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文档
凝聚科普星火,点亮强国之光! 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震撼来袭
南方农村报· 2025-08-16 07:35
赛事概况 - 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教育厅和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广东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承办 将于8月21-22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2][3] - 大赛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 旨在搭建科普交流平台并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8] - 该赛事是广东省科普领域年度盛事 被誉为南粤科普旗舰标杆 历经6年发展 [3][8] 参与规模 - 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 已组织114场选拔赛 参赛选手超5000人 累计观看受众近180万人次 [10][11] - 参赛主体覆盖高校 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科学传播爱好者 包括广州 中山等地市及广东疾控 南方医科大学等单位 [10][14] 内容特色 - 讲解内容紧扣广东"制造业当家"发展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涵盖基础研究奥秘与生活科学原理 [15][16] - 表现形式包含前沿科技"硬核"解读与生活化"软性"科普 通过鲜活语言和独特视角转化科技成果为趣味实践 [15][17] 赛制设计 - 设置"成人组"与"中小学生组"双赛道 分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 [19] - 成人组总决赛包含"我秀科普"个人展示 "我讲科普"自主命题和评委问答 中小学生组为自主命题讲解与问答 [20] 传播方式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观众可通过科普最强音 广州科普公众号 广东科学中心视频号 抖音 微博 哔哩哔哩等平台观赛 [21][22] - 8月15-22日期间开放网络投票通道(http://www.gdsc.cn/gdjj2) 评选最具网络人气奖 [22]
《灵笼》主创开启科学溯源之旅 科幻与硬核科技碰撞新火花
环球网资讯· 2025-07-31 14:28
行业动态 - 《灵笼》第二季创下超3亿播放量,全系列播放量突破10亿,成为"国漫科幻第一IP" [1] - 主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开合作,将科幻构想与尖端科学进行深度碰撞 [1][3] - 中科院专家与主创团队围绕《灵笼》核心设定展开深度探讨,包括噬极兽演化来源和玛娜生态等科学问题 [3] 公司动向 - 《灵笼》团队参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距离观察珍贵恐龙化石 [3] - 团队计划获得授权,将公开的科学装置设计与科研成果作为灵感来源融入动画场景与设定 [3] - 通过艺术化表达让中国前沿科研成就以更生动方式走向大众 [3] 合作进展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肯定具有严谨科学内核的科幻作品的社会价值 [3]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表态愿意与《灵笼》团队展开更广泛合作 [3] - 合作将为《灵笼》注入硬核科技元素,同时促进科普工作 [3]
张朝阳对话理论物理学家汤大卫:我们来自量子涨落,也都是恒星的尘埃
量子位· 2025-07-31 06:51
物理学发展历程 - 牛顿力学起源于开普勒三定律与牛顿的平方反比引力定律推导,关键突破在于利用平方反比律证明行星椭圆轨道[2][3] - 分析力学(拉格朗日/哈密顿体系)比牛顿力学更强大,能统一处理对称性问题并为量子力学算符理论奠定基础[5][6][7] - 量子力学诞生于1925年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世界的离散性本质而非哲学讨论[25][26][29][30] - 量子场论经过1925-1950年发展成型,标准模型精度达到电子磁矩13位小数吻合,成为描述宇宙的基础框架[33][34] 前沿物理研究 - 流体力学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研究中展现价值,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可描述这种新物质形态[8][9] - 引力波观测推动黑洞研究,近期发现300-400太阳质量黑洞碰撞事件挑战现有认知[22] - 宇宙结构源于138亿年前量子涨落,暴胀机制仍待研究,地外生命存在概率存在学科争议[22][24] 科学传播方法论 - 科普应避免过度简化类比(如薛定谔的猫),需保留数学严谨性以传达物理本质[30][38][41] - 互联网时代科学家可通过自媒体直接参与公众教育,但需平衡研究时间与传播投入[35][36][37] - AI辅助科研呈现两重性:能高效处理脚本等基础工作,但尚无法替代理论构建与创造性证明[10][11][37]
2025全民科普短视频大赛启动
人民网· 2025-06-30 05:36
大赛概况 - 2025全民科普短视频大赛由洛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洛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洛阳市科学技术馆承办,并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科学技术协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 [1] - 大赛于2025年6月28日正式启动作品征集,旨在激发公众参与科普的热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1] - 大赛主题为"弘扬科学精神 勇担强国使命",聚焦"科普为民、科普惠民",创新采用"跨区域协作"模式 [1] 参赛规则 - 大赛面向全社会开放,个人与团队均可参与,设置两大竞赛单元:主竞赛单元(18周岁及以上)和青少年竞赛单元(18周岁以下) [1] - 作品创作要求紧扣公众关切,聚焦民生科技、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农业生产、低碳生活、科学文化等热点 [2] - 创作者可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关注反诈防骗等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科普内容 [2] 奖励与时间安排 - 大赛设置现金奖励,获奖者最高可获2000元奖金,并有机会与科普领域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 [2] - 获奖作品将获得更多展示平台 [2] - 作品征集时间为2025年6月28日至9月28日,参赛者需将报名表与作品发送至指定邮箱 [2] 大赛意义 - 大赛是科普领域的一次跨区域赛事活动,旨在汇聚三地科普力量,拓宽科普渠道,壮大科普队伍 [1] - 通过短视频形式传递科学力量,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1][2]
公众开放日、科学直播、主题研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即将开启
中国经济网· 2025-05-23 06:48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主场活动致敬科技工作者 [1] - 系列活动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 形成6大活动板块 [1] - 启动2025年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 [1] - 全国各地举行"科学大师宣传工程"专场演出 [1] - 推出纪录片《国家工程师》 [1] - 中国科技馆策划"全国科学家馆校众创展演活动" [1] 群众性实践活动 - 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百场示范活动 涉及近20个全国学会 [2] - 发布首批6条"科学文化中国行"文旅线路 [2] - 组建60支"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2] -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工作超30年老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 [2] 科技成果推广活动 - 开展"科创筑梦"联合行动 组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高质量科普活动 [2] - 发动2025年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2] - 实施中国科技期刊提能拓展计划 [2] - 举办中国科技会堂论坛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场活动 [2] 网络宣传活动 - 推出"240H·时代的科学答卷"网络主题活动 连续240小时推出视频内容 [3] - 开展科普中国说5·30专场活动 以直播形式展现科技工作者精神 [3] - 开设专题网页 展示特色活动3000余项 [3]
【新闻随笔】科研越开放 科普越有力
环球网资讯· 2025-05-22 03:01
科普活动规模与内容 -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开放135个单位近400处科研场地 组织近400场科普活动 吸引6000余名科研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 [1] - 活动特别增设人工智能专场 包括软件研究所展示机器人智能大脑和操作系统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试开放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科普馆 [1] 科普活动社会价值 - 科研院所开放活动打破科学与大众的次元壁 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科学概念具象化 对青少年具有科学启蒙作用 [2] - 公众通过科普活动直观感受国家科技实力提升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 [2] 科普与科技创新关系 - 科普是夯实国家创新根基的关键环节 通过培育创新人才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3] - 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知识 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为科技创新培育群众基础 [3] - 科普活动连接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 通过培育市场基础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3] 科普事业发展方向 - 需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科普体系 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4] - 高校科研院所、媒体及第三方组织需创新科普形式 丰富科普产品与服务供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