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教兴国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7 06:45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 教育、科技、人才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的体制机制改革[1] - 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是实现人才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需从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维度发力[1] 产业导向的人才引进 - 江苏以"1650"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但相关领域人才缺口显著[2] - 省级人才大数据库和产业人才地图将用于精准匹配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强化跨区域资格互认和政策找人机制[2] 高校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 - 高校资源富集地区(如杭州依托浙大、合肥依托中科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展现显著优势[3] - 江苏需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方向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建立"产业创新研究院"促进"科学家+工程师"协同[3] 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 需优化人才认定标准,重点吸引技能型青年人才,并降低人工智能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门槛[4] - 探索"一企一策"陪伴式成长政策,为硬核技术创新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支持[4] 青年人才生活保障 - 20-30岁青年人才流动最活跃,需通过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升婚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性[5][6] - 借鉴"浙里办"模式整合政务服务,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强化青年集聚区的交通、文旅等配套建设[6]
从“跟跑”到“领跑”,科教兴国重塑中国发展逻辑
科技日报· 2025-05-15 01:09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30年成果 -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30年来推动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人才从稀缺到井喷[2]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国际排名从30年前难以发表顶尖期刊论文到目前QS全球第2,年发表《环境科学与技术》论文达几十篇[3] - 360集团等互联网企业抓住国家网络安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战略机遇实现发展[2] 科研模式创新 - 地下水污染精细调查技术采用科研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模式,体现科教兴国战略优势[4] - 科研经费和团队规模显著提升,从早期窘迫状态到能专注攻克科技难题[3]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创性技术突破[5] - 建议构建包容科研生态,允许失败并鼓励颠覆性技术探索[5] - 呼吁组建银发人才库和专项基金,挖掘老科学家智力资源[6] 人工智能发展建议 - 通过开源社区形成虹吸效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发展通用大模型[6] - 加强传统产业"数转智改"升级,优化算力芯片资源利用效率[6] - 需解决AI幻觉等新型安全问题,利用大模型保障技术向善可控[6] 高校与企业协同 - 北京邮电大学等理工高校工作者个人成长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紧密关联[3] - 九三学社将围绕科技金融改革、企业科技生态优化等问题建言献策[6]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日报· 2025-05-06 22:02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需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 高等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2] - 科技为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动力 引导重点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培养 [2] - 人才是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 [2] 当前发展瓶颈 - 教育存在基础薄弱 创新不足 资源配置不均衡 产教融合不充分等问题 [3] - 科技领域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顶尖人才不足 [3]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高等教育模式单一 [3] - 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不畅 需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生态 [3] 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 人才第一资源 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 [4] - 高校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加强基础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高校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占比分别达75.5% 75.6% 56.5% [4] - 双一流高校整合优势资源 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 形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4] 重点人才培养策略 - 战略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 需重点培养战略科学家 领军人才 卓越工程师 [5] - 青年科技人才承担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是国际竞争关键 [5] - 需构建青年人才全方位培养选拔体系 提供经济支持 优化考评机制 [5][6] 体制机制改革 - 需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人工智能 量子技术 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6] - 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实施分类评价 协同评价 第三方评价 [6] - 打破教育科技人才管理边界 形成高效协调的管理体系 [6]
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学校,教育让梦想成真
新华网· 2025-04-24 09:06
早上8点,9岁的邓子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去上学。对这个小贩的儿子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天。 他是中国南海永兴岛上唯一的学校——三沙市永兴学校的50多名学生之一。他们的父母主要是渔民、商贩、建筑工人和职工等。 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在"童心向祖国,我为祖国献首歌"活动中佩戴红领巾。(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新华社海口4月24日电 题: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学校,教育让梦想成真 新华社记者程露、钟群、陈子薇 这是中国地理上最南端的学校。今天的课从语文开始,教"贝"字。 "作为海岛的儿女,他们熟悉贝壳。但语文课要教更多跟语言相关的文化和历史。"23岁的老师李芳敏说。 她向孩子们讲述了为什么贝壳会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以及贝壳蕴含的财富的意义。 "现在,你们说说贝的故事,并造句。"李芳敏说。 邓子豪回答:"古时候人们把'贝'当作装饰品。" 另一个孩子补充:"'贝'字通常与珍贵的东西有关。" 为了让课程更生动,李芳敏播放了自制的短视频,追溯中国货币从贝壳到数字支付的历程。 海岛上的教学内容和大陆上的完全一样。邓子豪接下来,还要上数学、历史、美术等课。 几千年前,中国渔民、水手发现了西沙群岛并定居下来。李芳 ...
700字!极简版政府工作报告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3-05 02:10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 同比增长5% 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1] - 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1] -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1] - 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1] - 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亩产提升10.1斤[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1] -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1]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1] -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1]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1] -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1] -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1] - 粮食产量维持在1.4万亿斤左右[1]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1] 2025年政策取向 -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 赤字规模5.66万亿元[1] - 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1] -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1] -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时降准降息[2] - 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2] -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打好政策"组合拳"[2]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 大力提振消费 提高投资效益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 -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 -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稳外贸稳外资[2] -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 -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2]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 -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 "十五五"规划编制 - 今年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2] - 谋划重大战略任务 重大政策举措 重大工程项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