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唱会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演唱会如何曲终人不散
经济日报· 2025-07-22 22:07
演唱会经济对城市文旅的拉动效应 - 大连市通过"周周都有演唱会"的安排打造"跟着演唱会游美丽大连"城市文旅IP 旨在启动暑期文旅消费热潮 [1] - 演唱会经济联动票务 交通 住宿 餐饮 文旅等产业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拉动比达1:4 8 即门票消费1元带动周边消费4 8元 [1] - 演唱会被称为"行走的GDP" 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为城市注入消费新活力 [1] 城市文旅IP的深化策略 - 需借助特色文旅资源推出"票根福利" 乐迷凭演唱会凭证享受景区门票 美食 住宿等优惠 激活"演唱会+消费"新动能 [2] - 各部门需联动保障服务 交通部门增加临时线路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 公安部门实施临时交通管控 [2] - 演唱会结束后需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考验城市核心竞争力 [1] 产业环境优化方向 - 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住宿 餐饮 娱乐 交通等产业服务水平 [3] - 演唱会联动城市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 对地方政府承载力和接待能力形成考验 [1]
【城市观潮】 演唱会经济的魅力
证券时报· 2025-07-22 19:15
澳门演唱会经济发展 - 澳门通过频繁举办多元化演唱会成功吸引大湾区游客 过夜客人均消费为即日旅客的4倍 显著带动当地各行业及赌企收入增长 [1] - 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定位澳门为"中国南部演唱会之都" 耗时7年与张艺谋合作打造美高梅剧院驻场演出《澳门2049》 强调创作自由度是关键合作条件 [1] - 《澳门2049》融合八种中华非遗与尖端科技(机械人 仿生飞行器) 制作成本高昂 最低票价仅288元 具备大众消费吸引力 [2] 香港演唱会行业改进方向 - 澳门场地收费弹性及审批人性化优于香港 香港拟调整红馆定位从体育优先转为娱乐表演为主 [3] - 演唱会可推动香港成为高科技应用示范地 涉及三维投影 虚拟实境等技术 如蔡国强澳门作品探索AI与艺术结合 [3] - 15-34岁人群占演唱会主力客群60% 香港通过演唱会可激活年轻游客经济 带动社区消费 [3] 演唱会经济溢出效应 - 演唱会产业链创造多环节就业机会(策划 场馆维护 交通 基建) 有效提升人力资源需求 [4] - 活用公共设施举办演唱会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为政府创造额外收益 [4] - 启德体育园(5万座位)启用弥补香港大型场地缺口 业界期待其推动演唱会经济与创意产业发展 [4]
“演唱会经济”带动文娱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证券日报· 2025-07-22 17:06
演唱会经济发展现状 - 演唱会经济蓬勃发展,"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旅行新风尚 [1]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演唱会票房同比增长约四成 [1] - 演唱会经济被称为"行走的GDP",撬动城市消费涵盖住宿、餐饮、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多个领域 [1] 演唱会经济对文旅产业的带动作用 - 演唱会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衍生出一系列消费需求 [1] - 演唱会带动周边文创产品消费,如印有演唱会主题或明星形象的T恤、钥匙链等,推动文旅产业腾飞 [2] - 消费者看一场演唱会的总支出大约是门票的4倍,包括酒店住宿、景点打卡以及餐饮消费 [2] 地方政府推动演唱会经济的举措 - 四川聚焦演艺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式协同、集群发展 [3] - 四川提出打造演艺赛事产业发展高地,引进高水平演艺赛事活动,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和影视节 [3] - 地方政府需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措施推动演唱会经济发展 [3] 演唱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建议 -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演唱会+旅游"融合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演艺的有机结合 [3] - 提升交通接驳、住宿接待、餐饮服务等配套保障能力,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3] - 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助力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动力,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场美誉度 [3]
经济日报:当歌声成为GDP
新浪财经· 2025-07-20 02:23
演唱会观众群体多元化 - 2025年张学友重庆站首场购票观众中4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49.5% [1] - 2024年周华健巡回演唱会50岁及以上观演人群占比达20.3% [1] - 刘德华2024年巡回演唱会50岁及以上观演人群占比为10.7% [1] 演唱会市场增长数据 - 2024年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超260亿元 [1] - 2024年演唱会票房同比增长78.1% [1] - 演唱会成为演出市场最具吸引力和商业变现潜力的演出种类 [1] 演唱会消费乘数效应 - 业界采用"1∶4.8"比例描述演唱会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力 [2] - 每投入1元购买门票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 [2] - 2024年大型演唱会除票房外直接带动综合消费超2000亿元 [2] 跨城观演趋势 - 2024年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达64.2% [2] -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已成为常态 [2] - 演唱会串联酒店、商场、文旅等多元业态与场景 [2] 城市品牌塑造 - 城市通过无人机列阵、交通保障、景区门票赠送等措施吸引演唱会观众 [3] - 餐饮住宿商家和大型商场提供消费优惠留住消费者 [3] - 演唱会创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并重塑城市品牌形象 [3]
这座万亿硬核工业城市正在打造演艺之都|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5-07-14 05:54
烟台经济发展现状 - 2023年烟台GDP首次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第25个万亿城市,北方首个普通地级市[4] - 2024年一季度GDP达2584.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山东省第一[5] - 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8.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5] - 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1446.1亿元增长6.1%[5] 产业结构特点 - 传统产业占比超70%,形成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5] - 服务业占比51.1%,低于济南、青岛等省内城市[5] -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附加值提升瓶颈[8] - 亟需寻找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9] 演唱会经济发展成效 - 2024年举办38场大型演艺活动,累计参与189.8万人次,拉动消费11.2亿元[3] - 迷笛音乐节吸引近九成外地游客,带来34万人次和2亿元旅游收入[10] - 演唱会经济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消费推动力达1:4.8[10] - 2024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居全省前三[12] 政策支持与城市转型 - 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11]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鼓励演唱演艺等新业态发展[11] - 通过"工业+文旅"双轮驱动实现产业均衡发展[13] - 入选"亚洲最佳100目的地"和"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13] 城市形象提升 - 扭转工业城市"硬核有余、活力不足"的传统形象[11] - 大型活动吸引媒体关注,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传播度[12] - 演唱会经济倒逼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14] - 实现从"硬制造"到"软实力"的转型[14]
演唱会市场升温 上市公司多措并举抢抓机遇
证券日报· 2025-07-13 15:48
演唱会市场概况 - 全国多地演唱会市场如火如荼 7月12日周杰伦 邓紫棋 周笔畅 许嵩等歌手在厦门 沈阳 深圳 济南同日开唱 [1] - 今年以来演唱会市场显著升温 场次 观众量和票房均实现大幅增长 华东 华南地区为主要市场 [1] - 暑期档旺季各地演唱会密集开演 有利于进一步拉动消费 [1] 粉丝经济与消费拉动 - 演唱会影响力溢出场馆 激发周边乃至城市重点商圈的商业活力 深圳龙岗区万象汇购物中心作为指定应援点吸引大批年轻粉丝 设置签到墙并出售衍生品 [1] - 购物中心举办粉丝应援活动时客流量暴涨几倍 活动高峰期粉丝排起长队 给商户带来销售增量 [1] - 大型购物中心通过演唱会应援活动吸引客流 武商集团打造明星演唱会官方指定应援点 开展"潮铺打卡对暗号"活动 实现粉丝流量向品牌消费转化 [1] - 1元门票消费可带动4.8元消费 促进购物中心消费外 还能激活城市酒店业 交通业 旅游业等多领域消费 [2] 产业链机遇 - 演唱会市场火热间接拉动周边消费 同时给演出设备制造 场馆运营 票务平台等产业链企业带来直接市场机遇 [3] - 浩洋股份巩固海外市场同时加强国内营销渠道 研发部门持续开发新品类 立足舞台演艺灯光板块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3] - 珠江股份2024年度体育场馆在管项目拓展数量及新增管理资产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 将进一步提升在管场馆竞赛表演市场竞争力 [3] - 演唱会赞助商获得良好品牌曝光机会 水井坊赞助明星演唱会获得较好反响 [3] 下半年市场展望 - 多地演唱会排期密集 深圳7月1日至13日已有张靓颖 旅行团乐队 杨和苏等演出 刘宇宁 陈慧娴 汪苏泷 吉克隽逸 陶喆 水木年华 黎明等歌手已排期 [4] - 多个城市下半年演出计划显示知名歌手巡演众多 市场需求旺盛 观众热情不减 下半年市场热度有望延续 [4]
演唱会经济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证券日报· 2025-07-09 16:14
演唱会市场消费趋势 - 跨城观演成为主要消费趋势,愿意前往周边城市观演的受众比例达到55.2% [1] - 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高达1∶4.8 [1] - 中国居民观看演唱会的预算集中在1001元至3000元之间,主要花销为住宿、餐饮、交通 [1] - 一场观众超4万人的演唱会,平均可带动餐饮、交通、零售、住宿等综合消费达4500万元 [1] 演唱会经济带动效应 - 直接效益包括数万人规模的演唱会票价收入和演唱会周边产品销售 [2] - 间接效益体现在观众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2] - 长期效益主要体现在城市知名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2] - 演唱会经济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酒店、景区及餐饮消费 [2] - 演唱会多在暑期举办,能够助推夜间消费,催生新消费业态,促进文旅融合 [2] 地方政府文旅融合举措 - 山东临沂推出"听歌游临沂"套餐,持有刀郎演唱会门票可免首道门票游览10家核心景区 [3] - 杭州推出"跟着演唱会游杭州"活动,凭演唱会门票享受"文旅大礼包" [3] - 青岛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通过"票根经济"撬动文旅大消费,暑期将上演10场演唱会 [3] 演唱会市场增长数据 - 2025年5月份中国总演出场次达330场,同比增长20.9%,观众达448.4万人次 [4] - 今年暑期演唱会将迎来新高峰,在文旅共振的浪潮下市场持续升温 [4]
4万人演唱会带动4500万消费,“演唱会经济”带火地方文旅?
36氪· 2025-07-09 00:28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5月国内总演出场次达330场,同比增长20.9%,观众达448.4万人次,同比增长23.2%,票房总收入33.33亿元,较2024年同期小幅增长 [1] - 音乐节数量、观众人次、票房同比增幅达40%左右,预计6月数据将高于5月 [1] - 2024年全球现场音乐产业收入增长至351亿美元,连续两年增长,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1] - 大型演唱会购票观众中35岁及以上人群占比21.6%,同比增长2%,青少年群体占比3.6%,女性观众占比66.1% [9] 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 - 明星歌手如孙燕姿、王力宏、林俊杰等"青春回忆"演唱会号召力强,热门场次"秒没"成为常态 [3][4] - 消费者抢票难度升级,黄牛票溢价达3-5倍,孙燕姿内场票号称"内场两万" [4] - 疫情后"情绪消费"爆发,年轻人更关注即时情绪价值满足,传统大件消费被抛弃 [9] - 跨城观演趋势明显,五月天北京演唱会66%观众为跨城观演,周杰伦三亚演唱会82%观众来自岛外 [14] 公司动态与市场格局 - 阿里影业更名为大麦娱乐,现场娱乐板块收入增速超70%,头部演唱会覆盖率接近100% [11] - 票务平台纠纷频发,猫眼因周杰伦演唱会"回流票"误操作道歉,大麦单方面取消易烊千玺演唱会引发法律纠纷 [7] - 宝能与猫眼因利益冲突导致合作纠纷,可能涉及另一票务平台猫眼 [7]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周杰伦三亚演唱会3天带动综合消费11亿元,南宁演唱会拉动经济效益超10亿元 [14][15] - 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超4万人演唱会平均带动周边消费4500万元 [15] - 城市推出"演唱会+文旅"政策,如北京朝阳公园五月天主题装置、北海公园任贤齐公仔等,强化粉丝情感记忆 [12][14] - 刀郎武汉演唱会前周边酒店预订量增幅550%,西安TFBOYS演唱会带来酒店订单50倍增幅 [15]
消费者“羊毛”岂能随便“薅”
新华日报· 2025-07-08 23:16
演唱会经济与酒店价格乱象 - 某知名团体大连演唱会消息公布后 附近酒店住宿费用最高涨幅达88倍 远超正常供需波动范围 [1] - 酒店方利用大型演艺活动形成的区域性垄断优势 设置天价房费收割刚性需求群体 与演唱会经济带动周边业态健康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1] - 工作人员将粉丝提前订房行为称为"薅羊毛" 并以此作为涨价借口 折射出畸形市场认知 [1] 行业监管与市场影响 - 近期各地文娱经济火爆 部分城市已对演唱会周边消费价格实施严格监管 并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 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并提升地方文旅形象 [1] - 酒店不合理涨价行为可能引发周边商家效仿 形成价格联盟式剥削 损害城市顶级演出场地的配套服务形象 [1] 治理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建立透明化价格管控机制 参考机票动态定价模式 要求商家公示历史价格曲线与涨幅阈值 [2] - 政府部门应建立演出季报备制度 对签约商家实施价格承诺管理 从源头强化治理 [2] - 在线平台需完善溢价预警系统 及时标注异常价格提醒 压实主体责任 [2] - 消费者可依据价格法第十四条关于哄抬价格的条款 对违规商家提起集体诉讼 [2]
山东烟台莱山区:打造新场景 撬动“人气流量”变“经济增量”
中国经济网· 2025-07-07 06:08
演唱会经济效应 - 某歌星烟台演唱会两天累计观演人次近10万 其中烟台市内观众占比20.3% 外地观众占比79.7% 省外观众占比达42.5% [1] - 演唱会经济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近三年莱山区演出市场累计收入超亿元 [2] - "演唱会+文旅"模式成为城市文化消费新动能 莱山区推出专项政策支持演出项目落地和场所建设 [2] 体育赛事带动效应 - "闹海·拳击狂欢季"活动接待观众5万人次 外地观众占比超40% [2] - 泵道自行车联赛期间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30%-45% 直接营收达平日两倍多 [3] - 体育赛事作为城市品牌建设载体 推动体育和文旅深度融合 实现流量向留量转化 [2][4] 文旅融合发展 - 密集的演唱会排期使莱山成为全国音乐爱好者关注焦点 [1] - "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潮流生活方式 跨城观演带动消费增长 [1] - 赛事活动成为莱山发展超级IP 通过"以赛为媒 以赛塑城"策略提升城市形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