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北京:“古都之脊”绽新彩 老城发展添活力
新华网· 2025-08-10 11:49
北京中轴线文旅发展 -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 纵贯老城南北 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被誉为古都脊梁 [4] -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 钟鼓楼 先农坛等15个遗产构成要素游客量快速增长 [4] - 申遗成功后推出多条主题游径和文化探访线路 丰富骑行 漫步等产品 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4]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鼓楼通过数字技术和互动装置布展 恢复各券洞原貌 成为热门文旅打卡地 [5] - 560多年历史的庆成宫经过文物腾退 彩画保护等工程 恢复古建筑格局并向公众开放 [5] - 正阳门箭楼修缮后作为文化会客厅重新开放 [5] 公众参与与技术创新 - 公众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参与"数字打更人"活动 拍摄巡检照片并采集数据 [5] - 钟楼展览采用国际比较视角 如对比北京 华盛顿 巴黎的城市轴线 [5] - 政府主导 专业支撑 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机制加速构建 [5] 社区融合与城市更新 - 永定门公园新增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 周边居民反映环境改善并融入文化活动 [7] - 中轴线沿线定期举办广场舞 音乐会等活动 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 [7]
‌苏州将建古建工匠数据库‌
苏州日报· 2025-08-08 00:29
活动上,市建筑行业协会园林与古建筑营造分会《管理办法》及《行为准则》发布,苏州市职业技 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同步揭牌,《香山帮古建筑施工与验收规范》参编单位完成签约。 据悉,未来,该分会将聚焦古建修复、文旅融合等领域,通过全域资源整合与"一区一策"协同模 式,守正创新,让苏州园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苏州样本"。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古代建筑工匠 留下的历史瑰宝。昨天(8月7日),苏州市建筑行业协会园林与古建筑营造分会揭牌成立,汇聚苏州园 林集团等近30家行业龙头企业,以"承千年技艺、筑时代华章"为使命,旨在保护与传承"香山帮"传统建 筑营造技艺,推动苏州园林与古建筑产业走向标准化、专业化。 近年来,苏州启动"香山人才培养计划",印发《关于推动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传 承的实施意见》,创新人才评定机制,成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及"香山帮"技艺保护传承 工作专班,制定《苏州"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为人才培育提供制度保 障。全市域协同构建以姑苏古城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行业生态圈,打通传统 ...
知敬畏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人民日报· 2025-08-07 01:51
核心观点 - 敬畏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体现对人民 组织 法纪 市场规律和自然的尊重与戒惧 [1][2][3] - 缺乏敬畏会导致权力观偏差 行为失范 发展不可持续 [1][2] 党性修养与纪律执行 - 党员干部需知敬畏 存戒惧 守底线 习惯在受监督环境中工作 [1] - 权力观偏差导致对人民 组织 法纪失去敬畏 是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 [1] - 敬与畏一体 有敬无畏易急功近利乱作为 有畏无敬则优柔寡断不作为 [2] 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 - 城市发展从大拆大建转向文脉赓续的内涵式发展 [2] - 禁止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 滥建文化地标 随意更改老地名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需知敬畏晓利害 [2] 市场规律与自然生态 - 滥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 乱收费 乱罚款 乱检查 乱查封妨碍经营 [2] - 企业盲目拼价格 铺摊子 跑马圈地会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2] - 项目以损害自然生态换取一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2] - 敬畏市场 敬畏规律 敬畏自然才能有为善为 行稳致远 [2] 方法论与行为准则 -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方知有所为有所不为 [3] - 常怀敬畏之心 戒惧之意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智慧也是能力 [3]
知敬畏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49
核心观点 - 文章强调敬畏之心在纪律教育、文化保护及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指出缺乏敬畏将导致权力滥用、资源浪费和发展失衡 [1][2][3] 纪律教育与权力观 - 党员干部需敬畏人民、组织和法纪 权力观偏差是违纪违法的主要原因 [1] - 纪律执行要求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保持受监督约束的工作习惯 [1] 文化遗产保护 - 城市发展从大拆大建转向文脉赓续的内涵式发展 禁止迁移古树、滥建地标和更改老地名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根魂 需以敬畏态度对待历史遗存 [2] 经济发展规律 - 滥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会导致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 破坏经营环境 [2] - 企业盲目价格竞争和扩张会妨碍行业健康发展 需敬畏市场规律 [2] - 项目开发需平衡收益与生态效益 避免以自然破坏换取短期发展 [2] 方法论与行为准则 - 敬畏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有敬无畏会导致乱作为 有畏无敬会导致不作为 [2] - 常怀敬畏之心能实现有为善为和行稳致远 体现智慧与能力 [2][3]
江苏省政府发布《大运河历史图谱》 首部全域历史图谱展现千年运河文化根脉
中国发展网· 2025-08-05 09:25
立足图谱出版新起点,江苏将着力构建三大发展维度:1. 守护文化根脉:深挖图谱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活化运用于博物馆展陈、研学路线及文创开发,讲 好江苏运河故事。2. 修复生态绿脉:借鉴图谱历史智慧推进水系治理,重现"绿杨城郭"生态画卷。3. 畅通经济动脉:强化流域省市协作,开发漕运文化、特 谢润盛在发布辞中深情回顾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他指出,中国大运河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跨越2500余年时 光,绵延近3200公里,串联中国南北八省市,沟通五大水系,是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流动的文化"。"江苏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地,全省人民 对运河怀有深厚情感。"谢润盛强调,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亲自部署推动,在全国率先 出台保护规划,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持续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 本次发布的《大运河历史图谱》创下三项"首次"纪录:首部全域视角图谱:以京杭大运河全域为脉络,重点聚焦江浙段;首度高清公开文献:从2000余种方 志、舆图中精选珍稀史料;首年高效编纂出版:研究团队昼夜攻坚,一年完成学术工程。 ...
西湖风景名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开展
杭州日报· 2025-08-04 02:38
此次展览以文物普查概述、复查和新发现为主题分为三大板块,其中复查和新发现两个板块分别以 文物等级和文物类别为纲,各选取二三十处代表性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展示。展览集中展示了西湖景区文 物普查目前最新的阶段性成果,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从古文化遗址、古建筑 到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每一块展板都凝聚着普查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专业智 慧。 做好文物普查的宣传、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景 区以此次展览为窗口,通过实物展示、文字介绍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文物普查的价值,激发公众参与 文物保护的积极性,让更多市民成为文物保护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近日,"西湖印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在钱王祠依光堂开 展。此次展览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遴选西湖景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阶段性新发现普查成 果,集中展示景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效,将持续至8月30日。 文物普查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 程加快、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对文物保存提出了新挑战,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适应新形势、新 ...
文化保护的动能从科技创意匠心汇聚中奔涌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1:30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成效显著,市民和游客自觉参与保护,20余年来摄影师为西湖留下超万张照片 [1] - 浙江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 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文物7万余处,历史建筑11126幢 [2]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应用数字技术,游客可通过AR智能导览眼镜观看展品虚拟影像视频 [3]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启用,实时更新湿度温度、天气情况、建筑结构微变等数据 [3] - 杭州打造"数智运河——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数智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4] 文化工程与传承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作历时20年,构建起最全面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档案库,出版64卷244册 [6]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正式开馆,展陈1685件宋代绘画高清打样稿 [6][7] - 上千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加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活动 [7] 非遗保护与创新 - 浙江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1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8] - 泰顺县开发泰顺文化遗产(廊桥)监管保护平台,实现古廊桥24小时智慧监管 [8] - 浙江龙泉引进大学生团队,与网络平台合作,为非遗带来更多流量和关注 [9] - 绍兴市出台《绍兴"古城青年创客"项目实施方案》,引入咖啡、奶茶、书画、民宿等旅游休闲业态 [10]
构建韧性保护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8-01 21:45
韧性保护体系概念 - 韧性保护体系是一套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能力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 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外部冲击时能迅速调适并采取预警或避险措施 [1]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威胁 - 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和变率的长期变动 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1] - 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和文物材质(土、木、砖、石等)差异导致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 需针对性开展韧性研究 [1] - 中国80%以上遗址本体为土质 西北地区土遗址存量庞大 需重点关注土、木质文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1] 文物保护修复新要求 - 文物因自然老化、劣化不可避免 修复需兼顾恢复原貌与增强抗冲击、抗侵蚀能力 [1] - 现代修复强调修复前的科学探测、检测、评估及多措施配套 目标从"修旧如旧"升级为"修旧固体" [1] 文物赋存环境的重要性 - 周边环境突变可能引发文物损毁 需将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一体化管理 [2] - 古建筑与周边环境具有共生关系 加强赋存环境安全性研究已成共识 [2]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技术已非保护瓶颈 但需结合文物价值与属性认知 实现早期诊断和有效监测 [2] - 需整合现有数据与系统 建立跨领域协作平台 统一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 [2] 韧性保护体系目标 - 提升文物在灾害中的预警、应急处置及防险避险能力 最大化其自我治愈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 推动从"抢救性修复"转向"适应性维护" 需加强认知能力并建立系统性防护体系 [2]
玛纳斯,连通周边的文化纽带(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22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青少年同台演出。 熊宣然摄 吐尔尕特口岸。 哈提甫江摄 在克州慕士塔格峰下的喀拉库勒湖畔,民众在玛纳斯国际 文化旅游节上齐唱玛纳斯。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审图号为新S(2025)040号 在新疆阿图什市的克州民俗风情园,游客在观看玛纳斯 演出后选购民族服饰。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克州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是我国境内太阳最晚落山 的地方。 刘学文摄 视频报道请看人民日报国际微信公众号 在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舞台上,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同台唱响。其中,柯尔克孜族史诗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等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展示的《玛纳斯》(汉文 全译本)。 新华社记者 徐宏岩摄 克州境内有昆仑山最高峰公格尔峰、被誉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由此衍生出"西王母之邦"的传 说。据说雪山脚下美丽神秘的喀拉库勒湖,就是当年周穆王赴昆仑所访原始部落的"西王母瑶池"。 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史诗玛纳斯传唱千载。它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率领柯尔克孜人 民抵御外侵、守护家园的传奇故 ...
高亮赶水:运河畔的京华烟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30 22:13
高亮赶水传说的文化内涵 - 传说核心情节是明朝将领高亮为北京城追回被龙公龙母运走的水源,但错扎水篓只留下苦水,最终牺牲[6] - 传说虚构了山东籍将领高亮,反映清朝以来山东籍水夫主导北京卖水行业的历史[8] - 通过艺术化手法解释高梁桥得名原因,虽非史实但反映了北京民众对水资源的珍视[6] 北京历史上的水资源状况 - 北京长期面临缺水问题,直至21世纪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才缓解[6] - 清中期北京城内有水井795口,平均每2.4条胡同1口井,但苦水井占很大比例[7] - 甜水价格昂贵,《燕京杂记》记载"居长安者不怕米贵而怕薪水贵也"[7] 高梁河与高梁桥的历史地位 - 高梁河至晚于三国时期得名,高梁桥建于元代,得名于跨越的高梁河[9] - 金代利用高梁河漕运保障中都粮食供给,成为都城"生命线"[9] - 元代郭守敬水利工程利用高梁河河道引水入积水潭,支撑大都建设[10] 高梁桥的旅游与文化价值 - 明清时期高梁桥是京城著名游览胜地,清明时节游人"以万计"[11] - 民国时期成为平民消夏胜地,1935年增设游船设施[11] - 现存桥体保留闸槽等元代建筑构件,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传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传说可增强公众对高梁河作为大运河组成部分的认知[13] - 2017年北京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写入城市总体规划[13] - 传说传承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