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黄河大合唱》民族危亡的怒吼
央视网· 2025-08-17 11:42
核心观点 -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抗战时期凝聚家国情怀并发出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 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1][2]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东渡黄河目睹船夫搏浪场景 创作四百行长诗《黄河吟》[1] - 作曲家冼星海抱病六昼夜谱曲 将民族危亡之痛和不屈抗争精神转化为音乐作品 [1] - 全曲八个乐章以黄河象征民族命运 向全中国和世界发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保家卫国的强音 [1] - 1939年在延安首演 八十多年来从延安窑洞唱到世界舞台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2] 当代价值与影响 - 作品超越艺术范畴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载体 [2] - 磅礴气势与深刻内涵持续震撼聆听者 被不断改编重排 [2]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度激荡人心 [1]
学习新语·抗战|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7 04:3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因战事恶化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 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办学成就与人才输出 - 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余人 诞生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13] - 抗战期间834名学生投笔从戎 部分牺牲于抗日战场 [15] 办学条件与精神传承 - 校舍为茅草房与铁皮屋顶 40人共住通铺 教室窗户糊纸 师生常需兼职维持生计并躲避空袭 [17] - 形成"刚毅坚卓"校训精神 在轰炸环境中坚持教学 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 现代教育启示 - 教育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艰苦环境反而能培育栋梁之才 [21] - 当前教育目标应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者 [21] 领导考察与评价 -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旧址 肯定联大在民族危难时保存教育火种并培养改革建设人才的历史贡献 [5][6]
三代学者10年通力合作 150余万字记录艰苦卓绝 《上海抗日战争史》书展首发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书籍发布与内容 - 《上海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首发,全书150余万字,集合了上海三代历史学者长达10年的努力 [2] - 书籍以"815"字样码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突出上海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 [2] - 书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反映上海抗战的方方面面,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书籍特点与评价 - 书籍具有填补空白意义,主线清晰、研究全面,充分体现上海抗战特点 [2] - 书籍揭露了日本在上海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侵略,统计和总结了日军的侵略给上海带来的巨大损失 [2] - 书籍被视为上海抗战史研究中一部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对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英勇事迹的回放 [1] 读者反响与市场表现 - 书籍在上海书展上受到普通读者欢迎,已售出好几十套 [2] - 首发式后,等待作者签名的读者排起长队,有读者专为购买这套书而来 [3] - 抗战主题图书成为今年上海书展的厚重风景,包括《审判从这里开始——日本战犯在上海的审判》等 [3] 相关活动与延伸 - 首发式上,94岁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通过视频表达对书籍的支持和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1]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推进"重大主题连环画创作项目",推出《不屈的手指》《白纸红字》等作品 [3]
百岁抗战老兵郭水清:“明知道会牺牲,我们也不怕”
新华社· 2025-08-15 13:34
核心观点 - 百岁抗战老兵郭水清通过个人经历展现对党的忠诚与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党的领导和革命传统的重要性 [1][2][5][6] 个人背景与抗战经历 - 郭水清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田寮村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13岁时参加农民夜校和青年抗敌同志会 [2] -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如子弹击中胸前步枪枪把 [2][3] - 抗战时期田寮村共有17人加入抗日队伍 目前仅郭水清一人在世 [5] 信念与荣誉 - 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认为"跟着共产党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5] - 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视其为最珍贵荣誉 [6] - 离休后持续在机关和社区开展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 现状与影响 - 身体健康视力良好 关心国家大事 主要爱好为看报纸 [6] - 坚持返回田寮村(出生和参加革命地)接受采访和学者访问 讲述历史 [5] - 被家族视为榜样 教导后代爱党爱国并珍惜和平年代 [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网· 2025-08-14 00:3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文艺学府,汇聚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音乐大家,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核心[3] - 鲁艺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以艺术形式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头脑,极大振奋全国抗日斗志[3][4][6] - 抗战时期延安被称为"歌咏城",鲁艺是音乐人才最集中地和抗日救亡歌曲主要发源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普遍传唱其作品[4] 经典作品与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同年4月首演成功,1940年仅晋察冀边区即演出百余场[6] - 作品包括《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彰显民族精神,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6][8]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延安颂》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6][8] 当代传承与文旅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3万余件,临展专题展走向全国[9][11]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吸引10万余人采风创作,红色演艺融入《延安十三年》等文旅品牌[11] - 复建桥儿沟东山文艺家窑洞博物馆群,展示冼星海、贺敬之、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8][11]
香港各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型图片及书画展开幕
新华社· 2025-08-13 15:18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烽火记忆 笔墨山河——香港各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图片及书画作品展",在香港大会堂开幕 [1] - 展览分为书画作品和历史图片两个部分,共展出近80幅书画作品和近70张历史图片 [1] - 书画作品由70余名名家创作,内容包括战场场景、民众支援和战争创伤等主题 [1] - 历史图片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 [1] 主办方与指导机构 - 主办方为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 [1] - 指导机构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以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 [1] 展览目的 - 旨在铭记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 - 通过艺术形式增强市民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特别是引导青年一代感悟抗战精神 [1] - 展览是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的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1] 展览时间 - 展期从8月13日持续至18日 [1]
香港举办“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名家名作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6 21:23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名家名作展" [1] - 展览地点位于香港会展中心 [1] - 展出200多件艺术珍品 [1] - 展览分为六大主题单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春回大地""江山永固""开天辟地""珍爱和平" [1]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 参展艺术家包括雕塑家吴为山、画家张仃、版画家梁永泰等 [1] - 香港艺术家沈平、王秋童、张龙新创作了《抗日英烈刘春祥》《英雄花开遍地红》《英容》等作品 [1] - 作品聚焦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保家卫国的历史 [1] 主办方及活动安排 - 主办方为紫荆文化集团 [1] - 联合承办方为紫荆杂志社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 [2] - 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 [2] -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策划了专题展览、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2] 活动参与情况 - 中央驻港机构、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及政商界、文化艺术界、传媒界300多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2] - 活动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香港市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2]
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视觉史诗(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02 22:01
历史画创作理念 - 历史画创作需用精炼艺术语言再现历史真实并融入创作者认知情感[2] - 主题思想需超越历史表象从内在精神力量入手如《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的民族精神[2] - 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摒弃传统历史人物刻画思路[2] 艺术构思与意象表达 - 以"血肉长城"为核心意象结合人物群像长城硝烟展现精神力度与象征高度[3] - 长城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爱国志士以生命铸就血肉长城[3] - 歌词中"血肉""长城""起来""前进"等关键词提供创作灵感[3] 画面构图与技法 - 采用"团块化"处理复杂画面将工农商学兵等阶层组合成灵动团块[4] - 近景人物如铁墙与远景长城辉映中景队伍呈现动态增强视觉张力[4] - 光影艺术隐去细节凸显主体色调浓郁对比强烈强化战争氛围与人物信念[5] 艺术效果与精神传承 - 油画《血肉长城》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6] - 音乐与绘画交织使《义勇军进行曲》旋律视觉化传递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6] - 红色调象征朝霞烽火热血信仰多次出现在历史题材创作中[5]
(抗战胜利80周年)烽烟外的“小城大义”:澳门在抗战中从未缺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8-02 13:03
澳门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 澳门在抗战期间人口从15万飙升至40多万,接收了近两倍原有人口的难民 [3] - 粮食短缺导致1942年至1944年大量居民饿死,街头常见"收尸队"运送遗体至氹仔"万人坑" [3] - 镜湖医院等机构全力救治难民与伤员,同善堂每日施粥,普通市民腾出家中阁楼安置逃难者 [3] 澳门支援抗战的方式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立"阖澳华侨赈济东北兵灾会",各界踊跃捐款 [5] - 1937年起,"义"字成为澳门社会关键词,黄包车夫"义拉"、歌女"义唱"、商铺"义卖",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抗战前线 [5] - 澳门同胞积极参与抗战,包括廖锦涛、梁彦明、柯麟医生、何贤等代表人物的事迹 [5] 澳门抗战历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 澳门保存着叶挺故居、冼星海纪念馆、镜湖医院历史纪念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等抗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5] - "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收录近40位代表人物事迹,年底将出版《澳门珍藏抗战时期历史资料丛编》 [5] - 建议将澳门散落的抗战历史资源串联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传承爱国传统 [6]
文化新观察·聚焦暑期档|主创谈电影《南京照相馆》:守护不能忘却的历史真相
新华网· 2025-07-30 20:31
电影《南京照相馆》市场表现 - 上映5天票房突破6亿元 [2] - 位居单日票房榜首 [2] 影片叙事特点 - 以照相馆和普通百姓视角切入南京大屠杀历史 [2][4] - 采用照片作为核心叙事元素 [4] - 开场蒙太奇手法将枪击与摄影过程交替展示 [4] - 群像叙事展现多角色觉醒历程 [7][9] 历史还原与创作背景 - 主创团队调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场所 [10] - 参考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等原型故事 [10] - 日军掠夺南京城砖情节改编自真实历史 [12] - 16张照片成为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12] 角色塑造与社会意义 - 邮差苏柳昌角色设定增强现代观众代入感 [7] - 林毓秀用相机记录战犯处决象征尊严捍卫 [5] - 通过方言差异展现南京城海纳百川特质 [7] - 童谣和地名成为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注脚 [9] 影片现实启示 - 强调信息时代辨别真伪的重要性 [5] - 展现普通人团结守护历史证据的过程 [9] - 揭露日军通过照片篡改历史的行径 [4] - 观众反馈显示影片增强历史认知和爱国情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