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

搜索文档
茶思造梦 科技报国
人民日报· 2025-06-10 23:36
科技报国与学科交叉 - "黄大年茶思屋"从吉林大学拓展至广阔天地,成为激励科技报国的精神坐标,承载爱国心、报国志和教育家精神 [1] - 黄大年回国后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直面国际技术封锁 [2] - 茶思屋促进学科交叉创新,如将机器学习引入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相关技术已在行业广泛应用 [3][4] - 吉林大学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形成辐射多学科的"科研特区",黄大年任首任部长 [3] 科研突破与团队成果 - 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4] - 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地质资源多元勘探理论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5] - 2022年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通过评审,标志我国独立掌握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技术 [5] - 马国庆团队建立重磁梯度数据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成像技术,提升复杂地形资源勘探能力 [6] 技术应用与设备研发 - 吉林大学自主研发"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刷新亚洲大陆科学钻井纪录 [7] - 自主研发设备在南极冰盖获取完整冰川内部温度剖面 [8] - 高压物理领域科研成果被国际广泛使用,包括晶体结构计算方法和软件 [8] 教育传承与平台扩展 - 华为建立非营利"黄大年茶思屋"网络平台,免费提供全球科技信息 [5] - 吉林大学设置"黄大年试验班",探索小班教学模式,培养跨学科人才 [9] - 4支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承教育家精神 [9]
弘扬精神力量 矢志创新发展——聚焦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新华社· 2025-06-01 09:05
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核心内容 - 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24日至31日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5月30日,期间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激励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1]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包括侯云德院士68年前入党志愿书手稿在内的10件珍贵藏品,讲述科学家报国故事 [2] - 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高校、企业、科技创新园区,中国科技馆《北辰对话》栏目邀请院士与青年科技工作者探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 [2] - 福建推出科学家故事大型音乐情景剧《八闽繁星》,全景呈现科技工作者在八闽大地的奋斗历程 [2] 科技成果展示与科普活动 - 重庆市科技活动周AI与机器人展区展示踢球射门机器人、多才多艺机器狗等"钢铁伙伴",吸引儿童互动 [3]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邀请百余名中学生探秘"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展示智慧医疗、脑机接口等10余项前沿科研成果 [3] - 贵州科技馆"科学之夜"将科学探索延伸至夜间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播撒创新种子 [3] 科技服务民生实践 - 河北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种植基地为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新疆科普大篷车为30余所乡村学校带去航天科普互动展 [4] - 宁夏吴忠市科技特派员吕世文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畜禽,并通过营养科普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 [4] -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强调科技工作者需以10年为奋斗刻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民族复兴 [4]
文物修复、科技互动、法治沙龙……多彩活动迎“六一” 争做强国少年
央视网· 2025-05-31 04:24
主题实践活动 - 全国少工委组织开展"牢记党的教导 争做强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入队仪式、寻访参观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全面发展 [1] - 江西萍乡少先队员参观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了解先烈事迹并立志传承红色基因 [1] - 黑龙江少先队员在虎林市虎头镇二战终结地纪念园缅怀先烈,参与包粽子、制作龙舟模型、共绘百米长卷等活动 [2] - 浙江台州少先队员在大陈岛重温垦荒故事,通过劳动实践感受艰辛与丰收喜悦 [5] 科技与创新活动 - 广州举办少年科技博览会,展示学生创新发明作品,培养科技报国志向 [4] - 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科技强国"小学生社团风采展示,学生分享投球机器人、巡防机器人、智能消毒碗柜等科技成果 [31] - 现场开展3D打印笔作画、提取草莓DNA等趣味科技实验,吸引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33] 法治与安全教育 - 最高法、最高检举行"六一"开放日活动,邀请师生代表参观并互动交流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11] - 中国法院博物馆展示4000余年审判历史,学生参与模拟法庭体验审判工作 [13] - 甘肃通渭开展《律法护航 青春飞扬》法治课,学生体验VR、AR、法律知识竞答等活动 [21] - 黑龙江哈尔滨公安机关通过模拟互动游戏教授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知识 [22] - 浙江嘉兴安全教育体验馆模拟不同场景,教授防火防触电防溺水技能 [25] 文化与传统活动 - 湖北、河南少先队员探访博物馆,通过实物展陈、数字化互动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11] - 四川南充嘉陵区之江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诗朗诵、才艺展示展现家乡新貌 [7] 庆祝与文艺活动 - 山东滨州小学生通过电力安全漫画、电信诈骗短视频学习防骗知识 [25] - 北京北海公园500多名少年儿童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曲目庆祝节日 [26][28]
矢志报国心 砥砺创新路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见闻
经济日报· 2025-05-30 21:54
科学家博物馆及藏品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示侯云德院士1956年手写入党志愿书、朱光亚院士2600字《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黄旭华院士《〇九战歌》曲谱、洪朝生院士手绘五星红旗等珍贵藏品 [1] - 博物馆通过藏品讲述科技工作者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故事 [1] - 侯云德院士1956年入党志愿书展现其立足国情为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 [1] 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发布《回家》《自强路上》等主题宣传精品及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剧目 [2] - 活动公布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长剧入选名单 [2]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一年累计接待公众超17万人次、团体及科研单位700余个 [2] 科学家精神传承 - 戴松恩院士1978年三度撰文推动中国首部种子法制定 促成1981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及1989年《种子管理条例》颁布 [1]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5年收集550余位科学家的15.9万件实物原件、45.6万件数字化资料、50.3万分钟视频、59.6万分钟音频 [2] - 科学家精神通过藏品与采集工程融入民族血脉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3]
聚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科创领域 龙港青年开展“青春对话”
环球网资讯· 2025-05-11 09:49
龙港青年科创协同发展 - "百万青年看祖国千名博士神州行"黑龙江站活动在哈尔滨举行,促进龙港两地青年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数字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 [1] - 龙港青年科创协同发展圆桌交流会聚焦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数字技术等领域,探讨协同创新路径 [3] -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书记指出龙港两地资源、产业和市场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已签署深化青年交流发展合作备忘录 [3] 两地产业优势互补 - 香港青年科技交流团团长表示香港拥有高校资源和资金优势,与东北产业基础形成互补,在企业出海、文化创意、国际认证等方面有协同机会 [5] - 香港交流团调研黑龙江省和粮农业集团,深入了解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并落地"香港青年科学家在龙江有亩田"项目 [5] 科技领域合作成果 - 龙港星汉学者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生物医药创新等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才工作站(香港)揭牌成立 [5] - 两地签订科研合作、人才合作、旅游友好合作等相关协议 [5]
跳出试卷,在解国家需求之题中找到“意义坐标”
中国青年报· 2025-04-13 03:50
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 -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红信讲习团"走进中小学宣讲科学家精神,覆盖10余所学校,通过钱学森、竺可桢等6位浙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志向 [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雷教授以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案例教学,强调科研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破解学生"内卷""躺平"情绪 [5]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原创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沉浸式教学,还原科学家奉献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攻坚中的个人抉择 [6][9] 跨学科科技教育创新 - 北京理工大学尹西明开设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吸引跨专业学生选修,促成会计学学生转向哈佛生物伦理专业 [1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强国逐梦·大师引航"课程,邀请C919总设计师、北斗三号总师授课,形成"大师-大课"模式,强化三航特色教育 [1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织千名本硕博学生深入军工单位实践,匹配行业需求与个人能力,推动职业规划与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结合 [13] 科技成就与民族认同 - 国产大飞机C919、天宫空间站等科技成果成为激发青年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开关",直观体现科技实力与个人尊严的关联 [13] -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解析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无人机弯道超车等案例,将复杂科技知识通俗化,培养学生跨界领导力 [12] - 昌河飞机工业实践揭示直升机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现状,促使南航学生重新定位学习方向,关注航空领域未攻克难题 [14] 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 - 尹西明提出"π字型人才"概念,要求科学家兼具核心技术能力与跨行业视野,推动AI时代技术创新与国家需求深度融合 [14] -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屠呦呦实验手稿、苏步青树枝演算等实物教学,将"190次失败不放弃"的科研韧劲转化为可感知体验 [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旋翼人生》话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立体展现王适存航空报国历程,强化科学家精神艺术表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