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看新疆丨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7-31 15:02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 - 鄯善县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整合县域内旅游特色节点打造历史和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 使传统村落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 [9] -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01万人次 同比增长24.6% 游客总消费68亿元 同比增长28.47% [17] - 系统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实现传统村落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 [17] 生土建筑特色与保护 - 吐峪沟村保留众多生土建筑 沿山势河势错落有致排列 巷道四通八达 使用黏土等未经烘焙或简单加工的土料作为营建原料 [11] - 全县传统村落拥有生土传统建筑952栋 号称"生土建筑博物馆" 因气候条件适宜(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且生土结构房屋墙体厚40-50厘米 冬暖夏凉 [13] - 当前可供利用73个院落84栋房子 保存较好的已对外开放 有倒塌风险的完成3D建模等待修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 三个桥村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纯手工制作多道工序 A3尺寸桑皮纸售价约30元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4] - 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采用古老扎染工艺 使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 成为维吾尔族女性重大节日首选服饰 [15] - 吐鲁番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节奏欢快内容丰富 鲁克沁镇每周有40多位传承人进行1-2次表演 近年参加比赛30余次多次获一等奖 [16][17] 文旅融合与产业提升 - 打造以柳中城遗址为中心的7个传统村落片区 结合桑树古木(百年以上树龄205棵)等资源发展体验式旅游 [14] - 建设木卡姆非遗传承中心和十二木卡姆乐器展示馆 通过老曲新唱等形式创新传承 [16][17] - 传统技艺体验馆吸引游客参与制作 桑皮纸和艾德莱斯绸制作过程可供游客近距离观看 [14][15]
雪域高原的幸福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3 22:29
乡村振兴与灾后重建 - 西藏定日县古荣村在2025年1月7日遭遇6.8级地震后启动灾后重建,新房主体结构施工基本完成并进入装修阶段,村民即将从板房迁入新居 [13][14] -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减少村民外出务工需求,促进经济恢复 [14] - 乡村振兴专干旦增自筹10多万元资金并携带救援物资重返灾区,协助开展救援及重建工作 [13] 文旅产业发展 - 萨迦县通过建设萨迦艺术空间站、乃仓酒店及文化遗产民宿等文旅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吸引游客停留 [14][15][16] - 当地民宿采用红、白、蓝三色及萨迦文化符号设计,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带动从业者收入增长 [15][16] - 文旅业态从传统住宿服务转向文化属性挖掘,促进萨迦从旅游途经地转变为目的地 [16] 基础设施建设 - 拉萨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旨在解决外部交通拥堵问题,支持年旅客吞吐量550万人次的目标 [17] - 项目聘用本地大学生参与建设,如巴桑卓玛从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建筑图纸解读、报告撰写的业务骨干 [17][18] - 西藏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民航)的完善推动"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目标实现 [18] 教育发展 - 那曲市白嘎乡小学配备电子黑板、机房等设施,开设藏文、信息课等多元化课程,学生可参与篮球等兴趣社团 [19][20] - 学校提供三餐及夜宵,住宿生覆盖半径30-40公里的学生群体 [19] - 部分学生目标考入内地西藏班,如阿旺扎西计划未来从事导游职业 [20] 非遗传承与手工业 - 尼木县彭岗陶器制作需经9道工序,采用海拔4000米山顶的特有黏土,产品具有保鲜特性 [20][21] - 非遗传承人桑珠计划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推动彭岗陶器品牌化并带动村民就业 [21] - 陶器技艺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族文化活化石及村集体经济新动力 [21] 医疗援藏与人才培养 - 比如县人民医院通过宁波援藏医生带教,培养出首位本地藏族女麻醉医生雪曼,她已独立完成100多台手术 [23][24] - 援藏医疗队开展那曲规模最大的关节置换手术,日均4台,并建立麻醉科人才培养体系 [23] - 本地医生语言与文化优势提升患者沟通效率,缓解手术紧张情绪 [24]
一招一式 演绎历史故事(工匠绝活)
人民日报· 2025-07-20 22: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拥有30年表演经验,强调理解唱词、人物和情境是表演关键[1] - 地戏特点为不设舞台围场表演,需通过唱腔和肢体展现人物情感,演员需长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1][2] - 顾家顺2016年组建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推动地戏亮相"村超"、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等舞台[2] 传承举措 - 顾家顺在九溪村开办少儿地戏兴趣班,引入竞争制激励学习,少儿地戏首演获得乡亲热烈反响[2] - 为吸引年轻观众,演艺团在商演中创新加入屯堡文化解说、画外音和声效,同时精简表演内容[2] - 顾家顺2024年辞去工作专职投入地戏传承,认为"比起上班,地戏传承更有意义"[2] 行业发展 - 安顺地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随着贵州特色文化活动走红,地戏获得更好传承氛围,顾家顺表示"只要有人愿意看和学,地戏就不会消失"[4] - 演艺团通过演出收入保障演员生活,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2][4]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1:31
板凳拳的起源与特点 -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由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完善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 [1] - 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棍、剑、刀等多种兵器技法,讲究架、切、点、格、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 [1] - 板凳拳的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兼具攻敌制胜和强身健体功能 [1] 板凳拳的传承与发展 -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 - 陈俊法自2015年起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成为县级传承人 [1] - 2017年起陈俊法被燕朝小学聘为体育教师,每周教授20节板凳拳课程,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教师 [1] 板凳拳的推广与创新 - 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和当地消防部门聘请,担任兼职教师和教练 [2] - 在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陈俊法出版《土家族板凳拳》专著,以图解方式记录动作和练习方法 [2] - 陈俊法以"子孙谨记我为奇"为要领,持续挖掘和创新板凳拳技艺,希望推动其走出武陵、走向全国 [2] 板凳拳的社会影响 - 学生反馈练习板凳拳后不仅身体强壮,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 [2] - 板凳拳被视作"一种沉稳的生活态度",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艺范畴 [2]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1 22: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新华网· 2025-06-11 06:47
东台发绣展示与传承 -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设有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题材的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独特[2] - 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同样陈列精美发绣作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现场还有发绣技艺展示[6][8][9][11] - 展示馆内作品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瑶池神会》《一百零八将》《姑苏繁华图》等,游客使用放大镜细致观赏[8][9][11] 发绣技艺与创新 -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以人发为线,采用苏绣传统针法,源于唐代信女绣制佛像的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15] - 发绣技艺曾几近佚失,20世纪50年代经苏州刺绣研究所系统发掘整理,在东台恢复发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 发绣艺人在传统"墨绣"基础上创新使用染色发丝,发展"彩绣",并改进针法缩短针距、加密线距以增强质感表现力[21] - 拓展多种针法使作品呈现浓淡、干湿、远近、深浅等笔意效果,丰富艺术表现力[21] 代表性传承人与创作 - 东台发绣展示馆作品来自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10] -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余年,创作题材涵盖花鸟、文人画、历史故事及当地文化风情,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10][14] - 陈伯余在创作中注重"勾绷落样"环节,使用特制"12号针"进行绣制[16] - 嘉丽发绣厂承接定制长卷业务,陈伯余亲自指导徒弟绣制及装裱双面发绣作品[17][19][20][22] 发绣原料与工艺 - 发绣使用人发为原料,绣工现场展示各色头发原料[22] - 制作流程包括勾画样稿、绣制、装裱等环节,需精细操作[16][19][22]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22:51
泥金彩漆技艺 -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起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木胎朱漆碗 [18] - 南宋时期因江南"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盛行,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应用于家具和生活用具 [18] - 核心工艺为"浮花"堆塑,需用漆泥在器物表面捏出立体纹样,另有"萍花"描金和"沉花"镶金两种工艺 [19] 传承人黄才良 - 1975年17岁时拜师学习泥金彩漆,因市场萎缩在80年代转行木雕,2002年重新投入技艺抢救工作 [18][19] - 耗时3年通过拆解老漆器还原20多道工序,推动泥金彩漆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 - 2007年起与职业中学合办传承班,初期留存率仅7%(40人剩3人),近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20] 技艺创新与推广 - 开发冰箱贴、手机吊坠等文创产品,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扩大影响力 [20] - 计划运用AI技术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推广传统技艺 [20] 工艺特征 - 堆塑需分层处理细节(如龙角分隐角、显角),刀痕精度要求极高 [19] - 制作周期长,单件作品需经历搓泥、堆塑、上彩贴金等20余道工序 [8][10][12][19]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08: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瑞昌岳家拳为南宋岳飞所创,已有800多年历史,结合战场实践形成丰富武术体系 [2] - 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习武40余年,从强身健体转向修身养性,师承张向民(2007年患癌仍坚持教学至2018年) [2] 传承基地发展 - 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遗名录,2020年成立岳家拳馆,2024年创立传承基地 [4] - 学员从最初几人增至40余人,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活动及武术比赛累计获上百枚奖牌 [4] 教学与推广 - 张远亮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目标是将岳家拳推广至全国 [6] - 目前传承基地定期组织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增强公众认知度 [4][6] (注:原文未涉及公司或行业数据,故未提取财务或市场相关指标)
凌源皮影戏代表许子林登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辽宁日报· 2025-06-03 10:25
多年来,许子林致力于让皮影艺术走进大众生活,累计演出4000余场,演出剧目近百 个,演出地域覆盖凌源城乡、校园、周边省市乡镇,方圆3万多平方公里。他一手创办的龙 凤皮影艺术团更是被业界同行称为"永不歇业的皮影大篷车"。他除了将个人收集的影卷40余 部500余卷,皮影磁带、光盘200余盘用于皮影教学资料外,还将多数演出视频、音像资料捐 赠给国家皮影数字博物馆、凌源市文化局。 源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左)正在与同行交流皮影技艺。 在传承的漫漫长路上,许子林将自己的大半生心血倾情付出,他广纳贤才,培养了邱长 伟、许子利、刘凤宝、许佳男等多位优秀徒弟,这些徒弟已成为皮影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 2022年,他收下了年仅14岁的赵明泽为徒,为皮影艺术培育新苗。通过授徒传艺、登台表 演、参与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延续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脉络。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凌源皮影 戏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成功入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凌源皮影戏 传承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凌源皮影戏传承体系正式跻身国家文化保护核心梯队。 在凌源市,皮影戏已扎根当地300余载,以其独特的 ...
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
人民日报· 2025-05-29 2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白裤瑶打陀螺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群众喜爱 [1] - 打陀螺不仅比力气,更比技巧,包括鞭法稳和陀螺制作精良 [1] -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形如倒置水瓢,底部尖锐,腹部浑圆,单枚重量可达两三斤 [2] - 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柔韧中蕴含力量 [2] - 陀螺竞技分为旋转持久赛和对打赛两种形式 [2] 技艺传承与创新 - 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打陀螺技艺曾一度陷入沉寂,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 [2] - 代表性传承人何光斌创新形式,开发出一套在指尖、手心、手背、额头、头顶等身体部位转动的杂技型玩法 [2] - 何光斌经营陀螺加工厂、建起非遗展馆,张罗比赛和表演,带动村里十几个孩子学习打陀螺 [2] - 2014年起,白裤瑶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文化旅游发展 - 借助"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新模式,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项传统运动的魅力 [3] - 何光斌成为网红教练,接待游客、拍视频、教学生,积极推广打陀螺技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