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化人(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7-29 22:22
20多年前,得益于"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保护工作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 续性"的理念,一度面临存废之争的仓桥直街焕发新生,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 护优秀奖。 新起点上,浙江以"文杰行动""文新行动""文优行动"培育人才沃土,以"循迹溯源"擦亮文明标识……文 化活力如钱塘潮涌,在之江大地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澎湃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30日 06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绍兴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的今昔之变,可谓浙江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生动注脚。 浙江20年来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化人。 夯实根基,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文化建设,要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20年来,浙江历史建筑增至 1.1万幢,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三个世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将散落全球 的1.2万余件国宝汇聚在一起。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保护,再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千年文脉 可触可感。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浙江以"八项工程"为引擎,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 能。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人民日报· 2025-07-29 21:51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规划 - 江西省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江西实践" [1] - 规划范围涵盖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46个县(市、区),以长江、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和环鄱阳湖沿线文化遗产为主干 [1] - 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列为首要任务 [1] 规划理念与重点任务 -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1] - 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和城乡风貌等管控保护 [1] - 强化主题展示,构建富有赣鄱特色的长江文化展示体系 [1] - 创新文旅融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 [1] - 提升传统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惠民育民功能 [1] 规划目标 - 到2027年,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和文化遗产挂牌保护机制,提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的辨识度 [1] - 到2035年,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 [1] - 基本形成分级分类展示体系,使江西成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核心展示区 [1]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亲历者讲述从历史轴线到世界遗产的跨越
北京青年报· 2025-07-29 00:36
北京中轴线概念与历史演进 - 北京中轴线概念由梁思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系统研究提出 1932年首次提及"南北中线" 1943年明确"正中之南北中轴线"概念 [2] - 中轴线全长7.8公里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包含15个核心遗产要素 分为皇家宫院 祭祀建筑 城市管理设施等五大类 [4] - 始建于13世纪 形成于16世纪 延续至今 是世界上最长且持续使用的城市轴线 体现"居中为尊"的空间理念 [4][14] 申遗工作历程 - 申遗启动于2008年奥运会后 2011年正式提出申报 2012年列入中国预备名单 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组 [6] - 2022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六大板块48项任务 包括文本编制 法规制定 风貌整治等 [7] - 2023年完成材料报送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 获得17个委员国联署支持 [8][16] 核心保护措施 - 实施文物修缮与考古发掘 包括正阳门 钟鼓楼等建筑修复 发现明代镇水兽 天桥遗址等关键遗存 [10] - 开展跨区域协调整治 如万宁桥污水管改迁 地外百货降层改造 钟鼓楼区域"申请式腾退" [10][11][12] - 建立遗产监测中心覆盖15个要素 开发VR体验 "云上中轴"等数字技术应用 [13] 社会参与与创新 - 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 吸引全年龄段参与 通过行走 绘画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 [12] - 首创"数字打更人"公众监测模式 制定《保护条例》专章明确利益相关方责任与权益 [12][13] - 形成"部市合作机制" 平衡保护与发展矛盾 为全球超大历史城市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15] 遗产价值与影响 - 体现中国传统都城营建思想 是世界城市规划史独特样本 梁思成评价其空间概念无与伦比 [14][15] - 破解"活态遗产"保护难题 实现文物与现代城市共生 21个委员国中14个在审议环节发言支持 [15][16] - 强化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 未来将作为文化功能核心区引领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17][18]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流失文物
人民日报· 2025-07-27 22:42
文物归还事件 -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119件贝宁青铜器 包括人像 动物像 皇家徽章等 其中113件来自莱顿世界博物馆 6件来自鹿特丹市政府 [1] - 这些文物于1897年被英国军队掠走 后流入拍卖行 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1] - 交接仪式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国家博物馆举行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部长强调这些文物对文化认同和创意经济的重要性 [1] 文物历史与展示计划 - 贝宁青铜器由埃多人于13世纪开始创作 采用失蜡铸造法 工艺精湛 是重要历史文化财富 [1] - 归还文物中包括贝宁王国青铜纪念头像 故事性场景象牙雕件 动物形器等 将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永久展出 [1] - 其余文物如宫廷仪式钟铃 徽章等计划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和贝宁城埃多西非艺术博物馆展出 [1] 荷兰政府政策与行动 - 荷兰教育文化部长表示文物归还有助于纠正历史不公 强调文化遗产对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2] - 荷兰设立"殖民时期文物归还咨询委员会" 评估处理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归还请求 [2] - 2022年荷兰通过政策框架 与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 斯里兰卡等国开展文物归还谈判 [2] 国际合作与未来计划 - 荷兰与尼日利亚2025年2月在莱顿签署文物归还协议 [2] - 荷兰莱顿世界博物馆馆长表示归还是未来持续合作的起点 强调"合作优先"理念 [2] - 两国联合举办数字遗产专家研讨会 探讨贝宁青铜器数字化保存及在线展示平台开发 [2]
以“上海精神”共绘文明互鉴新图景 ——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成果丰硕
经济日报· 2025-07-26 22:27
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概况 - 峰会由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共建美好家园",邀请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的媒体、智库、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与 [1] - 讨论议题包括加强战略对接与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安全、扩大务实合作、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践行多边主义等 [1] - 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郑州共识》等成果文件,为多边合作提供新思想动力 [1] 上合组织发展现状 - 上合组织成立24年,成员从6国扩展至26国,成为全球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 [2] - 近200家机构400余位嘉宾参与峰会平行分论坛,涵盖智库论坛、专家论坛、文化保护交流会等活动 [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新华社智库报告强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民共享成果,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基因 [2] - 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搭建全链条平台,将彩陶制作技艺与现代产业结合,焕发传统文化生命力 [4] - 国家级非遗宋氏中医展示针灸推拿疗法,郑州金庚康复医院提出中医药可为全球健康服务 [4] 文化交流与产业实践 - 非遗体验区展示雕版印刷、信阳毛尖茶艺等河南特色文化,促进国际文明互鉴 [3] - 开封展台还原宋代点茶技艺,吸引外宾体验宋朝"四雅"文化 [4] 媒体智库作用 - 俄罗斯媒体集团副总编指出媒体智库需促进上合国家协调沟通,推动政府层面对话 [3] - 与会嘉宾承诺通过媒体与智库推动务实合作,共建上合组织未来 [4]
探展 | 这场80多年前的壮举,改变中国建筑史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6 14:46
中国营造学社历史考察 - 1939年夏天至194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在四川和西康省进行为期173天的古建筑调查,走访35个县,记录730处汉阙、崖墓、摩崖等古迹 [1][3] - 通过考察汉代石仿木结构,首次系统性推知中国汉代木结构建筑原貌,填补唐代前建筑史空白 [3] - 完成广元千佛崖保护呼吁、大足石刻系统性调查等抢救性工作,为文化遗产留存珍贵影像与数据 [3] 抗战时期学术坚守 - 1940年学社迁至李庄,梁思成典当物品筹措经费,林徽因抱病参与,在马灯下完成《中国建筑史》撰写,开创国人自著建筑史先河 [4] - 李庄时期逾万名学者汇聚,形成抗战学术文化中心,学社重构中国建筑话语体系,践行"学术报国"精神 [4] 当代展览与传承 - 成都市美术馆首次系统性展出学社80年前拍摄的700余张照片及100余份手稿,展期持续至次年1月 [1][9] - 策展团队历时180天,调研10次,从3100张照片中精选展品,通过复刻场景、AI动效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9] - 展览以"逆时代的173天""李庄!李庄!"两大板块呈现学社足迹,结合《川康调查日记》视角还原历史 [9]
1982年,江苏农民上交40斤黄金,结果装黄金的罐子才是无价之宝
搜狐财经· 2025-07-26 12:03
发现文物事件 - 江苏马湖村村民在农田工作中意外挖出装有40斤黄金的铜罐 [1] - 铜罐外表古老且带有精美花纹 经清洗后发现内部装满高纯度金条和金块 [5][6] - 万家三兄弟主动将文物上交国家 经鉴定确认黄金和铜罐均为战国时期遗存 [7][9] 文物历史价值 - 铜罐被鉴定为齐国大将陈璋的战利品"陈璋圆壶" 距今2500多年 [11] - 铜罐铭文记载了陈璋攻克燕国都城的战争功绩 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 [12] 后续影响 - 政府表彰万家兄弟并颁发1万元奖金 显著改善其家庭经济条件 [14] - 文物移交南京博物院展出 成为重要文化展品并吸引大量游客 [18] - 部分村民因嫉妒产生纠纷 导致万以全和万以忠离开家乡 [15] 社会意义 - 事件成为文物保护典型案例 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18] - 万家兄弟被树立为道德典范 其行为获得官方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17][18]
新华全媒+|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新华社· 2025-07-25 14:22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 [1] - 中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 [2] - 中国构建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法治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 中国采取"保护根脉、挖掘价值、科技赋能、以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2] - 在河南洛阳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等措施,实现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共进 [3] - 中央财政2024年下达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63.8亿元,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34.4亿元,非遗保护资金8.26亿元 [6]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殷墟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3] - "数字敦煌"项目让石窟文物"飞"向世界各地 [3] -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保护修复科技含量 [3] 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 - 中国在柬埔寨吴哥窟、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埃及孟图神庙等参与国际遗址修复 [7]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成立考古研究中心,为当地培养考古人才 [8] -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8]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大运河被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长城保护项目获2025年"地球遗产保护奖" [7] - 浙江衢州"立春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遗社区实践中国样本" [7]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努力 [7]
新华时评丨守护好文化遗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新华社· 2025-07-25 13:56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 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通过"OPEN"创新范式激活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基因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典型案例包括贾湖骨笛、大运河复兴及《黑神话:悟空》海外传播 [1] - 文化遗产保护被视为民族复兴与文明传承的战略工程 强调古今辉映的文化发展路径 [1] 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 - 中国通过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联合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申遗等行动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2] - 设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采用契约共践、技术共享等五大模式提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2] - 倡导以"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促进跨国文明交流互鉴 [2] 文化遗产的全球价值 - 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价值载体 能突破民族与信仰差异凝聚共识 [2] - 强调文明互鉴对共同进步的推动作用 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观 [2] - 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既激活本国文明生机 也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2]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07-25 04:38
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 报告全文约2.3万字,从理念立场、生动实践、创新范式、世界意义四个方面深入解读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复兴和文明传承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第一"理念,推进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1] - 中国坚持在守护文明根脉的同时挖掘当代价值,坚持科技赋能与人民共享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1]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范式 - 提炼出"OPEN"创新范式:贡献原创(Originality Contribution)、保护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强化协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 [2] - 该范式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为世界其他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贡献智慧 [2] 中国参与全球文化遗产治理 - 中国以负责任态度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紧密合作 [2] - 通过契约共践、技术共享、人才共育、挑战共克、发展共赢,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2] - 为世界多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 国际社会评价 - 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专家学者高度赞扬该报告,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人类共同课题 [2] - 呼吁全世界携起手来共担文化遗产保护使命,共护人类文明瑰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