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

搜索文档
蓝佛安详解如何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3 10:43
财政政策方向 - 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1] - 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1] -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1] 2024年财政工作成效 -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3] - 出台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7大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 -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支持项目超过4万个[3] - 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6] 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 - 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4] -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大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投入[15] -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16] -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7] -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财政资环政策体系[18] - 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19] 财政管理改革 - 选择部分省份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20]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21] -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落实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政策[22] -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23] 产业支持政策 - 支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15] - 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15] - 组织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15] - 健全涉企收费监管长效机制,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15]
两会丨代表委员解读财政政策“如何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力度提信心 优化结构增效能
证券时报· 2025-03-10 00:09
2025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与新增政府债券规模显著扩大。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更加积极"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一个词,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受访代表委员与专家学者认为,更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既释放出今年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政策信号,也对如何用好用足财政资金带来挑战。今年财 政资金将凸显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着力惠民生与促消费,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今年我国还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善 地方自主财力,推动地方政府主动刺激消费。 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赤字水平和赤字规模均为近年最高。 财政赤字率是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变量之一,通过确定的财政支出,表明我国政府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的信心与决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 会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在当前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今年4%的赤字率意味着我国将采取超常规的逆 周期调节政策,通过大力度的财政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发展态势在形成,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提振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8 04:26
经济增长目标与支撑条件 - 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 旨在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并与中长期目标衔接 [1] - 2024年GDP规模达135万亿元 同比增长5% 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 [4][5] - 实现目标的四大有利条件:积极财政政策(新增政府债务11.86万亿元 同比增2.9万亿元)、新质生产力推动(如DeepSeek、人形机器人)、民企信心改善、完整产业链支撑 [6][7] 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 - 财政政策力度显著加大:赤字率提至4%(对应5.66万亿元 同比增1.6万亿元) 政府债务总规模同比增超30% [10] -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保持M2高增速 结构性工具支持科技/绿色/民企领域 可能适时降息 [10] 消费与投资提振措施 - 消费提振四路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楼市股市财富效应、扩围"两新"补贴(新增手机等品类)、放宽服务消费准入 [11] - 投资效益提升方向:政府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民间投资重点开放基建竞争性领域(占比超50%) 整治恶性竞争 [12] 新质生产力重点赛道 - 数字经济(AI如DeepSeek)、绿色经济(风电/新能源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构成核心赛道 [14][15] - DeepSeek标志性意义:低成本开源赋能行业 可能引发创新"滚雪球"效应 [15] 关键改革领域 - 经营主体活力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 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题 [16]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要素流动对冲外部环境压力 [17] - 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央地财权事权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增加地方财力 [17] - 制度型开放:单边免签等举措拉动消费与服务业 [18]
为什么是这些目标?为什么是这些改革?|两会时间
和讯· 2025-03-05 06:29
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 - 2025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与2035年人均GDP翻番目标衔接,需2024-2035年年均增速达4.7% [3][4] - CPI目标从3%下调至2%,反映对价格问题的关注,1月CPI已连续24个月低于1% [4][5] - 赤字率拟按4%安排,首次突破疫情水平(2020年3.6%),赤字规模5.66万亿元、同比增1.6万亿元 [6][7] - 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同比增2.9万亿元,含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 [6][7][8] 财政与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力度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特别国债合计拉动赤字率至8.4%(2024年为6.6%) [8] - 货币政策表述调整为"适度宽松",为2011年以来首次,强调降准降息及流动性充裕 [7] - 零基预算改革深化,省级政府广泛推进,配套项目库和绩效评价机制建设中 [16][17] - 消费税改革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16] 消费与内需提振 - 消费被列为重点工作首位,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1][9]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万亿元、同比增3.5%,服务零售额增6.2% [11] - 供给侧聚焦"银发经济",扩大健康、养老、托幼等服务供给,优化消费环境 [11][13] - 消费结构升级路径明确:非耐用品→耐用品→服务消费,带动产业升级 [12] 产业与科技发展 - "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终端及算力基础设施 [20] - 多地加速布局AI应用,如深圳竞逐低空与空天产业,北京培育人形机器人等20个未来产业 [21] - 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发挥促创新、扩消费作用,数据跨境流动制度完善中 [20] 民营经济与改革 - 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92%,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达92% [16] -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推进,禁止违规收费罚款,保障公平竞争 [15][17] - 财税体制改革强调事权上移,如养老保险等支出责任或转至中央 [17] - "内卷式"竞争整治升级,从"防止"转为"综合整治",化解行业供过于求矛盾 [18][19]
GDP、赤字率、关键领域改革:2025两会五大看点
和讯· 2025-02-27 09:11
两会经济政策展望 - 2025年全国GDP增长目标或设定在5%左右 以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番目标 需年均实际增速4.7% [2] - 31省加权平均GDP目标为5.3% 较2024年下调0.1个百分点 15个下调目标省份占全国GDP31.8% [3] - 经济大省继续发挥支撑作用 7个经济大省2025年GDP加权平均增速5.3% 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3] 财政政策方向 - 预算赤字率或提高至4% 对应赤字规模约5.6万亿 广义赤字规模或超14万亿 [5] - 建议安排1万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两重" 预计拉动GDP增长0.5-1个百分点 [6] - 新增专项债额度建议4.5万亿 考虑2万亿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后 或达6.5万亿 [6] 消费与内需提振 - 服务消费尚未回归常态化路径 商品消费已基本修复 需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需求扩大 [9] - 建议财政支出从基建转向民生 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服务供给 发展银发经济 [10] - "两新""两重"政策将持续扩围 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 [11] 关键领域改革 -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推进 草案二审稿增加禁止违规收费等规定 突出法治保障作用 [13] - 财税体制改革受关注 需解决央地事权责任划分问题 释放地方积极性 [14] 未来产业发展 - 多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北京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20个领域 [14] - 深圳竞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赛道 打造"无界之城" 刺激政策强调"人工智能+消费"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