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聚变公司在沪成立 核聚变产业或迎来加速发展期
经济观察报· 2025-07-23 04:55
公司成立与资本运作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7月22日在上海成立,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定位为核聚变领域专项职能机构,旨在推动产业创新和能源结构变革 [1] - 公司与上海交大、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签署创新联合体协议,并与中核集团、昆仑资本等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共获115亿元投资,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1.0019元/注册资本)[1] - 股权结构显示: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国核电持股6.65%、昆仑资本出资30亿元持股20%、上海未来聚变与国绿基金合计持股15%、浙能电力与四川重科聚变分别持股5%和3% [1] 技术背景与全球趋势 - 核聚变模拟太阳反应,使用氘氚燃料,海洋氘储量达40万亿吨,能量潜力近乎无限且无放射性污染或温室气体排放 [2] - 美国核电占电力供应18%,欧盟计划2040年90%电力来自脱碳能源(含核能),约30个发展中国家考虑启动核电计划 [2] - 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燃烧实验,标志工程实践重大突破 [2] 商业化布局与行业前景 - 中国聚变公司将聚焦总体设计、技术验证及数字化研发,同步建设技术研发与资本运作双平台 [3] - 上海将聚变能源列为重点方向,布局高温超导等技术攻关,公司落户有助于产业链协同 [3] - 谷歌、微软已签订聚变供电协议,行业累计融资超71亿美元(2024年),预计"十五五"迎资本开支加速周期 [3] - 世界银行预测2035年发展中国家电力投资需求从2800亿增至6300亿美元,聚变产业前景明朗 [3] 市场关联 - 中证绿色电力ETF(562550)近五日涨1.93%,市盈率17.39倍,份额增450万份至1.3亿份 [5]
7月23日早间新闻精选
快讯· 2025-07-22 23:48
农村基建与交通 - 国务院公布《农村公路条例》,重点提升农村公路质量并与国道省道衔接,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1] 金融与房地产 - 2025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33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较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4166亿元[2]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趋势[3] 显示与芯片产业 - 上海发布下一代显示产业行动方案,支持智能眼镜主控芯片研发与产业化[4] - 广电计量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3亿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测试平台项目[12] 能源与电力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浙能电力拟投资7.51亿元参股5%,中国核电拟10亿元参股[6][11][12] - 青海省拟开展虚拟电厂试点项目建设并鼓励业务创新[7] - 我国牵头制定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国际标准发布[9] 企业投资与并购 - 贵州茅台出资4.9亿元成立科技研究院[11] - 歌尔股份拟约104亿港元收购米亚精密及昌宏实业100%股权[11] - 格尔软件拟收购微品致远51%以上股权[11] - 广晟有色全资子公司拟转让珠江稀土3%股权[14] 水电工程相关 - 多家公司澄清与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关系:江南化工参与存在不确定性,华建集团暂不涉及,金盾股份项目招投标未启动,筑博设计无相关资质,浙富控股子公司主营水轮机组,徐工机械装备已服务水电项目[13] 股权变动 - 中晟高科控股股东变更为福州千景[15] - 金智科技控股股东变更为南京智迪[15] 高管变动 - 广联航空董事长王增夺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16] - 国光电气总经理李泞被实施留置[16] 国际市场 - 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1.7%,热门中概股普涨[19] - 马斯克盟友拟为XAI芯片筹集至多120亿美元[20]
可控核聚变重磅!逾百亿元资本入局,“国家队”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7-22 15:45
可控核聚变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挂牌成立 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 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 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4] - 上海将聚变能源作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 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6] 公司股权与资本运作 -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7家股东共同投资114.92亿元 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 交易完成后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3] - 中国核电出资10亿元持股6.65% 浙能电力出资7.51亿元持股5% 增资方分3年完成出资 [4] - 上海聚变由上海国投科创、上海电气控股等共同出资成立 是中国聚变公司股东之一 [6] 技术研发与合作 -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签署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 [4] -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参与国内外多个聚变工程项目 包括BEST、ITER和EAST"东方超环" [7] - 能量奇点公司正在研发洪荒170装置 计划2027年建成运行以实现聚变净能量增益 [7] 产业链布局 - 上海超导科技已实现年产千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科创板IPO获受理 [6] - 上海将支持组建聚变能源创新联盟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7] - 上海计划提升重点区域创新密度与产业集聚度 共建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创新高地 [7]
【新华社】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社· 2025-07-04 08:36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1] 北京怀柔科学城 - 2020年4月规划区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显示,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3] - 2016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3] - 经过近十年发展,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4] 上海张江科学城 - 2025年与2020年相比,张江科学城内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6] -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 [6] - 上海光源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面积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220平方公里 [8] 深圳光明科学城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10] -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10] -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11]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 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14] - 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 [14] - 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14] 西部(成都)科学城 - 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显示,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18] - 西部科学城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18] - 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6月挂牌,目前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9] -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19]
人类技能的奇幻未来
腾讯研究院· 2025-05-13 08:06
未来技能发展前景 - 2037年通过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驱动的SkillNet平台可实现快速技能掌握,案例显示焊工萨拉通过10小时训练掌握超声波焊接技术[4][5][6] - 量子计算突破将加速科学发现和机器学习,量子设备计算速度比传统超级计算机快1.58亿倍[4][14] - 全球化协作平台支持跨国导师匹配,如印尼专家通过AR实时指导美国焊工[6][7] 技术应用现状 - 现有技术基础包括苹果3500美元AR头显、ChatGPT教练功能、微软/谷歌知识图谱系统[9] - GitHub/YouTube/Reddit等平台已具备直播、数据交换功能,为SkillNet提供原型[9] - 脑波视频还原技术2023年5月发表于《自然》期刊,未来或替代AR头盔[18] 行业挑战 - 仓储业存在系统性去技能化,工业工程师通过减少"技术性接触"降低工人技能要求[21] - 低薪重复性工作岗位技能退化严重,工人平均处理时间缩短但技能水平下降[21][22] - 技能不平等将加剧收入差距,如外科医生群体内技术差距导致收入差异达300%[20] 解决方案路径 - 数字化学徒制结合AI教练与人类导师,Codeorg等平台已实现小组协作式技能训练[31][32] - 嵌合系统提升生产力:燃气轮机维护效率提升40%,芯片设计节能25%,农业收割精度提高30%[28] - 开放平台如Surch系统可将医疗技能学习时间从20小时压缩至1分钟[38][39] 技术发展趋势 - 量子计算与AI协同效应显著,量子比特同时处理0/1状态使计算效率指数级提升[14] - 聚变能源突破:2022年12月美国国家点火设施实现能量净增益,商业化预计5年内落地[16] - SpaceX星链计划部署42000颗卫星,已为150万美国家庭提供高速网络[18] 企业实践案例 - 微软与Helion Energy签订5年聚变能源采购协议,推动清洁能源商业化[16] - MentorCliq平台实现企业内专家-新手长期配对,技能转化效率提升60%[32] - 可汗学院"可汗米果"AI辅导系统基于10万+教学案例数据构建[33]
加快“人造太阳”研发 记者探秘大科学装置“夸父”
环球网资讯· 2025-05-03 06:09
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 -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运行 [1]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是世界海拔最高(4410米)、规模最大、灵敏度最优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 [3]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将人类观测范围扩展至百亿光年 [5] -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位于地下700米 可放大电信号1000万倍捕捉中微子 [7] 聚变能源研究进展 - 聚变能源具有原料丰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特点 有望实现零碳排放发电 [9]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面建成 为聚变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13][14] - "夸父"项目包含19个课题 其中D形真空室装置总高20米 重295吨 采用超低碳不锈钢材料 已通过验收 [16][17] - 国际首创八分之一真空室装置 未来将组合成完整环形结构以约束上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 [17] 现有聚变实验装置成果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人造太阳)2006年建成 2024年初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 创世界纪录 [19][21]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启动总装 将模拟商业化聚变堆运行状况 预计未来几年建成 [22] - 合肥科学岛已形成EAST、夸父、BEST组成的聚变研究装置集群 [22] 聚变能源商业化展望 - 聚变发电演示预计十年内实现 商用化需二十至三十年时间 [25] - "夸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发测试平台 [24] - 环向场原型线圈将于2024年8月完成子线圈研制并总装 用于产生约束等离子体的强磁场 [24]
我国新一代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实现白天卫星激光测距;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5-03 02:42
全球首次地月空间激光角反射器白天测距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于2025年4月27日成功实现全球首次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1] - 该技术试验由"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科研团队完成 标志着中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新突破[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里程碑进展 - ITER组织完成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 其中中心螺线管第六个模块由美国制造并测试[1] - 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近3000吨 中心螺线管磁力可举起航空母舰[1] - 系统将作为ITER反应堆的"电磁心脏" 与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的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1] 中国聚变能发电装置进展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工程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 将在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1] - BEST装置将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 为中国聚变能发展做出前瞻性贡献[1] 江苏增量配网虚拟电厂投运 - 江苏宿迁运河港配售电有限公司虚拟电厂正式投运 聚合26兆瓦分布式光伏和145兆瓦可调节负荷[1] - 该"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包含105千瓦/210千瓦时储能系统 自2023年6月启动建设[1] 智能制造产业资讯服务 - 提供智能制造产业日报订阅服务 包含精选行业新闻[1] - 会员服务可获取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AGI等热门赛道行业图谱和报告[2]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快讯· 2025-05-01 07:05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进展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 [1] - 最后一个完成制造的组件是中心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 由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 [1] - 该模块将运往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的ITER现场进行组装 [1] 技术参数与功能 - 中心螺线管将成为整个系统中最强大的磁体 其磁力强大到足以举起一艘航空母舰 [1] - 中心螺线管将与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 这些磁体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并交付 [1] - 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3000吨 [1] 系统定位与作用 - 该系统将作为ITER甜甜圈形反应堆的"电磁心脏" 发挥核心作用 [1]
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制成
科技日报· 2025-05-01 01:26
技术突破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全球规模最大、功率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 [1] - 最后一个组件为中央螺线管第六个模块 在美国制造并测试完成 磁力足以吊起航空母舰 [1] - 该系统重约3000吨 包含中央螺线管和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 构成ITER托卡马克装置的电磁"心脏" [1] 工作原理 - 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通过五步骤实现聚变:燃料注入→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磁场约束→加热至1.5亿摄氏度→核聚变释放热能 [1] - 系统运行时仅需50兆瓦输入功率即可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 实现10倍能量增益 [2] 国际合作 - 中国贡献包括10米长的极向场磁体 铌钛超导体材料 以及18个超导校正线圈磁体 [2] - 项目由30多国共同参与 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分别制造交付PF磁体组件 [1][2] - ITER总干事强调该项目通过国际合作框架突破政治壁垒 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挑战 [2] 项目意义 - ITER旨在验证聚变能作为无碳能源的可行性 模拟太阳和恒星的产能方式 [2] - 系统可形成自持的"燃烧等离子体"状态 标志着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进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