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

搜索文档
2毫米厚玻璃硬盘年底量产
长江日报· 2025-07-24 00:25
玻璃硬盘技术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湖北光谷实验室研发的玻璃硬盘技术容量高达360TB,可存储2.5万部高清电影,数据可永久保留 [2] - 该技术荣获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预计2024年底实现产业化,正与全国数据中心展开应用接洽 [2] - 目标应用领域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AI大模型训练数据存储及历史档案长期保存 [2] 单光子成像技术 - 光谷实验室在单光子成像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像分辨率达到百万级,适用于深海、高空及医疗检测等弱光环境 [3] - 通过光学调制和信号处理突破物理探测器局限,实现数十万至百万像素的高分辨率图像恢复,并提升成像帧率 [3] - 技术可应用于量子通信密钥分发、深空探测暗弱目标识别等领域,目前正与医疗器械、遥感探测行业展开合作 [3] 光谷实验室创新成果 - 实验室已孵化九曜光电、英睿红外等科技企业,推动近百项研发课题,累计获得46项发明专利授权 [3] - 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准,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 [3]
“走!去建设火星”硬科幻行星科学体验展来汉
长江日报· 2025-07-17 00:41
展览概述 - 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 中国建筑科技馆主办 厦门科技馆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协办的"走!去建设火星"硬科幻行星科学体验展将于7月18日在中国建筑科技馆一层临时展厅开幕 [1] - 展览聚焦"深空未来""火星建造""太空艺术"三大主题 通过互动沉浸式场景带领观众体验"火星生活" [6] - 作为中国建筑科技馆首个硬科幻行星科学沉浸体验主题展览 深度融合行星科学与文旅体验 [10] 展览内容 - 展出10余项互动展项 30余块陨石及多项艺术装置 [10] - 展出珍贵陨石包括火星陨石 月球陨石 灶神星陨石 南丹铁陨石及形似神龟 金蟾的陨石 [10] - 设置《流浪地球2》视效团队打造的电影级虚拟置景 观众可"乘坐"观光飞船体验火星风光 [10] 学术支持 - 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巴丹尼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肖龙等十余位专家支持 [12] 展览意义 - 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29日 旨在提供科技文旅体验 激发青少年航天科创兴趣 [13] -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 被视为人类太空移民首选地 [6]
深空探测实验室产出一系列颇具未来感的创新成果 月球上修路盖房子,可以就地取材?(探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7-11 22:11
月球资源利用技术 - 月壤3D打印系统可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并打印任意形状的构件,满足月球建筑需求[1] - 技术采用"反射聚光—光纤束传能—粉末床熔覆成型"路线,攻克了月球极端环境下的能量捕获传输与成型难题[1] - 群针式月壤水冰热提取系统实现从月壤原位提取水,通过螺旋钻针加热含冰月壤并冷凝收集水汽[2] 月球资源开发价值 - 月球极区蕴藏大量水冰资源,可转化为饮用水、氧气及氢氧燃料,降低地球运输成本[2] - 月壤建材与水冰提取技术将支持月球基地建设、能源供给等长期驻留需求[1][2] 深空探测实验室进展 - 实验室聚焦深空技术、科学、资源、安全四大领域,布局12个技术方向[3] - 已开展月球探测、行星探测等工程立项论证及预研,推动科学、工程、技术融合[3] 行业战略意义 - 月球就地取材技术将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支撑深空探测任务[3] - 深空探测活动通过资源利用革新生产方式,推动宇宙认知边界[3]
“首次”“第一”“增绿”……成就举世瞩目!多个关键词透视这份发展答卷↓
央视网· 2025-07-10 02:45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 经济增长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粮食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预期 [5] - 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 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 [7] - 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 经济总量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 5% [8][10] 制造业与贸易 - 行业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第一能源生产大国 第一人力资源大国 [12] - "十四五"以来 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 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12] 科技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 2万亿元 [15]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 占比全球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15] -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载人航天 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15] 区域协调发展 -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2024年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 [19] - 东北地区2024年粮食产量占全国25 3% 原油产量占全国21% 有力维护国家粮食 能源 产业安全 [19] 绿色发展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 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 [20][24]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 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24]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24] - 长江 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25] 农业与基础设施 - 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 相当于黑龙江 河南这两个排名前2的产粮大省土地面积的总和 [26][29]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6轴7廊8通道"建成率超过90% 覆盖超过80%的县 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 [34]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 2025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 [30][34]
我国持续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转化
科技日报· 2025-07-10 01:30
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 中国经济前4年平均增速达5.5%,2024年经济总量预计140万亿元,增量超35万亿元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 [1]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1] - "三新"经济增加值2024年超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GDP总和 [1] 研发投入与创新主体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68%,规模增至3.6万亿元(全球第二)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 [2] 关键技术突破 - 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量约1900亿块 [2] - 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取得新突破 [2]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2] 新兴产业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2]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10.4%(提高2.6个百分点) [2] - 在研创新药累计达4000余款,占全球30% [2] 人才与创新生态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全球第一,STEM专业毕业生年超500万 [3] - 中国企业深度融入开源生态,形成独特技术创新路径 [3]
成就举世瞩目,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透过数据看“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
央视网· 2025-07-09 16:20
经济发展 - 经济总量预计达到140万亿元,5年增量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1] -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占全国40%以上 [4] 制造业与贸易 - 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每年超过30万亿元 [2] - 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 [2] 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 [2]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2]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2] 区域发展 -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25.3%,原油产量占全国21% [4] 绿色发展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 [6]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比"十三五"提高3个百分点 [6]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每用3度电有1度是绿电 [6] 粮食安全 - 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黑龙江、河南两省土地面积总和 [8] 基础设施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覆盖80%以上县,服务90%经济和人口 [10]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2025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 [10] 就业与收入 -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12] - 202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48.8%,服务业就业作用增强 [14] -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14] 教育 -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16]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7% [16] 医疗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至3.6人 [18]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18] - 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18] 养老与托育 -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1.8亿 [20] - 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20]
【8点见】731部队原成员口述证言曝光:我解剖过300多人
央视网· 2025-07-08 00:05
家政服务与养老服务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提出14项工作任务,旨在扩大家政服务供给、促进家政服务消费并助力乡村振兴 [1] - 民政部、商务部举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主题为"惠老助老、品质生活",活动时间为7月至12月 [1] 外汇储备与汽车行业 - 截至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322亿美元,升幅0.98% [1] - 《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新增"单踏板制动"要求,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 [1] 食品安全与交通运输 - 国务院食安委推出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鼓励从业人员报告风险隐患,对重大隐患举报者予以重奖 [1] - 津蓟高速京秦地道存在渗流问题,交通运输部检查指导组在天津明察暗访时发现 [7] 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 - 四川雅安天全县发生泥石流,导致3人遇难、2人失联、2人轻伤,有车辆和人员被埋 [7] - 杭州地铁3号线车厢空调故障冒烟,无人员受伤,已恢复正常运营 [16] 体育事业 - 人民时评强调发展足球事业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呼吁以"事业心"推动足球发展 [19] 农业与节气 - 小暑节气期间,山东枣庄农民抢抓农时,在玉米田喷洒除草剂 [23]
为人类探索宇宙!中国成立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
新华社· 2025-07-07 08:35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 - 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于7月7日在安徽合肥成立 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五家单位联合倡议发起[2][3] - 学会由20位中国国内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 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3] - 该组织旨在汇聚全球力量推动外空领域科技进步 是全球航天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标志[2] 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专家指出深空探测具有高难度和高成本特性 强调合作与资源共享可实现双赢[2] - 中国国家航天局2017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议 目前已与17个国家(国际组织)及60余个国际机构签署合作文件[3] - 中国公开月球样品研究申请流程与国际合作信息 欢迎全球科研人士按流程申请共享惠益[3] 未来发展重点领域 - 学会将聚焦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和小行星防御三大领域 研究国际深空探测发展趋势[4] - 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和推动全球航天人才培养方式 构建合作交流平台[4] - 致力于推动外层空间和平利用与可持续发展[4]
【新华社】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社· 2025-07-04 08:36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1] 北京怀柔科学城 - 2020年4月规划区与2024年8月建成区对比显示,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3] - 2016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3] - 经过近十年发展,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4] 上海张江科学城 - 2025年与2020年相比,张江科学城内人工智能岛周围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更加完善 [6] - 张江科学城前身为1992年开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和基地、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00多个孵化器 [6] - 上海光源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面积从最初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220平方公里 [8] 深圳光明科学城 - 2024年与2020年相比,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 [10] - 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10] - 深圳理工大学于2024年5月获批设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源,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11]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 2024年与2021年相比,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核心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 [14] - 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 [14] - 建设以"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与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14] 西部(成都)科学城 - 2020年待开发地块与2024年建成区对比显示,实验室集群拔节生长 [18] - 西部科学城采用"一城多园"模式,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18] - 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6月挂牌,目前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19] -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 [19]
月球科考有了地球实验场 我国首个“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基地落成
环球网资讯· 2025-07-01 15:03
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实习基地 - 我国首个"类月球地下空间"教学实习基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火山地下熔岩管道建立 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参与 [1] - 该基地选址镜泊湖火山熔岩管道因其地质构造接近月球地下环境 环境相对稳定兼具科研与战略价值 旨在为国家探月工程提供支持并培养复合型行星科学人才 [1] - 基地教学科研涵盖地质勘察 地下结构CT成像 具身智能巡检 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 具有科学与工程交叉特色 [3] 探测机器人技术研发 - 针对月下熔岩管复杂地形研发两款探测机器人原型机:"食蚁兽"可移动柔性臂机器人采用柔性机械臂与刚性移动平台结合设计 侧重复杂环境自主探索与多功能操作 [3] - "蝾螈"可变形软体轮足机器人擅长复杂地形灵活移动与环境勘查 基地将作为两款原型机的实地测试环境 为深空探测具身智能技术提供实验支撑 [3] 陨石坑比较行星学基地 - 北京大学联合西北大学 香港大学 中南大学等在辽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陨石坑建立"陨石坑比较行星学"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研究我国陨石坑为理解其他天体撞击坑特征提供地球参照 [4] - 该基地以"地球版月宫"为切入点 推动"太空采矿"等月面资源原位利用技术发展 [4] 具身智能与行星科学战略 - 具身智能技术有望代替人类从事危险劳动 2045年或全面超越人类并代表人类进行星际探索 类行星环境将成为具身智能的训练实战基地 [4] - 行星科学强国建设需实现"科学-技术-工程"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4] 行业影响与科普价值 - 类行星环境教学基地将激发社会对深空探测事业的关注 成为科普教育重要窗口 培养公众宇宙探索兴趣 [5] - 基地将作为行星科学研究创新试验田 助力我国在月球及其他行星科学领域研究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