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偿付能力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保险(01336):资产、负债两端增长强劲,需关注净资产下降,维持买入
交银国际· 2025-04-30 07:5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 [2][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华保险2025年1季度资产、负债两端增长强劲,但净资产较年初下降,资产负债管理仍有改善空间,维持买入评级和目标价36港币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新华保险收盘价27.40港元,目标价36.00港元,潜在涨幅+31.4% [1] - 52周高位35.50港元,52周低位14.36港元,市值134,247.69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13.41百万,年初至今变化16.10%,200天平均价25.89港元 [6] 财务数据 收入与利润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71,547、132,555、131,771、136,587、140,751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33.8%、85.3%、-0.6%、3.7%、3.0% [3] - 2023 - 2027E净利润分别为8,712、26,229、23,506、24,875、26,066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59.5%、201.1%、-10.4%、5.8%、4.8% [3] 每股指标 - 2023 - 2027E每股盈利分别为2.79、8.41、7.53、7.97、8.35人民币,同比增长-59.5%、201.1%、-10.4%、5.8%、4.8% [3] - 2023 - 2027E每股内含价值分别为80.29、82.84、87.98、94.64、102.15人民币 [3] 估值指标 - 2023 - 2027E市盈率分别为9.2、3.1、3.4、3.2、3.1倍,P/EV均为0.3倍,市账率分别为0.76、0.83、0.92、0.86、0.78倍 [3] 业务表现 盈利情况 - 2025年1季度盈利同比增长19%,增速在同业中表现较好,增长主要来自投资收益;1季末归母净资产较年初下降17%,降幅超过同业,主要由于1季度利率上行使债券投资产生浮亏,以及收益率曲线仍下行带来保险合同负债增加 [7] 保费收入 - 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增长主要来自个险期交保费和银保渠道新单保费的贡献,分别贡献保费增速11.9和16.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占新单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5.3%,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期交保费同比下降45.6%,占新单保费的比重为2.8% [7] 新业务价值 - 1季度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17%,其中个险/银保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133%/95%;一季度月均绩优人力及万C人力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受益于新单期交保费的强劲增长,1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9%,增速领先同业;由于新业务价值增速低于新单期交保费增速,预计价值率有所下降 [7] 投资收益 - 投资资产较年初增长3.6%,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4%;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2.8%,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1季度利率上行带来债券投资浮亏 [7] 偿付能力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较年初上升60个百分点,主要受资产重分类影响(+71个百分点) [7] 业务指标假设及预测 收入增速 - 2023 - 2027E寿险保费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5.5%、-0.5%、4.0%、3.0%、2.0% [8] 价值指标 - 2023 - 2027E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024、6,253、8,522、8,848、9,460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速分别为24.8%、106.8%、36.3%、3.8%、6.9% [8] - 2023 - 2027E寿险内含价值分别为250,510、258,448、274,489、295,292、318,719百万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速分别为-2.0%、3.2%、6.2%、7.6%、7.9% [8] 投资收益率 - 2023 - 2027E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36%、3.04%、2.94%、2.87%、2.83%,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1%、5.36%、4.63%、4.27%、4.03% [8] 盈利预测调整 - 2025E和2026E新业务价值较原预测分别增长31.7%、30.2%,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下降0.5%、0.1%,寿险内含价值分别增长0.8%、1.7%,总投资收益率分别提升0.05、0.0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4.1%、4.3%,ROAE分别提升2.2、4.0个百分点 [9]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出炉!74家寿险企业整体稳中有进,3家仍未达标丨南财保险测评(第97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09:59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实习生 关晶月 上海报道 近期,随着各家寿险公司陆续披露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四季度披露的为上一季度的风险综合 评级),各大险企2024三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IRR)分类监管评估结果也已浮出水面,行业整体风险 抵御能力与分化态势再度引发关注。 在目前已披露风险综合评级情况的74家寿险公司中,有30家公司被评为A类,有40家公司被评为B类,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未公布风险评级等级的弘康人寿外,还有3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被列入偿 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当中,分别为北大方正人寿、三峡人寿以及华汇人寿。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截至2024年末,保险业 偿付能力整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但中小险企仍面临结构性分化。 | 2024年第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IRR)分类监管评估结果 | | | --- | --- | | A类公司 | | | AAA级(8家) 老、太保健康 | 友邦人寿、中荷人寿、恒安标准、工银安盛、中国人寿、太平养老、国民养 | | AA级(15家) | 中美联泰、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安联人寿、中英人寿、中银三星、中宏人 ...
“准80后”履新!这家财险迎新总经理
证券时报网· 2025-03-16 07:09
管理层变动 - 陈韶峰正式获批担任渤海财险总经理,此前担任公司党委书记和临时负责人[1] - 陈韶峰1979年出生,现年45岁,曾在恒安标准人寿担任多个高管职位[2] - 2024年2月刘振宇获批担任渤海财险董事长,现任泰达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2] 公司基本情况 - 渤海财险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本19.73亿元,总部位于天津[1] - 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泰达国际,持股40.62%,实控人为天津市国资委[1] - 公司共有6家股东[1] 经营状况 - 2023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3.8%[3] - 2023年净利润4956万元,同比增长4.7%[3] - 2024年四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7.4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62.08%[3] 风险管理 - 2020年四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连续1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3] - 2023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提升至B级,摘掉偿付能力不达标"帽子"[3] - 公司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月度指标监测分析机制[3] 业务发展 - 2024年8月22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4] - 2022年曾启动增资计划,拟新增注册资本不超过21亿元,但未有实质性进展[4] - 公司战略聚焦效益为先、资本管理、投资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4] 股东背景 - 泰达国际持有渤海证券、渤海财险、恒安标准人寿、天津信托等多家金融机构股份[1] - 陈韶峰和刘振宇均有恒安标准人寿工作经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