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普查
icon
搜索文档
事半功倍的专题调查
人民日报· 2025-09-20 22:00
淄博市沂源县圈连洞遗址,丰富了山东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村齐长城遗址,为齐 长城的建筑年代及功能演变提供了关键资料;环渤海地区新发现的古代盐业遗址群,为研究山东沿海盐 业史提供了新证据;潍坊市奎文区潍柴老厂区,见证了新中国重工业发展……山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 查中,严格遵循"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原则,聚焦"新发现",全省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4万余 处。 齐长城专题覆盖6市16区县,在既有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基础上,对全长600余公里的齐长城遗存开展详细 调查,全面厘清其数量、类型、分布格局及保存现状,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夯实根基。胶济铁路专题, 实现胶济铁路沿线4市21区县全覆盖,聚焦铁路线及配套附属设施,同时兼顾沿线重要相关遗产与城乡 聚落。盐业遗址专题覆盖黄河三角洲3市760平方公里区域,新发现盐业遗址1000余处。旧石器遗址专题 重点对沂沭河、淄弥河及柴汶河流域开展系统性调查,新发现旧石器遗址近50处。大运河专题覆盖沿河 5市,调查区域超750平方公里,新发现聚落遗址、堤坝渠堰等70余处。水下文物专题聚焦胶东沿海地 区,新发现沉船遗址、各类海防遗址100余处。新泰市对境内磁莱铁路展开专题 ...
贵州新发现文物2700余处 张斗坝花桥为当地最早纪年木构廊桥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8:54
贵州新发现文物2700余处 张斗坝花桥为当地最早纪年木构廊桥 其中,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张斗坝花桥,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是贵州目前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 的木构廊桥,具有重要文物和学术价值;毕节威宁县、赫章县、黔东南州清水江流域、贵阳贵安、六盘 水市等地区发现一批史前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普查工作中,贵州创新引入三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系统,通过前沿科技手段,最大程度留存古文物的 原始形态数据等核心信息,达到古文物资源的高精度、科学化记录与永久性妥善保存。 目前,贵州全面进入"四普数据上户口"阶段。接下来,将按照普查总体方案,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对 通过审核的文物点及时认定并上"户口",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熊思怡 图为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现场。应腾 摄 中新网贵阳9月15日电 (周燕玲 应腾)记者15日从贵州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贵州 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14852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 2700余处。 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贵州精心组建 ...
西湖风景名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开展
杭州日报· 2025-08-04 02:38
此次展览以文物普查概述、复查和新发现为主题分为三大板块,其中复查和新发现两个板块分别以 文物等级和文物类别为纲,各选取二三十处代表性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展示。展览集中展示了西湖景区文 物普查目前最新的阶段性成果,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从古文化遗址、古建筑 到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每一块展板都凝聚着普查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专业智 慧。 做好文物普查的宣传、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景 区以此次展览为窗口,通过实物展示、文字介绍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文物普查的价值,激发公众参与 文物保护的积极性,让更多市民成为文物保护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近日,"西湖印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在钱王祠依光堂开 展。此次展览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遴选西湖景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阶段性新发现普查成 果,集中展示景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效,将持续至8月30日。 文物普查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 程加快、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对文物保存提出了新挑战,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适应新形势、新 ...
广东公布文物“四普”阶段性成果 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6 07:4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潮州市潮州古城启动 [1] - 现场举办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 [1] 文物普查成果 - 截至5月31日广东实现"三普"文物复查率100% [1] - 普查数据上传率100% [1] - 全省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1] - 调查新发现文物3000余处 [1] 重要新发现文物 - 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揭示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窖穴群 [1] - 深圳新发现改革开放文物30多处包括荣根学校大门、万丰股份合作公司等 [1] - 韶关市始兴县东郊场粮仓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代表当地先进储粮技术 [2] - 中山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是现存唯一山地型驿道连接香山县城与澳门 [2] 科技手段应用 - 采用RTK定位、无人机航拍、激光测距仪等科技手段 [2] - 深圳宝安区利用全景运动相机为每处文物点建立全景视觉档案 [2] - 珠海采用国产化先进设备接入北斗定位系统完成6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采集 [2] - 江门采用GIS技术精准复核完成3712处文物复查和80余处新发现 [2]
以“应普尽普”促文物“应保尽保”(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1 22:11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核心关注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代重要史迹[1] - 普查目标为摸清文物家底、实现应保尽保并通过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守护文物安全[2] - 普查范围覆盖革命旧址、历史地标、古村故城、水下遗存及文化景观等类型[2]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普查推动保护标准完善,从革命遗址扩展到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新类型[3] - 强调保护与利用协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如健身步道)和文旅开发(如乡村旅游)实现文物价值转化[4] -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知子罗老州府发展旅游、西安电影制片厂改造为文创产业园[4] 社会参与与技术发展 - 普查依赖专业队伍与公众参与结合,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3] - 工作方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优先保护[3]
新疆文物地图更新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3 22:44
文物普查工作概况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荒漠无人区专项调查队于2024年4月7日启动,涉及和田荒漠地区的多条古河道流域 [5] - 截至2025年5月12日,新疆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1211处,其中复核9229处,新发现1982处 [5] - 普查队伍由600余名队员组成100余支队伍,覆盖群山峡谷、沙漠戈壁等区域 [5] 丹丹乌里克遗址普查 - 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为唐代丝路南道重镇"杰谢镇"故址,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6] - 普查发现一座直径80多米的圆形古城,北侧保存较好,其他部分被流沙掩埋 [11][12] - 使用RTK测量仪、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三维建模复原古城形状 [12] 普查工作挑战 - 沙漠环境恶劣,沙尘暴频发,车辆平均时速仅2-3公里,易陷沙或扎胎 [10] - 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野外普查时间短,通常从5月中旬至9月底 [13] -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普查难度高,矿坑既深又宽,打点困难 [14] 新发现与成果 - 霍尔果斯普查队找到"三普"中登记为消失的文物点并修正数据,新发现"山楂树岩画"等 [13] - 青河县发现60幅岩画,内容包含人物、动物及狩猎场景,雕刻线条清晰 [15] - 采集木骨泥墙红柳树枝和木炭标本,用于碳十四测年以推测遗址年代 [17] 普查队伍构成 - 队伍包含经验丰富的队员如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以及首次参与的90后年轻队员 [16] - 年轻队员承担设备管理、资料审核等工作,学习专业考古知识及实地经验 [17] - 霍尔果斯普查队由4名女性组成,平均年龄43岁,使用多种交通工具完成普查 [13] 普查目标与意义 - 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及大数据库,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20] - 扩展文物内涵与外延,将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纳入普查范围 [19] - 培养专业人员,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