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田野考古的足迹
人民日报· 2025-06-20 21:41
考古学家徐光冀的学术生涯 - 徐光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深耕70年,见证了中国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1] - 作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组成员,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物保护规划《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1] - 担任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参与中线、东线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 学术背景与早期考古成就 -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2] - 24-48岁主要从事史前及青铜时代考古,是内蒙古考古队创始人之一 [2] - 发掘药王庙、夏家店、南山根等重要遗址,首次从"细石器文化"中分析出富河文化 [2] - 确立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建立辽西地区史前至青铜时代年代序列 [2] - 发掘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400多件彩绘陶器,部分显示与中原夏商青铜器的联系 [2] 邺城考古研究 - 48岁起主持邺城遗址考古发掘,10余年基本廓清遗址平面布局并建立年代序列 [3] - 确立曹魏邺城单一宫城制和城市中轴线,开创中国都城布局新阶段 [3] - 领导磁县北朝墓群调查,重点发掘湾漳北朝壁画墓 [3] - 主持编写的《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成为北朝墓葬发掘报告样板 [3] 后期工作与传承 - 1994年后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指导全国考古工作 [4] - 2023年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标志40年考古成果 [4] - 88岁高龄仍每天工作6小时,指导《邺城:198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编纂 [4] - 坚持"田野里面要解决清楚的事情必须在田野里解决"的工作理念 [4]
古老文化焕发新光彩:中意企业携手打造“数字遗产”
新华网· 2025-06-20 01:31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奇维塔展览与博物馆有限公司签约深化数字遗产合作 [2] - 合作内容包括以数字虚拟技术重现圆明园盛景以及在首钢园数字化展示意大利文化艺术 [2] - 奇维塔公司将为中国文化企业出海提供策展服务并搭建"中国展厅"便于意大利观众观赏中国文化艺术 [3] - 双方将合力打造展现两国文化遗产的"VR院线"观众可在线沉浸式体验中意文化遗产 [3]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 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格局 [5] - 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赋能推动文物事业创新发展 [5] - 清城睿现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档完成圆明园1:1数字模拟搭建并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呈现其时空变化 [5] - 清城睿现邀请意大利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和策展顾问在圆明园遗址现场用数字投影技术实现夜游体验 [7]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的意义 - 此次合作是中意文化企业首次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标志着两国在数字遗产合作方面的新突破 [5] - 合作被视为两国在数字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产业化创新探索 [5] - 数字技术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播与保存赋予传统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和国际传播力 [7] - 合作为中意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提升、共同研发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提供宝贵契机 [7] 清城睿现的实践案例 - 清城睿现在北京、新疆等地打造"传统文化+数字创意"的全新应用场景 [5] - 公司参与设计制作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沉浸光影秀项目 [7] - 旗下RE睿·国际创忆馆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 [5]
二〇二五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主会场活动奏响传承序曲 以创新点亮文化发展新动能
南京日报· 2025-06-17 03:03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主会场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7场 累计吸引参与活动人次近5万人次[1] - 活动拉动六合区内非遗及相关衍生产品消费30余万元[1] - 南京地铁全线1.6万块PIS屏开展主题宣传 日均触达超300万人次客流[3] 文化展示形式与内容 - 采用文化展演+活态体验+全城联动立体模式 包含南京白局 伊犁民歌 长芦龙灯等多元节目[1] - 匠心雅集非遗市集展位呈现南京云锦明代工艺 南京泥人及六合特色美食龙袍蟹黄汤包等[1] - 举办农行非遗大师课堂 文物普查新发现展 考古展等专项活动 展示张昭家族墓等考古成果[2] 全域联动与创新推广 - 通过少儿培训 非遗体验市集 VR线上展等活动形成全城文化联动矩阵[2] - 鸡鸣寺地铁站设置主题打卡装置 开展为期一个月普及宣传[3]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 市文旅局 六合区政府等联合主办 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等机构支持[3] 社会效益与产业影响 - 成功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多维平台 刺激夜间消费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 - 文化活态展示模式促进文物保护 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全链条融合[2] - 形成全民文化传承氛围 为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树立创新性标杆[1][3]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山东泰安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1:3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城市活动在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该遗址公园正式揭牌[1] - 山东目前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 -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现存遗址范围38.9公顷,包括汶河北岸22.3公顷、汶河南岸16.6公顷[1] - 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地位重要[1]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为定位,遗址距今约6500年至4000年[3] - 公园建设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主题广场、遗址核心地带、滨河景观带、汶河北岸生产生活场景展示、聚落展示等项目[2] - 下一步将做好大汶河南北岸的融合工作,推动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融,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工作[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山东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1] - 大汶口遗址、岱庙等众多珍贵古迹遗址重焕生机,一批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注入新动力[1] - 泰安大力推动文化遗产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统筹落实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 山东推出579项文物宣传活动和5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1] - 活动现场发布山东省考古研学地图、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标识、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成立宣言[3] - 启动山东省暑期考古研学季、山东省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并举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关于文物保护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3] 大汶口文化特色 - 大汶口地区有盐矿且靠近水边,便于获得食盐,促进了制陶技术的发展[2] -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炊煮和祭祀礼仪用具为主[2] - 山东是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发源地,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等具有礼制特点[3]
“鱼与熊掌”怎么抉择?江苏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走出双赢之路
人民日报· 2025-06-16 03:35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基因 [1] -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通过10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脱胎换骨变化,修复曾被89家工业污染企业破坏的生态环境 [1][2] - 三湾片区企业搬迁涉及两家上市公司及多家重点国企,其中扬农集团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年利税近20亿元,搬迁决策面临产值与民生的两难选择 [2] 企业搬迁与规划调整 - 2014年扬州市启动三湾片区搬迁,投入30多亿元完成671户居民搬迁及"小散乱"企业关停,原计划1500亩商品住宅用地用于平衡成本 [3] - 2017年调整规划,将1500亩住宅用地转为运河文化展示区,追加30亿元建设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年维护费达数千万元 [3]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地标性文化设施,放弃短期经济利益换取长期文化价值 [3] 金融支持与创新模式 - 江苏省2019年成立规模2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母基金,形成"1母基金+11区域子基金+9行业子基金"体系 [4] - 基金覆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解决文旅发展融资难题 [4] - 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 [4] 保护与发展协同经验 - 江苏提出"三个敬畏"(历史、文化、生态)与"三水融合"(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保护理念 [5] -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形成高质量保护新模式 [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央广网· 2025-06-15 02:19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1] -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就[1] - 龙门石窟运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先进技术提升保护水平[1]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方舱"平台实时监控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2] - 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1.1万家,直接吸纳20多万名脱贫群众就业[3]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 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现代技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更新[1] - 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系统可根据阈值自动触发报警,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2]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良渚王国宫殿积木"等互动体验让游客了解历史[2] 文旅融合发展 - 丽江古城发展文创、研学、非遗传习等业态,一季度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2] - 贵州黎平侗寨非遗技艺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等地,已接到27批订单[3] - 非遗工坊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带动脱贫群众增收[3] 文化遗产价值挖掘 - 龙门石窟研究院致力于挖掘石窟历史价值并加强传播[1] - 丽江古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2] - 国家文物局提出要扩大优质文博产品供给,让文物活起来[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新华社· 2025-06-14 15:56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 - 云冈石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养,应用新材料和无损检测设备,保持文物稳定而非恢复如新 [2] - 数字化保护团队实现山西永乐宫壁画1:1原真复制,创造国内最大体量复制壁画,使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呈现 [2]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数字建模和拼接,实现30多个青铜残件组合成2.88米高的数字青铜神树 [3] 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青铜工坊"和3D打印技术,让中小学生体验青铜器铸造过程,今年已接待15万余名学生 [4][5] -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校园,通过金文描摹和文物展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5] -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沉浸式三维影像和汉服文化,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6][7] 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与产业融合 - 景德镇将传统陶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沉思罗汉"表情包和"网红"文创产品,带动年轻人关注和消费 [8] - 陶溪川文创街区支持年轻创业者,如"95后"王南浩通过创意瓷板画实现月入万元 [9] - 敦煌学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扭转"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样本作用 [10] 文化遗产国际化与文明互鉴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促进国际文化尊重与对话 [10] - 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和年轻化表达,从本土走向国际,擦亮"千年瓷都"名片 [9][10]
文化新观察丨三湘四水间,文化遗产何以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6-14 03:3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场城市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 [1] - 湖南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史前遗址、革命文物、传统村落等重要特色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 [1] 高庙遗址的考古发现 - 高庙遗址发现了7400年前的稻谷粒,是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 [2] - 高庙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丰富多彩的艺术图像等,构建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发展谱系 [2] - 高庙遗址博物馆收录了遗址地前三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展出240余件文物和标本 [2] - 高庙遗址年前完成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文物"家底"更殷实了,整理和研究工作正推进中 [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老司城遗址作为中国土司遗产的一部分,201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 老司城遗址原居民和原遗址共生,160余人在保洁、保安、船工、讲解等岗位上就业 [5] - 洪江市黔阳古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仍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打造出非遗街区 [7] - 长沙西园北里文化街区优先保护文物点以及周边历史风貌,成为长沙文旅消费新地标 [7]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 沉浸式情景舞台剧《寻长沙》通过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前沿技术,将长沙窑瓷器、楚汉漆器等馆藏文物活化于舞台 [8] - 湖南博物院发布"数字汉生活"项目核心成果,包括"马王堆AI时空漫游"和"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 [10] - 长沙博物馆"她从长安来"展览打造"五个一"展演模式,配合VR虚拟重现、三维动画复原等技术,展期内共吸引105万人次参观 [10]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诗意琴岛动心弦
新华社· 2025-06-13 10:34
鼓浪屿历史与文化遗产 - 鼓浪屿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历史国际社区",体现了中西文化融汇的特色 [2] -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精心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2] - 鼓浪屿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拥有上千幢风格迥异的建筑,融合了"舶来品"和"土特产"的人文内涵 [2] 八卦楼保护与修复 - 国内唯一的风琴博物馆八卦楼是鼓浪屿地标性建筑,1986年因缺乏保护损害严重 [2] -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批下30万元资金,彻底扭转了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2] 鼓浪屿发展规划 - 习近平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视鼓浪屿为国家瑰宝,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2] - 鼓浪屿至少有4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即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3] - 鼓浪屿持续在4个特点上发展,"海上花园""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万国建筑博览"的名片被一一擦亮 [3] 鼓浪屿文化影响 - 鼓浪屿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赋予独特的诗意 [3] - 鼓浪屿在世界文化遗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幕,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 [3]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02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3月1日起施行,旨在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2] - "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2] -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推广安徽"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8]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成果 - 龙门石窟应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技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免费开放率91.46%,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3] - 2024年抖音新增超2亿条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同比增长31%,1400万网友分享非遗体验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全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3]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建设非遗工坊1.1万家,直接吸纳20多万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 [7] - 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增942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 [4] 文化遗产旅游经济 - 丽江古城202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2007.64万人次 [5] - 苏州平江路(1606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 [8] - 侗族大歌、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成为热门旅游体验项目 [7] 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中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总数世界第一 [10] -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12] - 2025年4月,《随州曾侯乙编钟》等3项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2] 考古发现与研究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包括四川濛溪河遗址群、陕西周原遗址、安徽武王墩一号墓等 [2] - 考古发现涵盖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等多个领域 [2] 文化遗产回归 - 2025年5月,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和第三卷回归祖国 [13] -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000多件(套)流失文物回归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