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构建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6-02 21:3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2] - 公司携手康缘药业重组"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传统制药技术向智能制造技术转型升级 [2] - 公司主导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0余项,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3] 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培育 - 公司首创以功效成分为核心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解决中成药质量"控什么、控多少、怎么控"的关键科学难题 [4] - 建成我国第一个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支撑江苏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4] - 开创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新领域,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系统,推动中药产业价值链延伸 [5] 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 在国内率先构建"中药学九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多学科交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6] - 设立中药学"本研贯通"(新中药学院班)和中药学"本研贯通"(屠呦呦班),培养应用现代科学"解码中药"的拔尖创新人才 [6] - 学生团队荣获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大赛国赛奖项30余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金奖8项 [8]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
苏州日报· 2025-05-31 00:06
会议概况 -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5月30日举行,市委委员46名、候补委员5名出席,基层党代表及纪委委员列席 [1] - 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5日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要求 [1] 核心发展任务 - 强调经济大省需把握"四个着力点",推动苏州在"走在前、做示范"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1] - 将"四个着力点"与"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等重大任务结合落实 [2] 六大重点领域部署 1) **经济支撑**:稳住外贸外资、提振消费、提速项目建设以完成全年目标 [3] 2) **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和"苏州智造十大行动",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效率,培育新增长曲线 [3] 3) **改革开放**:通过制度供给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增强发展动力 [3] 4) **区域战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 [3] 5) **共同富裕**:推动就业与增收协同、城乡振兴与民生改善联动,探索苏州特色路径 [3] 6) **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干部担当,转化学习教育成果为发展动力 [3] 近期工作方向 - 锚定"两高一争"目标,多措并举稳定就业、企业、市场及预期 [4] - 完成"十四五"目标并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通过《全力为经济大省挑大梁多作贡献的决定》 [4]
市委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 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深化细化实化“四个着力点”任务书 马明龙主持并讲话
镇江日报· 2025-05-30 23:5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强调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聚力创新引领产业强市 [1]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协同 科研合作 人才招引方面的对接力度 [2] 精神文明建设 -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统筹推进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 文明创建 [1] - 持续固本培元 激发向善力量 推动人民思想觉悟 道德水准 文明素养提升 [1] 规划编制与政策实施 - 科学设定"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 思路举措和重大项目 坚持守正创新 问计于民 [1] - 深化细化实化"四个着力点"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项目化管理 清单式推进 责任制落实 [2] 教育与人才培养 - 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 强化青少年思想引领 突出关心关爱 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3] 基层治理与作风建设 - 把减负工作与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结合 防止整治形式主义"形式化" [3] - 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忠诚履职促发展 深化政治机关建设 [3]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 -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落实就业创业帮扶 权益保障举措 [2] - 深入挖掘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典型案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4]
苏州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 学深悟透 实干担当
苏州日报· 2025-05-28 00:0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积极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3] - 依托产业基础与配套优势链接高端创新资源 统筹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 [3] - 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3] 经济稳定与发展规划 - 切实扛好经济大市责任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突出位置 [3] - 多措并举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3] - 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重大任务 工程与项目 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3] 安全生产管理 - 筑牢安全生产坚实底板 统筹发展与安全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六化建设 [3] - 扎实开展消防安全排查整治 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3] -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端午假期临近加强安全部署 [3]
扛好挑大梁责任,为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侧记
新华日报· 2025-05-27 23:38
经济大省责任与使命 - 江苏作为第二经济大省需扛起挑大梁责任 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并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2] - 一季度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 高质量发展保持向新向好态势 [2] - 南通作为万亿之城将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名城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 [3] - 徐州将落实《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3]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4] - 江苏工信系统将突出扶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 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主体 [4] - 江阴启动"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 推动校地合作 加快空天技术 人工智能 氢能等特色产业园建设 [4] - 江阴将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第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规模50亿元的政府母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5] 改革开放与外贸发展 - 昆山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完成1868.7亿元 增长5.9% 进出口总量和出口 进口总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7] - 昆山将深化"六专四清单"工作机制 稳住欧美市场 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兴市场 [7] - 启东重点产业中泛半导体项目约七成来自上海 苏南 生物医药项目超八成来自上海 三成以上工业产品配套上海 [8] - 启东将加速融入上海交通网络 对接浦东"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等硬核产业 [8] 区域协同与产业招商 - 无锡高新区将推进创新链 产业链 供应链深度融合 每年开展产业招商对接活动20场 招引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0个以上 [9] - 无锡高新区将打造国内首个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要素交易中心 [9] 文旅融合发展 - 江苏将创新推出"演出+旅游""音乐+旅游""展览+旅游"等融合新产品 发展农文旅 文商旅 文体旅等融合业态 [11] - 推动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打造VR大空间 云上博物 文旅机器人等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11]
拓展融资渠道 加快前瞻布局 多方合力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05-27 21:08
政策支持与融资创新 - 商务部印发工作方案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提高招商质效 允许统筹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项目 [1] - 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后续将对符合条件的经开区提供支持 [2] - 鼓励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贡献精准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2] 土地要素优化 - 针对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土地开发接近饱和问题 工作方案提出单列用地指标、支持立体开发、加大混合用地和新兴产业用地供给等措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 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合理用地需求 [3]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家级经开区将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鼓励企业牵头打造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支持设立离岸创新基地探索海外研发境内转化 [4] -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等服务管理 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 -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经开区开展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 招引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 [5] -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深化国际合作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5] -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支持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 [5] 绿色发展与营商环境 -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协同标准体系 支持经开区开展环评改革试点 [5] - 市场监管总局将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 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5]
商务部: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货日报网· 2025-05-27 16:05
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政策 - 商务部将牵头落实《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推动各地各部门出台配套措施 在要素保障 改革试点 审批权限下放等方面提供支持 [1] - 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支持经开区提高招商质效 拓展外资来源 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再投资 [1] - 指导经开区建立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 提升公共服务和市场化运作水平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1] 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 生态环境部将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建立重点行业协同标准体系 修订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 [2] - 支持有条件经开区开展深化环评改革试点 做好规划环评服务保障工作 [2] - 允许统筹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经开区建设和产业项目 鼓励开发建设主体通过上市融资拓展渠道 [2] 新质生产力发展措施 -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进"1+1>2"的融合联动效果 [3] -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经开区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培育"专精特新"及链主企业 [3] -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深化国际合作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3] -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加强计量体系建设 [3] 营商环境优化 - 鼓励经开区聚焦高频政务服务事项 推进"减时间 减环节 减材料 减跑动"改革 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4] -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优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根据信用风险动态调整抽查比例 对优质企业无事不扰 [4]
商务部等最新发声!支持符合条件的经开区上市融资
券商中国· 2025-05-27 07:31
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方案核心观点 -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外贸外资"第一梯队",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4.5%)[4] - 方案提出16项政策举措,聚焦对外开放、新质生产力、管理制度改革和要素保障[4] - 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联动,实现"1+1>2"效果[2] - 支持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通过上市融资拓展渠道,苏州工业园开发主体中新集团已实现A股上市[10] 对外开放与产业支持 - 232个国家级经开区覆盖全国31省,2024年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3] - 区内现有外资企业超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9.9万家[4] - 重点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务出口和内外贸融合产业集群建设[4] - 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强化外资企业再投资吸引力[4] 管理制度与营商环境优化 - 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对优质企业"无事不扰"[2][7] -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管理,实现"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一站式服务[6] -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四乱"现象[7] - 推动建立权责清晰的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5] 要素保障创新举措 - 土地要素:单列用地指标支持立体开发,加大混合用地供给,工业用地推行"标准地"模式(含环评、能评等前置评估)[9] - 资金支持:允许统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建设,含金量获经开区高度认可[9] - 人才与科技:鼓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产业服务能力[10] - 试点授权:支持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优先安排品牌活动[4]
国家级经开区迎重磅政策,下一步重点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5-05-27 05:55
政策支持 - 商务部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 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提高招商质效并拓展外资来源 [1][2] - 国务院发布《工作方案》推出16条举措 涵盖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要素保障四大方面 [1] - 国家级经开区承担稳外贸稳外资主阵地责任 在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作用更加凸显 [1] 经济贡献 - 全国232个国家级经开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 占全国经济重要比重 [3] - 实现外贸进出口10.7万亿元 占全国外贸总额24.5% 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 占全国23.4% [3] - 集聚8.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18.3% [3] 产业创新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超过700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5] - 推进"一个加强 三个加快"策略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集群培育 [3][4] - 支持设立离岸创新基地 探索海外研发境内转化模式 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5] 区域实践 - 北京经开区培育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 杭州经开区布局元宇宙和合成生物产业 江宁经开区打造未来网络 [5] - 支持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 加强未来产业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 [5] 要素保障 - 通过单列用地指标 支持立体开发 加大混合用地供给等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7] - 推行"标准地"供应模式 企业拿地后可迅速开工 加快项目落地速度 [7] - 支持全球范围招引高层次人才 完善外籍人才工作就业 落户 就医及子女教育保障 [7] 资金支持 - 允许统筹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 支持经开区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 [8] - 支持开发建设主体通过上市融资拓展渠道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已在A股上市 [8] - 鼓励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贡献精准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8]
中国航发召开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十五五”规划首场研讨会
快讯· 2025-05-24 05:01
发展战略与规划 - 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价值思维,围绕"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能竞争、可持续"谋划发展 [1] - 公司树立长期价值和利他价值,优化经营结构,加强衍生业务,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 - 公司突破思维边界,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公司基于产品思维、经营思维和世界一流产业思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公司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 - 公司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与新兴市场,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1] 体系布局与协同发展 - 公司持续优化体系布局,完善大协同发展格局,建立开放协同的产业链 [1] - 公司面对未来转型发展新机遇与重塑发展新挑战,增强发展动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