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息茧房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信息蜂房”?
腾讯研究院· 2025-08-18 08:33
信息茧房概念的批判性分析 - 信息茧房作为算法技术的核心隐喻 通过具象化"茧房"概念将算法影响可视化 强调其对使用者的束缚效应 [3] - 该概念缺乏实证研究支持 国内外学界均未发现具备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算法茧房效应真实存在 [6] - 概念构建过程受政治/资本/社会心态等多重力量推动 技术要素反而成为最不起眼的环节 [3] 前算法时代与当代信息环境对比 - 前算法时代存在更明显的信息封闭 信息匮乏时代有限的信息源和内容消费导致茧房效应加剧 [6] - 当代媒体产品选择丰富 用户拥有众多非算法信息源选择 包括时间线和关注者为基础的信息流 [6] - 当前信息环境远超前算法时代的丰富程度 用户可随时获取数百个购物参考和7*24小时不间断信息刷新 [15] 信息蜂房生态体系构建 - 信息蜂房定义为多元化/晴朗化/协作化信息生态 强调用户参与和算法协力的建设性框架 [10] - 蜂房结构具有开放性特征 用户可像蜜蜂穿梭于多元信息源之间 通过主动采集创造实现生态构建 [10] - 核心机制包括减少同类信息推送并增加异质信息分发 通过多向交互实现信息交叉印证 [11][12] 两种信息生态的本质差异 - 信息流向:蜂房实现多向交互与交叉印证 茧房呈现单向循环强化既有观点 [12] - 生态特性:蜂房保持开放性和动态优化 茧房呈现垄断性和异质信息排斥 [12] - 用户行为:蜂房用户主动接触整合信息 茧房用户长期接受同质化信息 [12] 算法技术发展的历史语境 - 信息茧房概念提出于2006年博客时代 当时算法尚未成熟普及 传统媒体仍主导信息消费 [8] - 新技术历来引发社会恐慌 从文字/广播/电视到计算机 每种技术出现都伴随批判性质疑 [14] - 算法批判与历史对新技术的恐惧一脉相承 源于对不确定性的心理反应而非技术本质 [14] 群体智能与用户参与机制 - 蜂群效应体现分布式决策模式 通过分散个体自主协同形成超越个体能力的群体智能 [13] - 11亿网民的力量和觉知是构建信息生态的关键 需要用户提高媒介素养和主动求证意识 [13] - 用户既是信息消费者也是生态建设者 需要通过多源核查和跨文化信息涉猎打破认知偏见 [13] 技术向善的发展路径 - 算法不成熟是当前问题的本质 成熟算法应提供多元信息促进视野开阔和思想进步 [16] - 技术解决方案应遵循"创造更好替代"原则 而非单纯批判现有技术缺陷 [8] - 算法已改变现实世界与观念世界 技术偏向问题将随技术进步和认知深化得到解决 [17]
小岛秀夫:61岁的天才游戏制作人
36氪· 2025-08-05 00:04
小岛秀夫的创作理念与行业影响 - 小岛秀夫在《死亡搁浅2》中融合过往作品设计,打造集大成总结式作品,突破传统游戏创新模式[1][3] - 脱离科乐美后获得完全创作自由,通过游戏表达对"连接"理念的深度思考,从初代呼吁连接到二代探讨"过度连接"的辩证关系[4][6] - 坚持游戏作为互动艺术载体的独特性,重视玩家体验过程中的"偶然性",通过异步联机系统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连接[13][23][24] 游戏设计方法论 - 采用打破第四面墙的交互设计(如《合金装备》意念螳螂Boss战),开创性地将玩家设备操作融入游戏机制[21] - 在《死亡搁浅》系列中构建负反馈玩法体系,通过"送快递"核心机制实现独特的体验过程设计[23] - 运用MEME(文化基因)理论指导创作,将书籍/电影等跨媒介灵感转化为游戏叙事元素[14][15]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游戏市场出现《黑神话:悟空》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展现类似小岛秀夫的MEME传承特质[35] - 游戏技术限制导致开发者需在"可管控"框架内设计,现阶段难以实现真正的玩家自由与偶然性[27][28] - AI技术发展可能改变游戏创作范式,未来或突破现有设计限制实现更开放的交互体验[27][33] 公司运营策略 - 小岛工作室通过SSS异步联机系统构建玩家共创生态,强化游戏内外的社会连接价值[33] - 保持高强度跨媒介创作(书籍/播客/社交媒体),建立立体化的内容传播矩阵[13][17] - 采用"弱引导"设计平衡艺术表达与商业属性,在《死亡搁浅2》中实现创作者与玩家的和解[26][29]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让他一直困在自己的算法里
洞见· 2025-08-04 12:34
算法与信息茧房 - 算法通过个性化推荐强化用户偏好,Twitter每日推文量超5亿条,浏览量超2000亿次,用户日均观看推文超300条[4] - 过滤气泡效应使信息环境单一化,算法主动过滤相悖信息导致认知狭隘[16] - 回音室效应使用户仅接触同类观点,误认自身看法为主流[18] 认知偏差案例 - 地平说信奉者通过封闭论坛强化错误认知,拒绝外部质疑[8][9][10][11] - 高考生受短视频误导,引用低学历成功案例(如曹德旺身家百亿)作为退学依据[25][26][27] - 99%底层人群易被情绪化内容操控,仅1%追求独立思考[29] 突破信息茧房方法 - 跨领域阅读拓展认知维度,避免非黑即白思维[34] - 主动关注对立观点,培养同时容纳两种相反观念的能力[41][42] - 警惕"宠物人"现象,避免被算法饲养导致思想停滞[43][44][45] 封闭思维特征 - 头脑封闭者7大特征包括抗拒观点挑战、缺乏谦逊、压制异见等[35][36][37][38][39][40] - 哈佛研究显示长期接触同质化内容会引发极端化倾向[31][32]
汇聚千余青年代表,第18届全球青年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2 07:23
大会概况 - 第十八届全球青年模拟联合国大会(WEMUN EXPO 2025)于8月1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我们,即答案!(WE, the answers!)",旨在引导全球青年通过对话与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1] - 大会汇聚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千余名青年代表,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参与8个分会场和特别会场、23个委员会的讨论 [1] - 会议得到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支持,设立特别会场围绕37个热点议题展开探讨 [1] 学术与活动安排 - 组委会通过线上学术培训和标准化流程确保高水准学术体验 [3] - 代表们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作坊"及"顶尖高校国际模联主席交流"等特色活动 [3] - 高校模拟联合国团队和主席团来自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麦吉尔大学、波士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 [1] 模联的社会价值 - 模联活动在算法时代对青少年具有培养信息甄别力、重建深度沟通能力、激发内驱价值三大意义 [3] - 模拟联合国是国际化舞台,帮助青年筑牢语言根基、培养包容心态、拓展全球视野 [3] - 青年参与是推动联合国困境解决的关键力量,大会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活力 [3]
如何避免进入“信息茧房”?
虎嗅· 2025-07-31 08:12
信息茧房概念起源与发展 - 信息茧房概念由桑斯坦正式提出 但雏形可追溯至尼葛洛庞帝1995年提出的"我的日报"概念[4] - "我的日报"构想高度个性化信息获取方式 最初被寄予积极期望 认为能充分满足个体信息需求[4] - 个性化定制实现后带来未预料后果 导致受众群体碎片化 最终可能形成"一人一受众"的极端形态[5] - 算法推荐系统为"我的日报"构想提供技术支撑 使其从技术构想变为现实[6] 信息茧房的类型与特征 - 信息茧房存在不同类型 包括高级与低级茧房 有关得住与关不住人的茧房[7] - 真正有效的茧房是用户无法感知其存在的茧房 只有无法察觉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8] - 茧房形成存在用户主动选择因素 如正合心意的内容选择 也存在外部设置的茧房[7] - 电信诈骗群组案例显示 99个机器人与1个真实受害者的环境能产生深远茧房效应[8] 技术对信息茧房的影响 - 智能技术使信息"投其所好" 在单一维度形成过度强化 忽略其他维度信息获取[10] - 技术不仅延伸人的感官 甚至可能改变感官体验和大脑功能运作[10] - 算法推荐系统基于协同过滤技术 核心目标是提升点击率和用户停留时长[60] - 推荐算法存在边界 某些目标无法通过算法优化实现 如内容多样性提升[37] 用户行为与信息茧房 - 用户主动使用产品功能意愿低 后台数据显示使用订阅功能的用户占比非常低[24] - 用户更倾向被动接收状态 沉溺于平台"投其所好"的舒适内容环境[24][25] - 存在认知偏误和证实性偏差 用户倾向寻找支持自身立场的信息 忽略相反观点[16][19] - 提供相反观点可能产生反向强化效应 越提供相反观点用户越坚信自身立场[18] 平台实践与内容治理 - 腾讯新闻曾过滤掉95%的内容 从2000万条内容缩减至百万级别[66] - 内容筛选核心标准基于作者维度 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的优质账号[66] - 主动下架用户喜闻乐见但低质内容品类 如搞笑类内容[66] - 清理内容后流量实际下降约15% 低于预估的30%下降幅度[68] 信息生态与多样性 - 信息供给量级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但存在结构多样性失衡问题[11][62] - 内容池需要保证种类多样和分类结构均衡 避免某类内容过度主导[62] - 算法层面需关注曝光多样性均衡 设置约束条件避免强者愈强效应[62] - 蜂房隐喻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 类似蜜蜂采集多样花蜜而非单一花源[47] 古典互联网机制 - RSS订阅曾是理想信息获取方式 允许用户订阅多元信息源并平等呈现[51] - 搜索引擎是良性信息获取机制 通过链接数量等信号判断内容重要性[52] - BBS论坛比社交媒体更具讨论质量 邮件清单维持高质量学术讨论[53] - PC互联网基于链接的跳转机制 提供探索不确定性的"艳遇乐趣"[53] 内容标准与价值判断 - 好内容标准应随时代变化灵活调整 但需明确排除虚假恶意内容的底线[47][64] - 内容价值判断需考虑受众认知水平差异 对易感人群需要更严格质量控制[43] - 企业需保持克制 即使技术能力可赚100元也只赚70元 留出余地[70] - 内容产品需明确目标用户体验 如腾讯新闻定位高效获取有质量资讯[67] 算法与商业模式的平衡 - 广告商业模式与流量直接挂钩 容易导致内容策略盲目迎合[61] - 企业负责人需要克制性 避免被商业模式裹挟[72] - 多目标平衡敏感意识很重要 流量与品质 大众满意度与内容可持续性需兼顾[71] - 优质作品可能只有千万用户理解 但商业上需要吸引亿级用户的内容[71] 解决方案与实践经验 - 治理信息茧房需超越技术 依赖制度设计教育引导等多种能力整合[39] - 设立主编遴选机制 由可信专业人士承担内容过滤与精选责任[38] - 保留人为遴选内容集合 如热点精选频道 不受算法效率影响[74] - 利用AIGC技术邀请专家生成内容集合 供用户follow不同领域视角[76] - 加强用户教育引导 帮助不同人群意识到技术双刃剑属性并善用技术[25]
信息蜂房,更好信息生态的可能
36氪· 2025-07-29 09:51
信息茧房概念与演变 - 信息茧房概念由桑斯坦提出 但雏形可追溯至尼葛洛庞帝1995年提出的"我的日报"构想 该构想最初以乐观态度期待高度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6] - 信息茧房的形成是技术与用户共同作用的结果 算法推荐系统为个性化构想提供技术支撑 而用户也存在主动选择偏好内容的倾向 [7][9][17] - 相关概念群包括"回音室效应"、"过滤泡"和"社交媒体棱镜" 这些隐喻揭示了信息接触窄化现象 但也可能限制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12][13][16] 信息茧房的认知与影响 - 信息茧房存在不同类型 包括用户主动选择形成的"高级茧房"和易识破的"低级茧房" 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茧房往往令人难以察觉 [8] -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 当前信息茧房问题显得更突出 原因在于技术能够定向强化单一维度信息 同时附近性消失导致多元信息接触减少 [9][10][11] - 信息茧房的根源与人类认知偏误有关 如"证实性偏差"和"反向强化效应" 即使提供相反信息也可能强化原有立场 [15][16][17] 平台的内容策略与实践 - 腾讯新闻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进行了大规模内容调整 过滤掉约95%的内容 从超过2000万条缩减至百万级别 主要基于作者维度的筛选标准 [58] - 平台主动下架了搞笑类等易获取流量的内容品类 尽管预估流量可能下降30% 实际下降约15% 但长期来看形成了"微笑曲线"效应 [59][60][61] - 平台保留了"热点精选"和"精选频道"等人为遴选机制 并恢复了"早晚报"等以主编选择为主导的内容分发方式 [64][65] 算法与内容分发的挑战 - 推荐算法存在边界 单纯依靠算法优化无法实现内容多样性和优质内容传播 需要结合制度设计和教育引导等多种手段 [30][31][32] - 算法推荐中的"探索性实验"往往呈现负面结果 短期点击效率下降 但短期点击行为与长期行为变化并非对称关系 [18][19] - 当前内容分发的"劣币驱逐良币"趋势明显 RSS订阅等良性信息获取机制被信息流击败 用户更倾向于被动接收而非主动选择信息源 [44][45] 信息生态与解决方案 - "蜂房"隐喻被提出作为信息生态新图景 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内容质量底线和结构通透性 从四个维度(受众、算法、内容、社会环境)构建愿景 [35][40][41][42] - 智能时代需要重新建立"信息把关人"机制 通过专业人士结合AI技术定制多元化日报 帮助用户获取更权威和多样的视角 [31][50][51] - 内容平台面临商业目标与内容质量的平衡难题 需要企业保持克制 在追求流量同时坚持价值追求和文化立场 [62][63][64]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发展呈现"最大公约数"趋势 技术越来越迎合大多数人的信息习惯 非主流的内容和行为方式逐步退出 [49] - APP形态加剧信息孤岛问题 各应用封闭性阻碍信息自由流动 而PC互联网时代的"链接"机制更有利于抵御信息茧房 [47] - 大模型时代的信息获取属于"拉"的模式 但与搜索引擎等传统机制相比 缺乏足够的信息可信度保障机制 [45][51]
信息蜂房,更好信息生态的可能|3万字圆桌实录
腾讯研究院· 2025-07-29 09:03
信息茧房与蜂房概念 - 信息茧房概念源于"我的日报"构想,由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提出,后被桑斯坦发展为正式理论 [7][8] - 蜂房概念由腾讯高管提出,强调信息多元可得性,比喻为蜜蜂采集多样花蜜 [36][42] - 信息茧房被分为高级与低级类型,高级茧房用户难以察觉其存在 [10] - 蜂房结构通透连接广泛,包含蜂蛹、蜂蜜等多元信息单元协同运作 [43] 技术与用户行为 - 算法推荐系统实现了"我的日报"构想,但也带来信息碎片化问题 [8] - 用户主动使用订阅功能比例低,仅约5%用户会自主选择信息源 [21][22] - 协同过滤算法主导内容分发,以点击率和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 [55] - 古典互联网机制如RSS订阅、搜索引擎被边缘化,但信息获取质量更高 [45][46] 内容生态治理 - 腾讯新闻在2022年过滤掉95%内容,从2000万条缩减至不足百万条 [59][60] - 内容筛选标准侧重作者维度,优先保留垂直领域持续创作者 [60] - 主动下架搞笑类等高流量内容,流量实际下降15%低于预期30% [61][62] - 保留人工编辑板块如"热点精选"和"精选频道",占比约5%内容 [67][68] 平台实践与挑战 - 腾讯内部存在克制文化,技术盈利只取70%留30%余地 [64] - 内容多样性管理需动态平衡,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流量 [58] - 短期点击效率与长期社会福祉存在博弈,形成"微笑曲线"效应 [20][63] - 生成式AI时代需要重建信息把关人机制,结合人工与技术筛选 [52][68] 行业发展趋势 - 互联网内容生产2015-2021年呈指数级增长,催生海量低质信息 [54] - 最大公约数逻辑主导技术发展,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偏好 [51][52] - APP形态加剧信息孤岛效应,PC互联网链接机制更利于信息流动 [48] - 算法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设计目标和运用方式 [38]
台当局要求公职人员卸载小红书等5款大陆应用程序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滥权妄为 倒行逆施 必遭民意反对
快讯· 2025-07-16 03:12
两岸关系与社交媒体应用 - 大陆应用程序如小红书在台湾受到民众特别是青年的喜爱 因其提供高效信息获取 便捷生活服务和有趣社交分享体验 [1] - 民进党当局以"资安"为由要求公职人员卸载5款大陆应用程序 国台办认为此举暴露其内心"不安" [1] - 国台办批评民进党当局害怕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真实情况 担心其构建的"信息茧房"被打破 [1] - 国台办指出民进党当局的行为是滥权妄为 倒行逆施 将遭到民意反对 [1]
暴力事件频出 美国政治极化撕裂民主外衣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0:02
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动荡 -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分歧显著 共和党主张驱逐非法移民 而民主党主导的"深蓝州"强调保护移民权利[1] - 能源政策对立加剧 共和党推动化石能源开采以促进制造业回流 民主党则侧重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补贴[1] - 社会福利与税收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特朗普减税法案削减医保等福利 主要使大企业和富人受益[2] 经济与社会结构性问题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 "劫贫济富"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2] - 社会流动性衰退与政府信任流失 导致暴力事件频发 2024年国会警察局收到9400多起威胁事件 是10年前的两倍多[2] - 联邦政府将国会警察局预算增至8.33亿美元 较2020年4.64亿美元近乎翻倍 但未明确安保措施具体增资金额[2] 技术与信息生态影响 - 生成式AI被用于政治诋毁 可能加剧社会分歧和反政府情绪[3] - "信息茧房"与深度伪造技术放大极端内容 算法推送虚假信息直接激化社会矛盾[3] 政治体制演变趋势 - 政治学家调查显示 美国可能从自由民主滑向威权主义 行政权力扩张导致三权分立机制失灵[4][5] - 特朗普政府干预媒体报道和惩罚政治对手等行为 是政治极化的具体表现[5] - 经济不平等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 但两党均缺乏有效解决方案[5]
信息蜂房,算法破茧
虎嗅· 2025-07-11 02:20
算法时代的信息生态 - 算法推荐系统已成为主流信息分发模式 用户可通过主动搜索调教算法形成个性化信息流 实现专业信息获取[1] - 短视频崛起改变了用户信息消费习惯 更直观的内容形式显著增加用户停留时长[3] - 同一平台存在差异化使用场景 专业用户用于生产研究 普通用户用于娱乐消遣 反映用户目标与需求层次差异[5]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 - 协同过滤算法与内容过滤算法是构建茧房的主要技术 通过相似性匹配形成正反馈循环[27][30] - 算法设计存在四大机制缺陷:目标导向性、正反馈循环、数据依赖性、相似性匹配 导致信息过度筛选[30] - 信息获取模式从"人找信息"转为"信息找人" 算法作为信息秘书提升效率但限制视野[31][32] 信息蜂房构建路径 - 蜂房理念强调用户像蜜蜂采蜜般主动涉猎多元信息 需打破平台依赖与单一信源[12] - 平台需实施三大技术策略:内容去重防止同质化、打散干预增强多样性、兴趣发现拓展新领域[77][79] - 微信视频号通过社交推荐机制实现去中心化分发 快手采用双列瀑布流强化社区互动[81][87] 行业治理实践 - 腾讯新闻执行精品资讯战略 建立五大内容标准:真实、原创、重要、理性、流畅[92] - 快手2024年清理谣言视频51万条 封禁账号3万个 联合1600家机构发布1.7万条辟谣内容[98] - 抖音设立"优质子链路"推荐通道 开发独立App"抖音精选"扶持长尾内容[93][94] 国际平台经验 - 亚马逊Personalize服务引入多样性、新颖性等评估维度 X平台采用作者多样性与内容平衡机制[108][109] - Meta测试"推荐重置"功能 Instagram允许用户清零历史行为数据[112] - YouTube设置"探索"标签 Facebook新增本地社群入口 促进跨圈层信息接触[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