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玉溪“五个坚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1:4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20年的89.15%提升至2024年的93.65% [1]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13%,降至20微克/立方米 [4]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4]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92.3% [4] 产业结构转型与绿色升级 - 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1400余万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7% [3]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391.53万千瓦,占比93.12% [3] - 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云南省首批零碳园区,4个产业园获评"绿美园区",17家企业获国家或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将25.88%的国土空间划为生态保护区 [5] -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761.44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7.20万亩,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19.22公顷 [5] - 累计完成森林草原生态修复78.51万亩,城乡绿美建设植树372.5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216.8万平方米 [5] - 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达95%以上,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均居全省第一,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1.45% [5] 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 -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 - 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8起,建成3个湖泊流域61个点位水质自动监测站,污染源数据有效传输率达98.36% [6] - 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完成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生态价值核算 [3] - 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省级美丽县城4个、省级美丽河湖34个 [3]
陕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助推高质量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5-28 22:48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 12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黄河流域26处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保持"长治久清" 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水质 [1] - 汉江 丹江出境断面连续11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 [1] 污染治理措施 - 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 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1] - 开展农业面源 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1] -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实施"一河一策"防范化解重大水污染问题 [2] - 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 联合开展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专项排查 [2] 绿色低碳转型 - 划定1576个环境管控单元 建成"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平台 开展业务对照分析18000余次 [3] - 修订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出台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措施 [3] - 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0%以上 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白名单 核准520家保障类企业应急期间不停产 [3] 企业支持政策 - 将1115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 综合运用非现场执法手段 [3] - 检查企业次数 出动人员数 上报记录数 处罚案件数 处罚金额同比均大幅下降 [3]
“如果我们拥抱自然,自然也会回馈你”(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22:56
中外青年植树活动 - 中外青年在北京市丰台区怪村郊野公园种植"友谊林",种植白皮松、油松、白蜡、元宝枫、海棠等苗木 [4] - 参与活动的外国青年来自13个国家,包括巴巴多斯、塞拉利昂、保加利亚、泰国、尼日利亚等,来华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研修 [4] - 外国青年高度评价中国植树造林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表示将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经验 [4] 中国植树造林成就 - 2024年中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5] - 40年来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 [5] - 中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近20年增绿的1/4,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 [5] 外国青年对中国植树造林的评价 - 泰国讲师苏提达·马尼阿纳库尔称赞中国通过草方格治沙、种植梭梭树等方式让沙漠变绿洲,实现绿化、粮食和生态功能协调统一 [6] - 塞拉利昂官员埃丝特·卡玛拉赞赏中国城市绿化与自然融合的成效,认为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值得学习 [6] - 尼日利亚首席执行官阿洛齐·钦克·埃切昂武认为中国植树造林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世界因中国的努力变得更绿色 [7] 中国植树造林成功的原因 - 政策倡导和推动是关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政策连贯性强且执行力高 [8] - 民众广泛参与,中国将植树造林写入森林法,加强环保理念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共识 [9] - 企业开发手机应用吸引民众参与植树,并为国外人士提供参与机会 [9] 国际合作与绿色发展经验分享 - 埃及研究员贺巴·阿德尔·哈比卜强调气候变化是当下问题,呼吁共同行动如种植树木、节约用电等 [11] - 巴巴多斯研发人员克里斯托弗·艾伦·布雷斯建议各国在制度法律和资金方面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11] - 尼日利亚政府推动公民植树应对沙漠化,计划借鉴中国在植树造林、绿色发展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经验 [11]
生态环境部: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全面启动,将进驻5省和3家电力央企
华夏时报· 2025-05-27 05:58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 - 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 组建8个督察组对山西 内蒙古 山东 陕西 宁夏5省区及中国华能 中国大唐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3家央企开展督察 进驻时间约1个月 [2] - 此次督察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颁布后的首次督察 条例共八章四十四条 系统规范督察定位 组织 整改 成果运用等内容 [3] - 督察内容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美丽中国建设 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长效机制建设 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处理情况 [3] 督察工作重点与要求 - 设立督察整改和成果运用专章 明确将督察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 选拔任用 管理监督 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3] - 要求被督察对象精准科学依法推进边督边改 禁止搞"一刀切" 严禁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对消极应对行为将严肃查处 [4] - 简化督察接待安排 减轻基层负担 加强对督察组执行纪律情况的监督 [4] 督察工作成效 - 自2015年12月以来已完成两轮督察全覆盖 第三轮已完成3个批次 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重大典型案件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2]
在首都北京,赴一场与月季的“倾城之约”
环球网· 2025-05-25 12:48
生态建设 - 北京2024年启动花园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通过月季种植等生态工程提升城市景观 [1] - 全市月季栽植面积达2 5万亩 品种超2500个 城市应用品种比30年前增长10倍至上百种 总种植量5000余万株 [2] - 四环路将新增60公里"月季花环" 与现有环路景观形成连贯的"月季项链"体系 [2] 产业创新 - 北京月季产业形成研发 生产 景观应用全链条 年产切花1300万支 盆栽300万盆 年产值超2700万元 [4] - 拥有国家级种质资源圃 国际测试中心等4大科研平台 培育5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 [4] - 国际月季大会首次在华举办 凸显中国在种质资源 育种研发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4] 文旅融合 - "花开北京·2025月季文化节"设立14大展区 覆盖3500亩花海 展示3000余个品种 [6] - 推出VR云花展和月季赏花地图 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扫码集章可享购花优惠 [6] - 月季主题内容在社交媒体形成打卡热潮 成为城市文旅新IP [6]
完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自愿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3 00:13
林业碳汇在CCER项目中的地位 - 林业碳汇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的重要类型 是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的关键途径 [1]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支持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 [1] - 首批CCER方法学涵盖造林碳汇等四个领域 林业碳汇是全国碳交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林业碳汇的战略意义 - 发展林业碳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 林业碳汇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2] -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强调要突出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主体作用 [2] - 林业碳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可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并增强碳汇功能 [2] - 林业碳汇项目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林农收入 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2] 林业碳汇的经济效益 - 林业碳汇具有较低的边际减排成本 是减排策略中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3] - 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可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升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 [3] - 林业碳汇项目因其成本效益和环境协同效益成为企业和政府实现减排目标的优选策略 [3] 完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 - 需激发市场需求 鼓励重点排放单位优先购买林业碳汇CCER作为履约工具 [4] - 建议调整高能耗企业初始碳配额发放方式 从无偿向有偿过渡以提高需求 [4] - 需建立科学监测体系 提升各林业碳库的监测技术并加强方法学开发 [4] - 应完善产权制度 明确碳汇权属 规范转移程序 保障供给主体权益 [5] - 需建立统一市场监管机制 设立全国性林业碳汇数据库提升透明度 [5]
学者视点|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如何健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2 23:42
生态综合补偿机制 - 生态综合补偿是推动生态保护与治理、协调区域生态经济利益、激发优质生态区域"生态转换动力"的有效手段 [1] - 需从"碎片化"补偿机制转向中央政府及全流域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综合补偿模式 [1] 纵向生态保护补偿 - 纵向补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兜底性制度安排 需健全分类补偿机制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保护成效确定差异化补偿标准 [2] - 需构建稳定的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 加强生态价值核算研究 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2]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 横向补偿通过政策或市场化途径解决跨区域协商难题 核心是上下游行政单元间的利益协调 [3] - 需探索异地开发补偿模式 如合作园区、产业转移等技术培训 健全地区间利益分配机制 [3] 市场化补偿机制 - 市场机制可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需衔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补偿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购买生态服务 [4] - 拓宽资金渠道 包括资源环境交易、生态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元化筹措方式 [4] 补偿方式创新 - 需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补偿 践行系统化、数字化、法治化理念 [5] - 系统化要求增强各项补偿方式的关联性 构建纵横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 [5] - 数字化需运用智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 实现量化变现 [5][6] - 法治化依托《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明确权责界定和资金监管 确保有法可依 [6]
督察《条例》出台,地方该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中国环境报· 2025-05-22 23:28
当前,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了生态环保工作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错误思想。 《条例》的颁布,彰显了党中央以制度创新坚守绿色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各地要加大对《条例》的学 习贯彻,进一步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督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制度设计,绝不 是"一阵风"。要将督察制度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印发,以更刚性的法治约束、更系统 的制度设计,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根基。各地要充分认识督察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力支持督察、自觉接 受督察,积极落实问题整改,举一反三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 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实施以来,其重要作用已充分显现。各地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 督察是对各地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方式的一种宝贵的体检,是帮助各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方面,督察已经成为帮助地方政府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的有力武器。老大难问题往往涉及 面广、持续时间长,利益盘根错节,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能够以 ...
“我家门前有条河”影像征集及融合报道启动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02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冯华、王浩、刘毅)10年风雨无阻巡河,攒下21本巡河日记,生动记录家门口河 流变清变美的历程……5月19日,本报头版刊发通讯《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同时 推出短视频《巡河日记》,讲述浙江杭州民间河长、已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胡福庆的故事。报道及视 频推出后,引发网友共情共鸣,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家门口的美丽河湖、幸福河 湖,展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 共情共鸣,源自共同奋斗、切身感受。大美中国,江山如画,从浩荡奔腾的长江黄河,到碧波荡漾的家 乡河湖,江河胜景见证发展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 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各地区各部门统筹上下 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持之以恒护河治水。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美丽河 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水利部推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我国水生态环 境质量持续向好,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亿万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一起来晒晒家门前的河湖!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吴桂英: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不断开创美丽长沙建设新局面
长沙晚报· 2025-05-21 02:09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方向 - 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1] - 聚焦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坚定绿色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3] -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4] 污染防治攻坚措施 - 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 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秸秆禁烧管控 烟花爆竹燃放管控 [4] - 标本兼治 系统治理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4] - 动真碰硬集中攻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确保按时保质整改到位 [4] 绿色转型与制度建设 - 严格两高一低项目准入管理 推进应用基础研究 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4] - 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4] - 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和数智化转型 优化基层治理体系 [4] - 加快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