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到2035年 山西省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1.79万亩
央视新闻· 2025-08-27 05:20
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目标 - 到2035年山西省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991.79万亩 [1]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325.47万亩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44万平方千米 [1] -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267.44平方千米以内 [1] 农业与生态空间布局 - 巩固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和吕梁山、太行山特色农区建设 [3] - 拓展有机旱作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以保障黄河流域多样化农产品供给 [3] - 推进水源、山脉、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系统保护修复 [3] - 加强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重要生态屏障修复 [3] - 强化沿黄流域、汾河流域、沁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空间管控 [3] 国土空间开发与基础设施 - 推动沿汾生态经济带优化人口、资源、产业配置 [5] - 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5] -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5] - 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5] -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国土空间韧性 [5] 文化与资源保护机制 - 弘扬黄河文化并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 [5] - 健全跨行政区协同机制并将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5] - 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5]
韩媒:首尔景福宫遭涂写“特朗普总统”等字样,清除耗费近千万韩元
环球时报· 2025-08-24 23:11
事件概述 - 首尔景福宫光化门外墙遭涂鸦破坏 嫌疑人书写特朗普总统等字样后被当场制止 [1] - 清理涂鸦耗时7小时 费用接近1000万韩元 初步统计至少850万韩元 [1] - 嫌疑人系79岁首尔居民金某 因供词含糊且年事已高被送医 警方以违反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案 [1] 处理细节 - 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派出5至6名工作人员 使用专业设备与细微石粉喷涂技术进行清理 [1] - 涂鸦区域长约1.7米 宽约0.3米 最终被彻底清除 [1] - 破坏文化遗产者需承担全部修复费用并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1] 历史案例 - 景福宫2023年底曾遭青少年喷漆涂鸦 清理费用高达1.3亿韩元 [1] - 该青少年系受他人教唆并获得300万韩元报酬 事件引发韩国社会广泛谴责 [1] 文化背景 - 景福宫为朝鲜王朝正宫 由太祖李成桂于1395年下令修建 [2] - 建筑历经多次破坏与重建 现被视为韩国最具象征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2]
212越野车甘肃公益行动:构建"自然-人文"守护矩阵
环球网· 2025-08-19 10:30
品牌战略转型 - 公司从极限探索转向文明与生态守护责任 诠释当代越野文化新内涵 [1] - 公司通过捐赠车辆参与文物保护及生态守护 应用场景拓展至文明与生态保护领域 [2] - 公司形成以产品为依托、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联动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用户群体建立协作机制 [6] 产品技术能力 - 产品经历366项可靠性验证 测试行驶里程超100万公里 通过中国高温高寒高原全面考验 [5] - 产品卓越性能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生态监测交通困境 助力科研团队深入难以到达的核心区域 [5] - 公司将60年越野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守护能力 产品成为连接越野能力与社会责任的纽带 [6] 具体实践案例 - 向国际野骆驼保护研究中心捐赠2台212 T01作为科考工作用车 [1] - 向新疆和田地区捐赠8辆212 T01用于尼雅遗址保护和生态巡护 显著提升日常巡护效率 [2] - 在安南坝保护区支持全球不足1000峰的野生双峰驼保护 应对远超普通越野场景的复杂地形 [5] 行业价值重塑 - 公司推动越野文化升级 将"通过性"参数转化为物种保护通行证 [6] - 中国制造业实现从效率革命到责任革命的跨越 硬派精神体现为以技术敬畏生命 [6] - 高级性能为守护而存在 揭示中国制造业价值觉醒 [7]
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新华社· 2025-08-18 10:31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应用 - 采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进行全面精准测绘 构建完整数字化模型 [4] - 安装1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变化 包括环境温度、墙体和柱子倾斜角度等数据 [4] - 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文物信息全录入 研究人员可直接查看高清图像模型 降低现场接触造成的二次损害风险 [4]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程 - 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国内找到符合要求的贝叶材料 并在黏合剂调制与颜色修复加固方面突破 [8] - 2018年底启动10年期保护利用项目 总投资约3亿元 用于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 [9] - 计划2025-2028年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9] 文化传承与推广举措 - 精选100余件体现民族团结的文物珍品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手段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5][6] - 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合作研发400余类1000余件文创产品 包括哈达、藏香、瓷器等 [9] - 通过宫藏文物"走出去"战略 与江苏扬州、天津、四川等地合作搭建展示平台 [9] 历史价值与文物收藏 - 珍藏明清时期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造像、册封诏书、印玺、匾额等文物 实证西藏与祖国历史渊源 [7] - 现存数以十万计文物 涵盖不同材质坛城、佛像、古籍文献、唐卡、服饰、瓷器等 [6] - 红宫建造时有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工匠百余人进藏协助修建 白宫壁画记载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事件 [6]
新华全媒头条丨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新华社· 2025-08-18 10:23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应用 - 采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完成全面精准测绘并构建完整数字化模型 [4] - 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建筑结构 录入每个木构件、墙体、开关线路及佛像壁画唐卡等文物信息 [4] - 安装1000多个传感器监测环境温度、墙体与柱子倾斜角度 为评估木结构墙体和地垄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撑 [4]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 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国内找到符合要求的贝叶材料并在黏合剂调制与颜色修复加固方面突破 [8] - 2018年底启动10年期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9] - 2025-2028年将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9] 文化传承与推广 - 精选100余件体现民族团结的文物珍品举办主题展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5][6] - 与江苏扬州、天津、四川等地合作推动宫藏文物"走出去"搭建展示平台 [9] - 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合作研发哈达、藏香、瓷器等400余类1000余件文创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 历史价值实证 - 红宫建造时康熙皇帝专派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工匠百余人进藏协助修建 [7] - 珍藏明清时期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造像、册封诏书、印玺、匾额和牌位等文物实证西藏自古属于中国 [7] - 壁画详细记录五世达赖喇嘛1652年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全过程 以连环画形式生动还原历史 [7]
研究称复活节岛摩艾石像最早将于2080年遭海水侵袭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08:59
海平面上升对文化遗产的威胁 - 海水最早于2080年到达复活节岛15座标志性摩艾石像 威胁岛上约50处其他文化遗址 [1] - 海浪最早可能在2080年到达岛上最大的仪式平台 该平台有15座重要摩艾石像 是岛内旅游经济基石 [1] - 研究使用计算机模拟未来海平面上升情形下的海浪影响 并与文化遗址地图叠加确定淹没风险区域 [1] 全球文化遗产面临的普遍风险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发现约50处世界遗产极易受到沿海洪水威胁 [1] - 研究结论反映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实质性威胁 [1]
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举行
南京日报· 2025-08-15 02:37
大赛概况 - 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于8月14日举行,主题聚焦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以"一城·一塔·一河"为叙事标识 [1] - "丝路余声"队凭借"生铃之园"创意装置作品夺冠,另有4支队伍分获最佳全球吸引力奖、最佳美学奖、最佳互动体验奖、最佳遗产叙事奖 [1] - 大赛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吸引19个国家近700名青年创意人才参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13所国际机构及高校支持 [1] 参赛作品与团队 - 决赛展示31件数字艺术装置模型,包括"愿河""流光叠影""门语""回声之冠"等,强调文化遗产的互动性与感知性 [2] - 冠军团队"丝路余声"由中、印、阿塞拜疆四国成员组成,作品灵感源于大报恩寺琉璃塔风铃,旨在唤醒南京历史记忆 [2] 行业合作与影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肯定大赛的国际合作模式,认为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持久范例 [2] - 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博物馆专家Lizzy Moriarty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强调大赛为博物馆注入年轻创意并搭建全球展示平台 [2] - 获奖作品"生铃之园"将落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形成"创意—产品—产业—经济"的衍生链条 [2] 文化遗产创新实践 -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大赛为载体,探索文化遗产"活化"路径,延续600年前琉璃塔作为文明交汇点的历史价值 [3] - 大赛目标是通过青年创客的参与,编织文化记忆,使遗产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焕发生机 [3]
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遗址享“呵护套餐”焕“新颜”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09:51
文物保护工程 - 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对锁阳城遗址进行航拍扫描和三维重建 [1] - 应用新材料提升遗址城墙的抗风蚀、抗坍塌能力 [1] - 近五年累计投入文保资金逾千万元人民币实施多项保护修缮工程 [2] 遗址现状与监测 - 锁阳城遗址内城和外城双重城墙保存完好构成城市防御体系 [2] - 安装天气、风沙、日光等多种监控设备实现全天候监测 [2] - 遗址参观游览活动进一步规范可涉足空间明显缩小 [1] 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 - 塔尔寺遗址出土瓦当、陶质兽角、佛首等百余件文物 [3] - 出土黄色、绿色琉璃构件体现寺院等级较高 [3] - 锁阳城为丝路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安全和补给保障 [2] 旅游开发与展示 - 改造提升参观木栈道、观景台播放历史文化宣传片 [3] - 未来将推出数字文保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再现盛唐边贸盛景 [3] - 引入AR实景导览系统让游客体验历史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3]
专访吕舟:全民参与正在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
新京报· 2025-08-11 12:58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保护与传承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后申遗时代" 重点转向遗产价值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2] - 创新性通过中小学教育系统传播遗产价值 采用渐进式认知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小学低年级建立直观印象 小学高年级理解历史文化价值 初中阶段培养全球视野和文明互鉴意识[3][4] - 教育教材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组织 北京出版集团出版 申遗团队编写 实现从"感知→理解→思辨"的三阶递进模式[4] 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 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已举办五届 前四届累计参与人数达几十万人 收到设计作品20万件[7] - "藻井"图案冰箱贴文创产品产生数千万元经济效益 中轴线冰棍等文创产品既传播文化又带来经济效益[7] - "数字中轴"的"云上中轴"小程序注册用户超百万 近3万人成为保护监测志愿者 提交7万多条监测信息和15万张监测照片[8]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数字平台显著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中轴线大讲堂"2021年15场讲座观看量突破1000万人次 2022年16场讲座观看量飙升至1800万人次[9] - "最美中轴线"项目线上平台讨论量超几十亿 播放量近二十亿次[9] - 数字技术实现时空穿越体验 可一键切换元代 明代 清代中轴线景观 通过数字复原技术直观展示700年历史层累形成过程[10]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 中轴线保护需避免"申遗成功即终点"误区 应思考如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成为凝聚市民认同感的精神纽带[5] - 需整合北京8处世界遗产(含中轴线)及众多文物保护单位 实现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6] - 数字技术将专业学术内容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视觉呈现 既降低理解门槛又保证考证准确性 如景德镇窑炉技术数字化展示[11][12] 十五年申遗历程的阶段性成果 - 2009年启动中轴线保护 2012年初步勾勒价值轮廓 2017年受鼓浪屿申遗启示思考当代意义 2024年成功申遗[13][14] - 保护工作从专业价值阐释转向全民价值认同 使中轴线成为北京市民生活组成部分和游客文化体验窗口[15] - 数字技术解决传统体验局限 通过雨燕视角手机平台展现中轴线整体气势 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表达[10]
“没写完就被抓”,韩媒:韩国景福宫再遭涂鸦,79岁老人用马克笔写下“特朗普”等内容被捕
环球网· 2025-08-11 07:48
事件概述 - 韩国首尔景福宫光化门遭79岁男子金某用黑色马克笔涂鸦破坏 涂鸦内容包括"致人民和世界的信息"和"特朗普总统"字样 [1][3] - 嫌疑人作案动机尚不清楚 涂鸦预计当天被清除 [3] - 韩国国家遗产厅表示将坚决回应任何针对国家遗产的破坏行为 [3] 法律与修复 - 根据韩国法律 破坏文化遗产者需承担修复责任并支付全部修复费用 [3] - 2023年底景福宫曾发生青少年喷漆涂鸦事件 清除费用达1.3亿韩元(约合67.6万元人民币) [3] 历史背景 - 景福宫为朝鲜王朝正宫 建于1395年 历史上多次经历破坏与重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