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人合一
icon
搜索文档
芒种时节为什么打泥巴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6-01 22:1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芒种节气及侗族传统习俗展开,未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作为投资银行分析师,我确认该文本属于文化民俗领域,与金融分析无直接关联。建议提供企业财报、行业动态或经济政策类文本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从“窗口”到“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24 21:52
中国馆参展作品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通过10件作品回应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智能、自然、人工、集体",展现中国建筑师对全球议题的思考 [1] - 作品《良渚十二律》通过12组声音和影像装置,融合良渚遗址模型与礼乐文化,展现文明的韧性和整体性 [1] - 《北京中轴线的春天》以数字化点云扫描还原北京中轴线地标,探索人与历史、城市、自然的情感连接 [2] - MAD建筑事务所的《一把油纸伞》运用传统工艺创造微型自然剧场,提供光影与温差调节的空间体验 [2] - 《苍穹》装置由建筑工地防护网编织而成,引发对城市建设中精神空间构建的思考 [2] 参展团队与创作理念 - 12位(组)跨学科参展人包括建筑师、灯光师、音乐家、科学家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 [2] - 策展侧重年轻建筑师,其作品更具全球化视野、开放性和互动性,融合传统文化根源与未来城市转型思考 [2] - 众建筑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插件家"模块化建造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3] - 小红书《开源城市计划》展示用户共创的城市影像,推动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创新 [3][4] 建筑行业趋势与文化表达 - 建筑行业正从工业文明的理性效率转向智能时代的人性与自然关注,强调"天人合一"世界观 [4] - "山水城市"理念倡导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参展作品通过当代艺术表达推动文化变革进程 [4] - 中国建筑师通过国际竞标、本土文化深耕提升全球话语权,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设计核心营养 [5] - 行业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奖,强化中国建筑对世界的现实影响力 [5] 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 未来建筑需注重公共空间、社区凝聚力及住宅设计创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6] - 行业将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强调意境营造和人文关怀,平衡理性技术与感性思考 [6] - "东方且面向未来"的建筑风格如"山水城市",有望以创新贡献全球建筑发展 [6]
今日小满 | 藏在小满节气背后的天文密码
央视网· 2025-05-21 04:10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背景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时出现 体现"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的自然规律与"满招损"的哲学智慧 [1] - 节气计算基于太阳位置观测 华夏先民通过"昼测日影 夜观星象"确定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等关键节点 汉代《淮南子》首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 [3] - 战国时期已形成完整节气体系 与二十八星宿 北斗运行 土圭测影及物候变化相关联 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5]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 -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立夏加15日 斗指巳则小满" 汉代《汉书·律历志》进一步明确"斗建巳位 日在毕八度"的天象坐标 [3][10] - 现代观测显示太阳位置与古籍记载存在偏差 主因是岁差导致星空背景相对位移 非古代观测误差 [10] 节气体系的文化价值 - 节气转换实为古代天文学家在星海中刻录的时间坐标 小满节气折射出华夏文明将天文观测与哲学思考融合的独特认知方式 [8] - 节气体系不仅指导农业生产 更是中华文明天文智慧与自然规律的具象化实践 [5][8]
超25万人次打卡!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凭什么“圈粉”全球?
央视新闻· 2025-05-20 16:09
全球影响力与媒体关注 - 中国馆开馆首月(4月13日开馆)获多国部长级高官评价,称其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开放姿态 [1] - 国际媒体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日本共同社等争相报道,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主流媒体发布近2000篇报道 [3] - 截至5月18日累计吸引超25万人次参观,成为世博会"顶流展馆" [1] 文化展示与设计理念 -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设计理念,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4] - 外观灵感源自中国古代书简,形似竹简长卷,外立面镌刻119句诗词名篇,采用五种字体展现汉字文化 [6] - "二十四节气"多媒体装置由94岁敦煌艺术家常沙娜设计,结合敦煌壁画美学与数字动画 [8] 科技互动与创新体验 - AI互动项目如AI孙悟空实现多语言对话,让神话人物"活"起来 [9] - 数字化展品如敦煌"散花天女"与月壤结合,展现传统美学与航天科技的碰撞 [9] - 零碳建筑等前沿设计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网红展馆"亮点 [3] 中日友好与后续活动 - 通过"青山明月"文化长廊、朱鹮保护合作等展项促进中日人民情感共鸣 [3] - 将联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国家馆日定于7月11日 [11]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热门
经济日报· 2025-05-16 21:53
中国馆参观数据 - 中国馆开馆满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 - 日均参观人数约7000人次,是本届世博会最热门展馆之一 [1] - 高峰时段参观人数可达上万人次 [2] 展馆主题与设计 -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 [1] - 展馆外形设计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 [1] - 设有"天人合一"展区,展示二十四节气主题多媒体动态影像 [1] - 多媒体透景画壁《耕织图》展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2] 特色展品与科技展示 - 展出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复制品),高近4米 [2] - "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3] - 采用AI技术生成"共绘桃花源"巨幅画卷,观众可扫码参与创作 [3] - 展区内设置"AI孙悟空"大模型与观众互动 [4]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日本参观者佐藤惠子称赞二十四节气展项色彩搭配与文化共鸣 [1] - 东京游客加藤表示三星堆青铜器刷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 马来西亚教授称赞中国馆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服务 [3] - 波兰参观者评价汉字"是活的",体现文化传播效果 [3] 运营与服务 - 招募约60名志愿者提供引导与讲解服务 [2] - 建立人性化分流机制,优先保障特殊人群参观 [2] - 志愿者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 [3]
从伦敦、上海到大阪:穿越百余年历史,闪耀世博会的广东印记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04:15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 首位与世博会有关的中国人是1867年参观巴黎世博会的清末文人王韬,他在《漫游随录》中赞叹世博会"物玩精奇,宸游怡畅,称盛集焉" [1] - 1851年广东籍商人徐荣村将中国商品带到伦敦世博会并获奖,使中国名号传播海外 [1] -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最壮观、园区场地面积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1] 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影响 - 上海"后世博"发展实现了从"短期盛会"到"长期红利"的转化,如原世博园区地块逐步转型与45公里滨江步道全线贯通 [2] - 中国文明通过融入式体验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的理念传播到海外 [1][2] - 日本观众对上海世博会印象深刻,认为其是最壮观、园区面积最大的一届 [2] 深圳洲明科技的参展表现 - 洲明科技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30多个国家馆提供总计超3500平米的LED显示屏 [4] - 在大阪世博会为中国馆提供全套光显解决方案,包括光显设备、软件平台、互动系统等 [3] - 展项包括"文字瀑布长河"、近百平米的"二十四节气圆盘"、良渚水利工程再现等 [3] - 从单纯展演式转变为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以流动方式进入观众心中 [4] 广东元素在大阪世博会 - 广东省贸促会将在6月27-29日举办广东活动周,展示英歌舞、醒狮、粤剧等非遗文化 [4] - 广州地铁首次参展,将展示智慧交通模型,体现"一键开关站""一码换乘""智能巡检"等绿色出行成果 [4] - 广州地铁模型融入广府文化元素,展示TOD理念和可持续交通成果 [4] - 展览紧扣"健康与幸福"主题,展现科技创新对绿色出行和城市生态的赋能 [5]
郎酒:敬天台再揽国际大奖 东方建筑美学与酿造哲学惊艳威尼斯
证券时报网· 2025-05-13 11:00
5月9日,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正式开幕。作为本届中国馆的重点展出项目之一,郎酒庄园· 敬天台现场大放异彩,荣获2025法国AFEX奖,继今年3月在戛纳MIPIM Awards摘得殊荣后,郎酒再次 站上世界建筑舞台高地。与此同时,郎酒股份总经理汪博炜在"中国之夜"上以中英双语讲述"时间的味 道",以美酒为媒,展现东方酿造智慧与中国建筑美学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白酒文化国际传播打开了新 的范式。 频频斩获国际大奖:郎酒携东方酿造智慧、建筑哲学亮相威尼斯 东方哲学赋能建筑表达:敬天台成"时间艺术"的全球范本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于1895年,是与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并列的世界顶级艺术盛会之一,被誉为"建筑界 的奥运会"。本届第19届建筑双年展主题聚焦"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中国馆则以"容·智慧"为题, 通过建筑语言诠释"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主张,强调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秩序 的再回归。这一理念与郎酒庄园十余年来所践行的"顺天应时、天人共酿"的价值内核高度契合。 汪博炜指出,建筑是长在大地上的凝固时间,而酿酒则是与大地交换的流动时间。无论建筑还是美酒, 皆为时间的容器。朗朗乾坤之间,"郎酒"之 ...
2025威双中国馆启幕|10作品用跨学科手段转译「容·智慧」 为全球未来发展提案
环球网· 2025-05-13 06:58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 - 策展人卡洛·拉蒂提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主题,回应工业文明带来的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等全球性挑战 [3][20] - 挑战传统建筑行业惯性思维,强调跨学科协作而非建筑师单一主导 [4][11] - 展览突破建筑学边界,通过多感官装置揭示环境危机与人文关怀 [7][9][11] 中国馆核心策展理念 - 马岩松策划的"容·智慧"主题展,展出10件作品涵盖良渚文明、敦煌、北京中轴线等主题 [21][27] - 提出智能时代应回归"天人合一"传统智慧,以东方哲学应对生态危机 [23][30][80] - 展品突破建筑模型传统形式,采用声音装置、数字扫描等跨媒介表达 [27][43][48] 代表性参展作品分析 - 《良渚十二律》:十二组声音装置对应地支时辰,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叙事 [32][34][36] - 《敦煌·共熠》:数字化呈现三重星图,拓扑结构隐喻文明交融 [38][39] - 《苍穹》:用回收施工网构建直径8米动态装置,转化传统藻井意象 [48][51] - 《废砼再生》:香港团队将威尼斯本地废混凝土重构为艺术装置 [53][54] - 《更新城》:AI分析城市空间数据,激活边角区域更新潜力 [56][58] 技术应用与城市议题 - 沙丘研究所通过三维扫描北京中轴线,制作蒙太奇数字山水影像 [43][45] - 未|建筑研究所提出超高层建筑动态交通方案与生物呼吸系统 [60][62] - 小红书"开源城市计划"用社交数据重塑公众参与规划模式 [64][66] - 绘造社记录立交桥下非正式空间展现草根城市生命力 [67][70][72] 东方智慧当代转译 - MAD建筑事务所用油纸伞工艺制作光影装置,融合被动式策略与动态响应 [75][77] - 多件作品体现"道法自然"技术转译,如拓扑星图、地支声场等 [39][32][82] - 强调从农耕文明节律到数字时代的连续性智慧 [36][80][82]
文化中国行丨天坛:与天地“对话”的传世古建
央视网· 2025-05-12 05:23
建筑规模与布局 - 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南端,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历经600多年岁月洗礼 [1] - 天坛建筑群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皇乾殿、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西侧建有斋宫,占地面积近300万平方米 [1] - 祈年殿是天坛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具有三层重檐圆形屋顶的独特形制 [1] 建筑设计理念 - 祈年殿的蓝色琉璃瓦顶与天空融为一体,三层屋顶分别象征天、地、人,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1] - 天坛所有建筑均为圆形,体现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3] - 祈年殿三层屋顶边线相连与鎏金宝顶中线相交形成近30度夹角,最上层屋顶边沿与中线构成近90度直角,形成稳定三角形构图 [3] 建筑结构与功能 - 祈年殿房檐采用最速曲线设计,使雨水能以最快速度排出,保护木结构建筑不被水腐蚀 [5] - 殿内中央四根大柱象征四季,内圈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外圈12根檐柱对应12时辰,共计24根柱子寓意24节气 [5] - 采用独特的圆形结构,殿内弯曲圈梁和弧形额枋直曲搭配,柱枋上有200多个斗拱层层叠叠承托屋顶 [7] 文化内涵与保护 - 木结构的韧劲象征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能够弯曲变形又坚持抵抗自然力量 [7] - 天坛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采用数据采集、动态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措施 [7] - 建立详尽的古建信息数据库,为日常保养提供技术支撑并成为后人修缮的一手资料 [7]
青铜不朽,友谊长存
人民日报· 2025-05-10 21:30
文化艺术品跨国交流 - 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大学展出,成为莫斯科首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主题的大型雕塑 [2] - 该作品是"中俄文化年"系列人文交流活动的重要成果,旨在传递东方哲学智慧和人文情怀 [2] - 雕塑取材于老子西出函谷关的典故,采用写意手法创新诠释道家思想,通过青铜材质展现东方美学 [3] 艺术家国际影响力 - 吴为山以老子为主题的系列雕塑作品曾亮相联合国总部、意大利国家美术馆,并在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展出或落户 [3] - 2016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将"金质奖章"与"荣誉院士"称号同时授予吴为山,这是该院建院260年来首次授予境外艺术家 [4] - 2024年吴为山创作的雕塑《高尔基与鲁迅的对话》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落成,促进中俄文化交流 [4] 文化传播与交流 - 《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莫斯科落成,标志着中国文化持续走向海外,见证中国美术参与世界对话 [3] - 雕塑作品作为文化桥梁,促进中俄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 [4][5] - 通过美术佳作跨越山海进行文明对话,有助于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