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深化长三角要素市场协同联通改革
经济日报· 2025-04-28 00:2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定位 -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肩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的使命 [1]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与制度壁垒系统性突破 构建"规则统一、标准互认、监管协同"新型治理体系 [1] - 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科技革命对区域协同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出现创新资源空间分布极化现象 [1] 区域合作实践成果 - 2025年泰州—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成功举办 为沪泰两地合作提供新助力 [1] - 沪苏浙皖联合推出170余项"一网通办"服务 构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数字桥梁 [1] - "泰州—普陀科创集市"通过集成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 打造科技服务"超级接口" [1] 科技创新协同规划 - 构建全域协同科创共同体 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地 [2] - 深化G60科创走廊"一廊九城"协同创新模式 支持更多跨行政区科创联合体发展 [2] - 依托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南京、杭州—宁波区域科创中心形成多核联动格局 [2] 要素市场改革举措 - 推动建设覆盖知识产权、数据要素、碳汇交易的综合型要素市场 [2] - 探索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和安全监管机制 [2] - 深化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创新 建立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和信用共享平台 [2] 制度创新与治理升级 - 政务服务从"一网通办"向"一网统管"升级 推动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3] - 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 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 [3] - 在数据流通、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开展协同立法 形成国际影响力制度创新策源能力 [3] 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 在科创策源、要素配置、制度创新三个维度形成突破性改革成果 [3] -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梯度创新生态 [3] - 打造"要素如水、制度为渠"市场化配置体系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协同治理经验 [3]
南通市副市长凌屹: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
上海证券报· 2025-04-27 19:1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 南通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和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 - 南通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于一身,具有跨江出海、联通南北的枢纽优势和依托上海、链接全球的窗口优势 [4] - 南通处在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区域,加快跨江融合发展,推动沪苏通同城化,与上海在科技、商务、交通、工信等领域深度合作 [4] 产业布局与重大项目 - 南通已成为长三角产业布局调整、扩容升级的首选地,近年来百亿级重大项目从"几年招一个"到"一年招几个" [4] - 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金光如东基地等牵引性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4] - 南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船舶海工、电子信息、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构成先进制造骨干 [5] 创新生态系统 - 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哈工程、长三角国创中心等"大院大所"布局南通,聚焦主导产业和细分赛道 [6] - 南通技能人才146万人、产业工人240万人,13所技工院校每年输送人才超1万名,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16人,江苏省"双创"人才团队72个 [6] - 创立产业、创新两大母基金,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达1200亿元,与中金资本、招商资本等合作设立基金 [6] 营商环境与合作机制 - 南通与上海、苏南共建合作园区19个,打通"上海总部、南通制造,上海研发、南通转化,上海集成、南通配套"的合作路径 [5] - 14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企业"半日即开办"、项目"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 [7] - 南通设立"南通企业家日",持续擦亮"万事好通"品牌,打造与上海、苏州同质同标的营商环境 [7]
罕见一幕:安徽,居然打败了广东
商业洞察· 2025-04-26 08:27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谷趋势Trend ,作者王战新 智谷趋势Trend . 新中产的首席财富顾问 作者: 王战新 来源:智谷趋势Trend(lD:yuanfangguanchaju) 安徽, 最近 拿下一 座 沉甸甸的 桂冠 —— 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各省份汽车产量排名中,安徽以76.1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超过广东近10万辆。 不仅打败了四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也把几个传统汽车大省(吉林、湖北、 重庆、上海)远远甩在背后。 | | "IST 7 | | 字反六千厂里削丁目D(甲位:万辆) | | | --- | --- | --- | --- | --- | | 排序 | 省份 | 2025年一季度 | 2024年一季度 | 同比增长 | | 1 | 安徽省 | 76.17 | 55.45 | 37.4% | | 2 | 广东省 | 66.51 | 96.87 | -31.3% | | 3 | 山东省 | 57.63 | 42.19 | 36.6% | | 4 | 重庆市 | 55.92 | 59.94 | -6.7% | | 5 | 江苏省 | 52.16 | ...
掀翻广东!中部工业第一省,逆天改命了
城市财经· 2025-04-22 03:45
汽车产量与出口 - 安徽省2024年一季度汽车产量76.17万辆,超越广东的66.51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3][4] - 2024年前两个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占全国比重9.99%,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同比增长132.1%,占全国比重12.89% [5]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95.37万辆,超越上海的79.89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30.8% [7][10] -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超越上海的122.46万辆 [12] 汽车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占全国比重超1/9,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占全国比重超1/8 [38] - 2023年安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5576.62亿元,位居全省千亿产业第二位 [33] - 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占全省汽车产业链企业总数的60%,零部件产业营收占全省汽车产业链总营收的48% [35] 产业链与区域发展 - 安徽拥有“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的全产业链,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 [35] - 比亚迪合肥生产基地2024年整车产量超95万辆,带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万辆,位居全国第二 [39] - 奇瑞集团2024年全年销售汽车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出口汽车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位 [52][53] 区域经济与政策支持 - 安徽通过强省会模式,合肥GDP占全省26.7%,是第二城芜湖的2.64倍 [25] - 安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位居全国第六,中部六省之首 [28][32] - 安徽通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借助上海、南京等都市圈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17][18][20] 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 - 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14.9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 [46][47][48] - 长丰县因比亚迪生产基地带动,2024年GDP增速10.6%,GDP规模突破千亿,位居全国县级市第61位 [39]
【上海机场(600009.SH)】上海航空运输市场步入加速恢复期,24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24年业绩快报点评(赵乃迪/胡星月)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4-06 13:19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 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 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 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摘要 点击注册小程序 2025 年 1-2 月,浦东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 9.05 万架次,同比增加 5.4% ,旅客吞吐量 1360.68 万人次,同比增 长 11.8% ,货邮吞吐量 56.36 万吨,同比增长 2.1% ;虹桥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 4.58 万架次,同比增长 0.1% ;旅客吞吐量 790.58 万人次,同比增长 1.5% ;货邮吞吐量 6.45 万吨,同比下降 0.8% 。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航运中心建设深入推进 公司持续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 " 区域协同 " 和 " 空地互联 " ,加速构建新发 展格局,深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航线网络恢复,着力推动世界级航空枢纽网络和洲际转运中心建 设,有序推进货运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