案例显示 即便经济低迷期仍存在财富增值机会 [4][5]
虎嗅【作·嗅之星】周榜第263期
虎嗅· 2025-05-26 07:04
虎嗅周榜263期获奖文章 - 榜单涵盖2025年5月16日至5月22日期间热门商业与行业分析文章 [1] - 评选标准基于文章质量、热门程度及读者互动数据 [9] 行业与公司分析主题 科技与投资 - 小米近期因公关策略失误引发舆论危机 [1][4] - 巴菲特投资偏好分析:回避A股市场,持续加仓日本资产 [1][5] 餐饮与消费 - 传统头部餐饮品牌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1][6] - 中国外卖行业陷入多方亏损困境 [3][7] 宏观经济与社会 - 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中防止中产阶层经济倒退的经验 [3][7] - 中国与欧洲发展水平对比的长期展望 [3] 旅游与教育 - 中产家庭旅游消费被过度营销侵蚀 [1][7] - 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因AI功能改动导致用户流失 [3] 内容生态支持 - 平台通过奖金激励和流量扶持促进优质内容生产 [9]
在“失去的三十年”,日本如何避免中产返贫?
虎嗅APP· 2025-05-19 10:22
日本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化 - 平成时代(1989-2019)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名义工资从1990年463万日元降至2018年433万日元,实际收入因物价上涨进一步下滑 [1] - 终身雇佣制瓦解,2020年非正规就业比例女性超50%,男性超20%,年轻一代面临"努力未必有回报"的就业环境 [1] - 社会从"一亿总中产"转向"格差社会",相对贫困率从1980年代10%升至2012年16%,位列G7国家第二高 [3] 消费与收入结构演变 - 家庭消费能力显著下降,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代末20%反弹至2022年26.6%,食品支出占比超四分之一 [3] - 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滑,从1986年68%降至2019年61.7%,老龄化加剧中产阶层收缩 [4] - 自我认同中产比例保持稳定(1990年90% vs 2024年89%),但实际中等收入群体(⑤⑥等级)从1999年27%降至2019年24% [4][5] 社会保障与再分配机制 - 社保支出占GDP比重达25.12%(2023年),通过介护保险、老人医疗补贴、儿童现金补助等政策维持基尼系数稳定在0.38左右 [7][8] - 消费税从1997年引入后逐步升至10%,主要用于社保系统,未来可能上调至15%-20%以维持财政可持续性 [9] - 初次分配基尼系数从1990年0.43升至2021年0.57,但再分配后净基尼系数30年仅上升0.02,贫富分化程度低于欧美 [7] 消费行业变革与商业模式 - 优衣库、无印良品、大创等平价品牌在通缩期(1995-2013年)崛起,家庭服装支出从1990年月均15300日元降至2020年9800日元(降幅36%) [11] - 日本企业通过Kaizen(持续改善)和JIT(准时生产)实现极致效率,而非压榨供应链或劳动力 [12] - 商业票据支付异常率极低(2023年56万张中仅129张异常),48%劳动者仍受终身雇佣制保护,商誉体系支撑品牌长期发展 [13] 社会协同履约与文化适应 - 消费领域坚持"履约"文化,不单纯追求低价而牺牲品质,形成精密工艺与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 [15] - 对比中国:日本1990年家庭金融资产占比36%(中国当前权益类资产占比偏低),住房贷款余额仅占GDP8.9%(中国33.9%),抗风险能力更强 [16] - 日本通过制度化分配"效率剩余"维持社会共识,而中国资源更易向优势群体集中,面临零和博弈风险 [17]
日本如何在“失去的三十年”避免中产返贫
36氪· 2025-05-16 04:18
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概况 - 平成时代(1989-2019)日本经济停滞 名义工资从1990年463万日元降至2018年433万日元 [1] - 终身雇佣制瓦解 2020年女性非正规就业超50% 男性超20% [1] - 相对贫困率从1980年代10%升至2012年16% 位列G7第二高 [2] - 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代末20%反弹至2022年26.6% [2] 消费与商业变迁 - 优衣库/无印良品/大创等平价品牌崛起 代表"高质低价"消费逻辑 [10] - 家庭服装支出从1990年月均15,300日元降至2020年9,800日元(降36%) [11] - 企业采用Kaizen(改善)与JIT(准时制)管理实现极致效率 [11] - 日本商业票据异常支付率极低 2023年仅129/56万张异常 [12] 社会保障体系 - 社保支出占GDP25.12%(中国7.7%) 养老/医疗保险费率低于中国 [7] - 介护保险/老人医疗补贴/儿童现金补贴等精细化福利制度 [7] - 消费税从1997年逐步提高至10% 主要用于社保系统 [7] - 基尼系数再分配后稳定在0.38 初次分配差距从0.43升至0.57 [6] 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 - 自我认同"中产"比例从90%微降至89% 结构缓慢下沉 [3][4] - 养老金替代率从1986年68%降至2019年61.7%(中国城镇43.6%) [3] - 协同履约文化支撑社会稳定性 注重规则与公共秩序 [14][15] - 1990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占比36%(中国城市权益类资产占比低)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