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搜索文档
“弘扬科学家精神 做好科技宣传报道”座谈会举行
人民网· 2025-07-29 22:40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30日 06 版) 与会嘉宾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报道面临机遇和挑战。要进一步提高优 质内容供给、创新传播手段,在科学家和公众之间架起桥梁,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 氛围。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智春丽、陈世涵)7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弘 扬科学家精神 做好科技宣传报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中国科协党组成 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以及两院院士、科普从业者、高校学者、媒体代表等30余人出席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旨在进一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好科 技宣传报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力量。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报 道如何做好'翻译'、搭建桥梁""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科技报道如何破壁与融合"等话题展开交流。 ...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上演
科技日报· 2025-07-18 01:33
话剧《袁隆平》首演及内容概述 -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近日在该校光大礼堂首演,该剧入选中国科协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剧目 [1] - 话剧以袁隆平院士真实事迹为依据,结合校史资源、档案史料及自传,经6轮打磨完成剧本创作 [1] - 演员团队由40余名西南大学在校学生与青年教师组成,经3轮面试从千余名报名者中选拔 [1] 话剧叙事结构与艺术表现 - 采用晚年袁隆平讲述的倒叙框架,通过11幕剧情串联其一生重要瞬间 [2] - 关键场景包括"土地会告诉你答案"(青年袁隆平受恩师启发突破学术桎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与同学科技报国)、"一家人永远不分开"(保存三钵不育株)等 [2] - 通过沉浸式舞台艺术展现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初心、科研坚守及"做一粒好种子"的生命哲学 [1][2] 后续推广计划 - 西南大学拟启动"禾下梦·青年行"巡演计划,将在相关院校及社会场所演出 [2] - 采用"话剧+研讨""舞台+稻田"等创新形式开展公益演出,激励青年传承科学家精神 [2]
安徽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味”十足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22:40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 安徽理工大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团队深入无为市比亚迪产业园,学习自动化控制与电池性能测试技术,为智能小车项目优化提供新思路 [3] -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团在金寨县开展菌菇基地调研、电商直播带货,并策划"军旅情怀+健康养生"品牌营销方案,助力农产品销售 [3] - 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安庆岳西县无人机试验基地考察无人机产业应用,探索AI技术在家乡企业的落地场景 [4] 传统技艺与智能科技融合 - 人工智能学院团队在黄山歙县研习非遗"瞻淇鱼灯"技艺,开发出具备自动避障功能的鱼灯造型智能小车,推动非遗与AI技术结合 [4] - 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探讨科技与传统工艺的协同发展路径,形成创新实践案例 [4] 智能化工业升级实践 - 矿业工程学院师生调研内蒙古麻地梁煤矿,观摩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实时数据系统,见证远程操控采煤技术替代传统人工作业模式 [6] - 露天煤矿呈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新形态,颠覆传统煤矿粉尘弥漫的刻板印象 [6]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 安徽理工大学依托理工科优势,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组织300余支团队开展暑期实践,将AI技术与学科竞赛项目结合 [1][7] - 学生通过企业参访、技术参数收集等方式打磨科创项目,如智能小车续航优化、无人机应用开发等 [3][4]
深潜水声世界 倾听海洋“心跳”
科技日报· 2025-07-14 01:03
马远良院士生平与贡献 -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于2024年7月11日在西安逝世 享年87岁 他是中国水声工程、信息科学和水中兵器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与教育家 航空声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 教育与早期职业发展 - 1956年进入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学习 1958年成为首批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深造的8名学子之一 专攻水声工程专业 [1] - 1959年暑假领头研制"K4声管测量装置" 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展出 1961年提前结束深造返回西北工业大学投身教学科研 成为水声专业建设骨干 [2] 核心技术突破与成就 - 1965年27岁时担任我国首代直升机吊放声呐总设计师 团队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空吊放声呐 1978年荣膺全国科学大会奖 实现中国水声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2] - 1981年初春海试中新型声呐探测距离达到西方同类装备2-3倍 实现"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20世纪90年代主持研制两型航空声呐装备 1998-1999年相继定型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从27岁到60岁33年间实现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创建中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成为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 培养出该学科第一位工学博士 [4] - 倡导"敢想敢做、敢闯敢拼"的科学家精神和"钉子精神" 强调面对科技难题需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才能突破创新 [4] - 提出"老和小相结合"理念 认为教师职业最容易将人品、学识和做事风格传承下去 [5] 行业影响与传承 - 作为航空声呐领域开拓者 其研究成果融入海洋强国战略 激励后来者继续探索深海未知领域 [5] - 毕生致力于水声工程技术发展 通过科研与育人双轨模式推动中国水中兵器学科体系化建设 [4][5]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14:02
科学家精神与科研方法论 - 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家国情怀、学术道德、奉献精神以及对年轻人才的培养[3] - 科研创新需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具备坚持能力和责任感[5] - 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是科研价值的四大评判标准[5] 科研管理政策支持 - 国家正在调整管理模式,通过基金委长期项目(数年周期)和教育部青年科学家计划(最长10年支持)为科研人员创造稳定环境[5] - 40岁以下科学家群体正获得系统性政策扶持[5] 催化剂技术突破 - 催化剂效率直接影响制药成本:高效催化剂可使原料药转化率达95%-100%,低效催化剂仅50%转化率并产生废料处理成本[8] - 减肥药和他汀类药物成本显著下降,非天然氨基酸价格从数千美元/公斤降至300美元甚至300元人民币[9] 制药行业现状 - 创新药研发面临投资不足问题,企业回避高风险原创药物开发(案例:抗痛风新分子因药企撤资中断研发)[10] - 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催化剂研发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替代传统试错法,提升设计效率[7] 科研实践方法论 - "冷板凳"突破需要长期坚持(案例:新型催化剂研究耗时7-8年),建议采用"高风险课题+易出成果课题"并行策略[6] - 研究深度突破依赖学术共同体交流,通过团队讨论明确困难点与突破方向[6] 注:文档[1][12][13]内容与行业/公司分析无关,已跳过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13:23
科学家精神与科研管理 - 科学家精神包括家国情怀、学术道德、奉献精神和对年轻人的培养[2] - 年轻科研工作者需保持好奇心、探索欲、坚持能力和责任感[3] - 科研需突出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3] - 国家政策应改变管理模式,给予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如基金委项目提供多年研究时间,教育部支持40岁以下科学家最长10年[3] 科研方法与坚持 - 突破性成果需要长期坚持,即将成功时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4] - 科研需"两条腿走路",既坚持创新性强的困难课题,也做能出成果的课题[4] - 深入研究会产生共鸣感,有助于突破方向判断[4] - 经常与学生、同事、老师交流讨论有助于明确困难、进展和突破点[4] 人工智能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高催化研究效率,改变试错式设计模式[5] - 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规律形成理论,指导催化剂设计和合成[5] - 人工智能可模拟新的反应手段[5] 催化剂对制药行业的影响 - 催化剂效率直接影响制药成本,高效催化剂可使原料药转化率达95%-100%,低效催化剂仅50%[6] - 催化剂价格高低也会影响制药成本[6] - 催化技术突破大幅降低减肥药和他汀类药物成本,如非天然氨基酸价格从几千美元降至300美元甚至300元人民币[7]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中国对创新药投入不足,制药公司不愿投资原创性新药[8] - 案例:发现抗痛风新分子效果和安全性优于秋水仙碱,但制药公司最终撤资[8] - 建议国家加大对原创新药的投入[8]
千万次俯身,只为一次破土的答案(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科学研究的本质 - 植物分类学研究通过记录每个植物物种来讲述地球故事 [1] - 菌物学家在野外科考中展现出对科学奥秘的痴迷和执着 [1] - 科学考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长期的坚持而非浪漫化的探险 [1] 科学精神的体现 - 科技突破前的无数次尝试和重复是成功的关键 [1] - 科学精神需要好奇心、耐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1] - 科学家精神在儿童文学中得以生动展现和传承 [2] 科普与教育 - 儿童对科学充满热情和想象力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动力 [2] - 通过阅读可以让孩子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力量并埋下科学种子 [2] - 科普工作有助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兴趣和潜力 [2] 书籍信息 - 《他们仨》由刘黎琼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2] - 书中描述了三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探索 [2] - 本文为《他们仨》序言的删节版 [2]
中国科协主席:人工智能迎来关键窗口期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很多机会
环球网资讯· 2025-07-09 07:52
人工智能发展 - 人工智能正在迎来关键窗口期 将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大量机会 [1] - 人工智能向理 工 农 医等领域渗透 正在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 [4] - 建议青年科技人才掌握跨学科技术知识 使用新工具训练人工智能解决问题 [4] 新能源汽车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实践 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3] - 产业成果包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防止大气污染 为汽车产业提供新思路 [3]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明确战略目标 产业化路径 加强产学研和国际合作 [3] 职业发展路径 - 科研道路需系统性知识储备 学术创新能力与长期专注力 [4] - 就业可通过工作平台积累经验 逐步向创业目标迈进 [4] - 创业依赖资源整合能力 风险承受力 市场敏感度及多学科知识积累 [4] 科研与科普关系 -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成长的"两翼" 呈双向促进关系 [5] - 科普工作能加深科研认识 提升科研效率 应作为乐趣开展 [5] 科学家精神传承 - 建议通过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融入科学家精神环境汲取奋进力量 [7]
高校思政教育中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与弘扬
央视网· 2025-07-07 03:51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观点 -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育人功能,需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价值 [1] - 高校需构建科学家精神知识库、融入教学体系、拓展日常教育场景、强化实践培养、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 [10] 科学家精神知识库建设 - 建立跨学科团队开发科学家精神知识库,系统采集科学家的学术经历、成就、品格等资料,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与应用 [2] -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教学资源库,包含文献、故事、传记等多媒体内容,支持师生在线互动、下载等多元需求 [2] 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融合 - 将科学家精神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例如钱学森、黄旭华等案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创新抱负 [3] - 采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教学等模式,通过案例探究、角色扮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共鸣 [3] 日常教育场景拓展 - 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科技竞赛等活动渗透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如毕业论文环节引入诚信宣誓 [5] -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宣传科学家事迹,营造文化氛围 [5] 实践能力培养 - 组织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科学家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6][7] - 鼓励学生社团参观科技馆、教育基地,结合实物与史料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7] 评价体系优化 - 建立多元评估标准,包括教师自评、学生反馈,确保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学目标有效结合 [9] - 将融合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定,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提升教师积极性 [9]
重温初心 矢志奋斗
人民日报· 2025-07-01 01:10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由科技日报社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通过百名院士的入党申请书、志愿书等史料展现其科技报国的信仰与奋斗历程 [2][3] - 书中包含100名院士入党材料的档案图片,编写组为收集资料联系了50多家科研院所、10多家大型科研企业及相关高校 [4] 院士科研成就 - 爆炸力学家郑哲敏的研究广泛应用于重要国防领域,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核心难题,其科研动机源于"富国强民"和"啃硬骨头"的信念 [2] - 飞行器设计专家樊会涛30多年主持研制3个型号空空导弹,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并填补多项空白,背后是持续高强度攻关 [2] - 院士群体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大国重器奠基者及产业前沿攻关者,在战略领域实现零突破,用科技奠定行业基石 [3] 科学家精神传承 - 百名院士故事反映百年来党领导下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科学家始终将个人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3] - 在科技强国战略下,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爱国创新实践,应对百年变局中的科技竞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