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

搜索文档
港股异动 | 中集集团(02039)涨超6% 深海科技再获关注 公司布局深海油气及新能源业务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01:53
股价表现 - 中集集团(02039)股价上涨6.13%至6.58港元 成交额2594.77万港元 [1] 政策背景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1] - 深海科技是海洋强国的核心标志 产业链涵盖深海材料研发、深海装备制造及深海数智化应用 [1] - 国内后续有望推出政策推动深海经济发展 重点方向包括深海采矿、深海油气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 [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涉及深海油气开采装备制造与服务 旗下"蓝鲸1号"与"蓝鲸2号"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 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 是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2] - 公司布局深海新能源开发业务 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降本增效 孵化海上漂浮式光伏 2024年交付全球首个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集林一号" [2]
深海科技 “深海经济”将高速启航!
2025-07-02 01:24
纪要涉及的行业 深海科技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深海科技作为十万亿级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将快速增长,2025年有诸多投资机会,相关领域具战略意义 [1][9][12] - **论据** - **战略层面**:深海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关乎经济、安全和资源保障,减少中国对进口依赖,是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1][2] - **政策支持**: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经委会议讨论相关议题,计划阅兵展示新型作战力量,后续有政策和财政支持 [2][5][10] - **资源优势**:与低空经济相比,有石油、天然气、战略金属等独特资源优势 [2][3] - **产业带动**: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带动船舶制造、港口建设等产业链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6] - **市场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产能过剩行业,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助力传统行业增长 [1][7] - **投资机会多**:基础设施建设、勘探开发相关机器人和无人装备、信息化建设等领域有投资机会 [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年投资方向** - **军民两用技术**:水下作战核心领域,涉及中国海防、中国船舶等公司,华通线缆和威光股份也值得关注 [10] - **政策与资本**:中央财经委强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后续有政策支持,更多民营资本和企业将参与 [10][11] - **自主创新与国产替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3] - **成熟与新兴领域**:海上风电、远洋捕捞等行业有发展空间 [13] - **外部形势**:中美贸易战及美国相关举措使我国需加快技术提升和发展国家立体海洋观测网 [13] - **紧迫和战略意义领域**:深海装备、深海勘探和深海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紧迫且具战略意义,资源倾斜优先考虑 [13][14] - **上海板块投资逻辑**:聚焦生产资料和核心领域,推荐投资深海装备、深海勘探和深海信息技术赛道 [15] - **各领域推荐标的** - **深海装备**:中国船舶、中船防务等企业 [16] - **深海勘探**:中国海方,微光股份等公司 [17] - **深海信息技术**:中天科技、华通线缆等企业 [18]
深海科技“深海”借“科技”启航
2025-06-30 01:02
纪要涉及的行业 深海科技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地位与机遇**:2025年3月12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与商业航空和低空经济并列,标志其成为国家重点支持战略新兴行业,高层重视或带动板块景气度上行[2] - **产业规模与领域**:2025年海洋经济规模预计达11万亿元,占GDP 8%,深海科技占比约25%,即约2.75万亿元,核心领域为深海采矿和海洋观测网,将获政策和投资重点关注[1][4] - **发展重要性**:深海资源含油气、稀土等战略物质,对能源和有色金属安全重要;中美贸易战下,美国允许企业开发国际矿产及关闭免费数据库,使中国发展深海科技、建设海洋观测网紧迫,关乎国际资源争夺先机和国防安全[1][5] - **政策推动影响**:中国重视顶层设计,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后,中央到沿海省市将出台相关政策,带动央企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跟进,实现资本、产业和国家共赢[1][6] - **技术差距**: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美国约五年甚至更久,中国处试采阶段,美国进入商业化开采前期,中国需加快发展应对挑战[1][7] - **投资推荐**:板块建议聚焦装备制造、勘探技术及信息技术三大环节,各环节有重点推荐和关注企业[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深海采矿资源及意义**:涉及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核和热液硫化物,储量大、品质优,我国80%以上工业原材料依赖战略性矿产,保障资源安全重要,部分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超70%[3][9][10] - **海洋观测网**:是海底综合性监测系统,由电缆等组成,实现环境、地质、生态监测和资源勘探等功能,是深海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部分,海洋活动需其观测和数据积累[3][12]
电力设备行业周报:抢装支撑风电Q2业绩,锂电产业链持续推进固态电池布局-20250628
国海证券· 2025-06-28 14: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电力设备板块整体“推荐”评级 [1][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电力设备各行业均有基本面层面的积极变化和潜在催化 [10] 各行业总结 光伏 - 1 - 5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197.85GW,同比增长近 150%,5 月新增装机 92.92GW,环比增长 105.48%,同比增长 388.03%;6 月组件排产环比下降 18% - 20%,国内组件库存近 50GW;建议关注聚和材料、阿特斯等 [4] - 2025H2 持续看好贱金属替代的铜浆等新技术方向,供给侧建议关注高效电池技术博迁新材等,硅料协鑫科技、通威股份 [4] 风电 - 136 号文抢装支撑产业链 Q2 业绩,5 月风电新增装机 26.32GW,同比增长 801%;1 - 5 月累计新增装机 46.28GW,同比增长 134%;预计下半年装机量有望维持高位;建议关注新强联、威力传动等 [4] - 海洋强国战略高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海风项目快速推进;海缆管桩交付进入旺季,相关公司业绩有望逐季兑现;建议关注东方电缆、大金重工等 [4][6] 储能 - 欧洲、新兴市场、国内均有储能政策催化;建议关注艾罗能源、德业股份等 [7] 锂电 - 产业链公司持续推进固态电池布局,赣锋锂业、孚能科技、合源锂创等在电池端有进展;星源材质、当升科技、恩捷股份等在材料及设备端有成果;建议关注厦钨新能、容百科技等 [7] 特高压 - 特高压有望逐步进入催化期,建议重点关注国电南瑞、平高电气,关注思源电气、中国西电 [9] AIDC - 2024 - 2027 年中国智算中心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复合增速为 36%,供配电系统复合增速为 37%;建议重点关注柴油发电机泰豪科技等 [10] 电网 - 新疆、蒙西、蒙东地区下发 136 号文承接方案,此前多省公开征求稿;AI 赋能电力运营价值有望凸显;建议重点关注国能日新,关注南网科技、安科瑞等 [10]
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1:02
海洋经济战略与目标 - 海南推动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超16%,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34.1%,2025年第一季度占比提升至41.7% [1] - 海南提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战略目标,通过"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力争十年内实现 [1][8] -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工装备、深海油气、海洋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速超60% [5][17] 深海智造产业发展模式 - 海南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开辟"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新赛道 [1][3] - 试验场聚焦13类应用场景和标准建设,包括深海油气、海上风电、管线巡检等,形成"技术验证-成果转化-产业集聚"闭环 [4] - 崖州湾科技城已形成7.7亿元深海装备产值,初步实现"试验场-研发-制造"联动 [4][6] 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 海南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拥有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科研提供丰富样本 [5] - 海洋综合试验场可模拟3000米深海环境,满足声学、材料、能源等全链条技术验证需求 [6] - 崖州湾科技城已集聚100余家涉海企业,覆盖深海探测装备、海洋传感器等关键领域 [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即将进入功能性试运行阶段,我国首艘自主研制深远海科考船"探索三号"入列 [10] - "深海创服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已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超3500万元 [11] - 2025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国家队"将进驻海南,共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 [25] 产业招商与项目进展 - 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招商大会签约深海产业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超117亿元 [16] - 文昌16-2平台导管架完成安装,高达161.6米 [13] - 文昌16-2油田开发项目新建平台完成模块吊装作业 [23] 产业体系与未来规划 - 海南建立"5+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组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体制 [10] - 将实施"8+1"重点项目,打造"深海智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海钓消费旅游新增长点 [22][25] - 推进"深蓝矩阵"计划,包括海底矿物"多矿合探"、海洋能源"多能互补"等工程 [25]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琼启动运行
海南日报· 2025-06-09 00:45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海洋预警与深海科研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2] - 该试验场是"北东南,浅海+深远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场区功能互补 [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海上试验平台、海上试验保障设施、场区环境背景场监测系统、岸基配套设施等 [2] - 服务于国家深海科技与产业发展,满足深远海观测、调查等仪器设备试验与测试需求 [2] - 支撑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以及国家海洋观监测业务体系建设的测试评估 [2]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 -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同时启动运行,依托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为业务化试运行期间办公地点 [2] - 该中心以提升海啸及多灾种预警服务能力为目标,建设南海多灾种海洋预警系统 [3] - 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绿色的海洋灾害公共服务产品 [3] - 将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海洋预报预警交流合作平台,每年为相关国家举办海啸预警技术和标准规范国际培训班 [3] 项目意义与影响 - 这两个项目的启动运行为海洋安全与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增添了新的科技支撑 [3] - 运行启动仪式现场还举行了第15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启动仪式,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 竞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3]
让“蓝色引擎”动能更澎湃
广州日报· 2025-06-06 19:18
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 - 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约3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参会 [1] - 大会展示"港、船、能、药、游"五大海洋经济赛道的前沿成果,吹响广州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1] - 广州依托通江达海的交通基础、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产业基础和66家涉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国内领先 [2] 广海汇平台 - 全国首个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广海汇"正式发布,整合企业、政策、土地、投融资和产学研用五大资源库 [2][3] - 平台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嵌入"海精灵"AI"科技红娘"实现产学研信息一键触达 [2][3] - 广州航海学院科研处处长表示平台可帮助找到更多合作者,广州海工副总经理认为平台有助于快速找到上下游合作企业和投资机构 [3] 海洋科技创新项目 - 大会路演展示20个前沿项目,签订11项合作协议(战略合作类4项、招商类6项、标准制定类1项) [3][5][6] -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治疗鼻咽癌、肝癌等恶性肿瘤 [4] -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将水产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值胶原蛋白肽等产物,应用于医药、日化、保健品等领域 [4] - 广州航海学院研发深远海SPAR漂浮式风光波能源岛,集风能、太阳能、波浪能采集技术于一体 [5] - 深海智人公司研制深海机器人,可用于深海油气开发、海底管缆埋设等领域,提升作业效率节约成本 [5] 战略合作与招商项目 - 战略合作类4项包括广州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合作协议 [5] - 招商类6项涵盖黄埔区、南沙区、番禺区、广州港集团与涉海企业在港口建设、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6] - 标准制定类1项为"智能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测试标准研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启动 [6]
破题2万亿蓝海:广东立法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06-04 02:57
立法背景 -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突破2万亿元 [3] - 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等短板制约高质量发展 [3] - 《条例》将海岸线占补、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等实践创新上升到法律层面,构建可复制的现代海洋治理范式 [3] 产业跃升 - 《条例》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并实现陆海统筹 [5] - 广州、深圳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珠海、汕头、湛江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5] - 推动海洋产业向非沿海地区延伸,解决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失衡问题 [5] 新兴产业培育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6] - 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延伸,2024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6] - 前瞻布局深海装备、蓝色药库、海洋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打造千亿级新兴集群 [6] 传统产业升级 - 简化深远海养殖审批,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 [6] - 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两证同步核发" [6] - 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挖掘海洋渔业、海洋旅游升级空间 [6] 科技创新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8]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涉海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 [8] - 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8] 创新要素集聚 - 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涉海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 [8]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 [8] - 提出"普惠性财政后补助"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投入 [9] 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实施海岸线分类管控,首创"海岸线占补制度" [12] - 划定严格保护岸线1569公里,修复滨海湿地5700公顷,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 [12] - 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修复机制 [12]
中国海防(600764):水下听风,智领深蓝
长江证券· 2025-05-31 08:0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首次)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当前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顶层政策持续加码水下攻防、深海科技,水下有望成为下一阶段重点投入方向 [3][8] - 水声技术是装备实现水下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共性技术,水声电子装备应用广泛,伴随我国海洋装备加速建设,叠加维修替换需求,有望步入高景气周期 [3][9] - 中国海防为中船集团旗下水声电子防务装备龙头,具备水声装备全产业链能力,在多个细分方向处于国内垄断或领先地位,核心受益于海洋装备建设,未来有望乘专业化整合之风打造电子信息旗舰平台 [3][10] 各部分总结 背靠中船集团深耕海洋防务电子,聚焦兴装强军经营改善可期 - 公司是中船集团电子信息产业板块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定位中船电子信息产业化平台,立足水声电子军民一体化发展 [21] - 受需求节奏及产品价格影响,公司2022 - 2024年营收业绩波动,2025Q1已有改善迹象;产品价格调整致毛利率降低,叠加研发等费用偏刚性,净利率短期承压,2025一季度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公司持续推动精益管理提质增效,保持高研发投入,稳步推进募投项目,多个项目预计2025 - 2026年投入使用 [29][31][34] 政策加码海洋强国战略筑梦深蓝,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建设加速 - 水下攻防方面,大国博弈制海重要性凸显,美国海军“重回制海”战略牵引军费占比回升,水下装备为核心布局点;水下战场特点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水下攻防突出体系化、综合化作战 [39][44][46] - 深海科技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其定位为新兴产业,排序仅次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或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深海科技涵盖多领域,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资源与能源安全 [50][52][56] - UUV、海底观测网、深海空间站等新兴装备涌现,UUV自主性强,海底观测网可实现对目标海域的全天候广范围高精度覆盖,深海空间站可支持深海综合实验与资源开发 [61][64][68] 水声电子:感知通信核心分系统,新兴装备建设牵引广阔空间 - 水声技术是水下装备实现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底层共性技术,声呐等水声设备品类丰富,静音技术发展牵引水声技术迭代演进 [69][74][76] - 水声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舰艇、UUV、海底观测网等海洋装备,美军核潜艇单艇水声电子设备配套价值量高于水面舰艇,UUV结合不同任务需求配备多种声呐,光纤水听器是水下半永久监测设施的核心部分 [82][85][90] - 我国大型主战舰艇建设将带来大量水声设备需求,基于三大典型作战需求测算,未来UUV市场空间广阔,声呐等水声电子设备维修替换需求牵引后市场空间广阔 [95][100][103] 水声电子防务龙头资产稀缺,深化国改打造电子信息旗舰平台 - 水声电子赛道技术经验壁垒高,我国水声电子装备产业格局清晰,中船集团产业链布局完善,中国海防是少数具备水声装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在多个细分方向市场份额领先 [108][112][114] - 公司在轴角转换器等运动控制类、卫星通导多个细分领域、特种电源产品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突出 [119][122][126] - 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集团为全球第一大造船集团,持续深化改革,公司作为集团电子信息板块资本运作平台,有望深度受益专业化整合 [131]
中国海防:水下听风,智领深蓝-20250531
长江证券· 2025-05-31 00: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首次) [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当前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顶层政策持续加码水下攻防、深海科技,水下有望成为下一阶段重点投入方向 [3][7] - 基于声波的水声技术是装备实现水下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共性技术,伴随我国海洋装备加速建设,叠加维修替换需求,水声电子装备有望步入高景气周期 [3][8] - 中国海防为中船集团旗下水声电子防务装备龙头,是国内少数具备水声装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在多个细分方向处于国内垄断或领先地位,核心受益于海洋装备建设 [3][9] - 公司作为中船集团电子信息板块资本运作平台,未来有望乘专业化整合之风打造电子信息旗舰平台 [3][9] 各部分总结 背靠中船集团深耕海洋防务电子,聚焦兴装强军经营改善可期 - 公司是中船集团电子信息产业板块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实力领先,是多个平台,拥有多家子(孙)公司 [19] - 公司布局电子防务装备与民用电子信息产业军民两翼协同发展,水声电子防务装备为核心优势主业,各业务有代表性产品 [24][25] - 受需求节奏及产品价格影响公司2022 - 2024年营收业绩波动,2025Q1已有改善迹象,分业务营收增速有差异 [30] - 产品价格调整导致公司毛利率有所降低,叠加研发费用等偏刚性,净利率短期承压,2025一季度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32] - 近年来公司持续推动精益管理提质增效,保持高研发投入夯实核心竞争力与成长动能 [35] - 公司稳步推进募投项目,多个项目预计2025 - 2026年投入使用满足未来需求释放所需 [38] 政策加码海洋强国战略筑梦深蓝,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建设加速 水下攻防:大国博弈时代重要凸显,体系化发展卫守水下国门 - 大国博弈制海重要性凸显,“重回制海”战略牵引美国海军军费占比回升,水下装备为核心布局点 [41] - 相比陆地和空中战场,水下战场具有结构多维、空间广阔、态势感知难度大等特点,对装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45] - 水下攻防突出体系化、综合化作战,将多种武器装备通过信息网络有机融合实现多重作战功能任务,UUV在水下攻防体系中起关键作用 [47] 深海科技: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从科研探索到产业化提速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将其定位为新兴产业,排序仅次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或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52] - 深海科技涵盖多个领域,发展深海科技有助于保障我国资源与能源安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54][59] UUV、海底观测网、深海空间站等新兴装备涌现支撑应用落地 - UUV是一种可长时间在水下工作的无人智能化装备,突出特点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63] - 海底观测网是深海观测半永久性设施,可实现对目标海域的全天候广范围高精度覆盖,我国已建成部分试验系统并正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67] - 深海空间站是可长期驻留海底的科研平台,2025年2月28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 [71] 水声电子:感知通信核心分系统,新兴装备建设牵引广阔空间 水声技术是实现水下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底层共性技术 - 水下信息传播特点决定水声技术是水下装备实现探测、通信、导航和对抗的底层共性技术,在国防领域应用场景多样 [72] - 声呐等水声设备是水声技术的具象化体现,历经百余年已形成丰富品类可完成多种任务所需 [76] - 静音技术发展牵引水声技术迭代演进,现代声呐等水声设备向低频、大功率、大基阵发展 [78] 水声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舰艇、UUV、海底观测网等海洋装备 - 声呐等水声电子设备在传统水面舰艇及潜艇上均有大量应用,承担多种作战任务 [81] - 美军核潜艇单艇水声电子设备配套价值量高达上亿美元,显著高于水面舰艇 [84] - UUV作战任务多样,单台UUV结合不同任务需求同时配备多种声呐 [88] - 光纤水听器适合大规模组阵,是水下半永久监测设施的核心部分 [90] 装备建设带动水声电子景气上行,消耗品属性创造广阔后市场 - 我国大型主战舰艇加快建设,2020年至2040年或净增加94艘,水声设备需求旺盛 [96] - 基于三大典型作战需求测算,未来UUV市场空间广阔将带动大量水声电子设备需求 [98] - 声呐等水声电子设备工作环境恶劣,换能器等部件需定期维修替换牵引后市场空间广阔 [106] 水声电子防务龙头资产稀缺,深化国改打造电子信息旗舰平台 水声电子赛道技术经验壁垒高,公司为少数具备全产业链能力 - 相比于传统电磁波技术,水声技术难点多、经验科学性质明显,需要大量时间与资源投入 [9][111] - 我国水声电子装备产业格局清晰,中船集团产业链布局完善为国内水声电子的主力军 [117] - 中国海防是国内少数具备水声装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在多个细分方向市场份额领先 [119] 特装电子与水声电子协同性强,公司在多个细分品类技术领先 - 公司在轴角转换器等运动控制类市场份额领先,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可控 [123] - 公司在卫星通导多个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产业化能力突出 [126] - 公司特种电源产品品类丰富下游应用广泛,是国内高端电源产品核心供应商之一 [130] 中船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整合,公司为上市平台有望深度受益 - 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集团为全球第一大造船集团,持续深化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