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计算星座

搜索文档
开源证券:空天算力迎来布局良机 太空AI前景光明
智通财经· 2025-09-12 03:13
核心观点 - 算力上天可实现数据在轨处理 提高太空数据处理时效性 推动太空AI应用与发展 [1][2] - 三体计算星座通过实时在轨数据处理 解决传统卫星数据传输效率瓶颈问题 [1][2] - 空天算力投资机会受关注 受益标的包括普天科技 中科星图 航天宏图等 [1] 技术突破 - 计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与星间通信系统 实现整轨卫星互联与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3] - 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达100Gbps [3] - 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与30TB存储容量 [3]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3] 发展规划 - 2025年计划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星座布局 [3] - 最终目标打造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3] - 建成后总算力规模达1EOPS 有望超过地面大部分单体数据中心 [3] 行业影响 - 传统"天感地算"模式仅不足十分之一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 [2] - 天地一体化网络构建将提升数据时效性与处理效率 [2][3] - 之江实验室联合多家企业共同推进计算星座建设 [3]
王兴兴最新发声!现在是“AI干活”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23:43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领域仍处于大规模爆发性增长前夜 面临高质量数据采集与利用率不足的挑战 多模态数据融合及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存在技术难点[1] - 开源模式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源转向数据与计算资源开放是革命性变化[2] - AI医疗健康领域具备刚需和中高频双重特性 为AI深度服务提供发展土壤[3] 技术应用与创新突破 - 太空AI应用出现第四类"计算卫星" 之江实验室成功发射12颗卫星星座 首次将8B参数大模型部署至太空 实现星上数据处理能力[2] - 计算卫星星座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 未来计划开放卫星资源给全球使用 为深空探索提供技术基础[2] 商业模式与创业机遇 - 2025年AI应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具备颠覆性潜力的新企业可能已在2024年成立[4][5] - 中美AI企业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美国以B端创业为主 中国更擅长C端市场[5] - 企业竞争优势构建重点在于AI技术之外的差异化用户体验创新[5] 医疗AI发展方向 - AI医疗终极目标是提供类专业医生的个性化精准建议 需要持续健康管理能力[3] - 垂类专业大模型相比通用大模型更具护城河优势 通过持续使用深化用户认知[3] - 中长期发展路径为人机结合模式 AI作为医生助手提升名医效率并赋能基层医疗[3]
王兴兴,最新发声!“还处在爆发性增长前夜”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15:05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领域在高质量数据和模型算法层面仍面临挑战 数据采集和质量问题突出且利用率需提升 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 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存在难点 [2] - 当前处于AI大规模爆发性增长前夜 真正让AI干活的领域尚属荒漠 创新创业门槛已大幅降低 年轻创新者可利用AI工具实现新创意 [1][2]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方向 - 2025年开源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源转向资源开放是革命性变化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发展的必需环节 [3] - 太空领域将出现第四种"计算卫星" 之江实验室已将12颗卫星送入太空并搭载8B参数模型 实现太空端完整数据处理能力 为深空探索奠定技术基础 [3] 医疗健康AI应用路径 - AI医疗健康领域具备刚需和中高频双重特性 医疗属低频行为而健康管理属高频需求 两者结合为AI深度服务提供土壤 [4] - 通用大模型长期难以替代垂类专业模型 专业能力构成护城河 使用越多越了解用户 深度认知是基础通用模型难以实现的 [4] - AI医疗终极目标是提供个性化精准可信建议 现阶段应坚持人机结合路径 让名医专注科研与疑难杂症 基层医生获得AI助手支持 [4] AI创业与商业化机遇 - 2025年AI应用将出现大爆发 下一个字节跳动或小红书级企业应在2024年已成立 创业者面临大量机会 [5] - 中美AI企业存在差异化发展路径 美国以B端创业为主 中国擅长C端市场 差异化竞争关键在于AI之外构建独特用户体验 [5]
把大模型送上天!王坚外滩大会分享:人工智能不能缺席太空
观察者网· 2025-09-11 08:11
AI开源模式变革 - 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是AI时代的革命性变化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成为推动AI发展的必需环节[1][3] - 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2025年开源成为行业分水岭[1][3] - 模型权重开放本质是数据与计算资源开放 可避免重复消耗计算资源[3] 太空计算新纪元 - 之江实验室成功发射12颗卫星组成"三体计算星座" 首次将完整8B参数大模型部署至太空[4] - 卫星星座实现太空任意位置数据实时处理 为深空探索奠定技术基础[4] - 人工智能将催生第四类"计算卫星" 太空资源开放共享成为未来方向[3][4] 行业技术突破 - 规模效应带来人工智能原理级进步 数据模型算力千倍万倍增长引发质变[3] - 通义千问与DeepSeek开源推动行业格局变化 改变原由美国公司主导的基础模型竞争态势[1] - 太空计算能力突破使火星探索成为可能 AI陪伴成为深空探索必备要素[4]
AI走向太空,王坚院士最新演讲,提出“三体计算星座”全球协作倡议
36氪· 2025-08-14 01:57
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基础科学定位 - 计算不仅是工具 更是与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并列的基础科学[5] - 人工智能是拓展人类创造力的工具 而非替代人类智能[1][7] - 计算与人工智能如同硬币两面 共同构成基础学科框架[4][5] 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实践 - 之江实验室开发GeoGPT系统 实现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与协作研究[9][11] - 通过AI技术将化石海绵分类从两位数扩展至3000余种[13] - 构建开放科学AI架构 支持多模型选择与领域基础模型开发[14] 太空计算与全球协作倡议 - 提出"三体计算星座"倡议 探索卫星间协同计算应对气候挑战[1][17] - 计算卫星有望成为通信 导航 观测后的第四类卫星[25] - 日地L5点部署观测卫星 需在太空完成数据处理[28][29] 技术演进与跨学科融合 - 阿波罗11号率先将计算技术引入太空 搭载16600个晶体管[22][23] - 人工智能正成为如数学般的基础学科 支撑各科技领域发展[17] - 早期人工智能先驱多具心理学背景 关注人类本质研究[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