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

搜索文档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面纱(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10
地磁暴与空间天气监测 - 特大地磁暴事件: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出现持续6小时的特大地磁暴,由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引发[1] - 太阳活动机制: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磁活动[1] - 监测技术发展:当前通过天基(科学卫星)和地基(地面监测站)双重系统监测空间天气,预报手段从传统人工经验分析升级为物理模型结合AI大数据分析[1] 暗物质与天文观测突破 - 暗光子研究: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暗光子在特定引力理论框架下的特殊效应,测定关键参数Barbero—Immirzi(BI),该参数可能影响引力波与暗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2] - 银河磁场测绘: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和南非阵列望远镜完成迄今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测量,绘制高精度银河磁场图谱[2]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后续探测主带彗星311P,任务范围覆盖1.5亿至5亿公里距离,旨在拓展小天体科学认知[3]
“科学大讲堂”在四川成都启幕
环球网资讯· 2025-05-26 03:14
科普活动启幕 - "科学大讲堂·我们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科幻馆启幕,活动围绕"时代之问"展开 [1] - 来自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等领域的7位科学"大咖"参与,通过7场公益科普演讲分享见解 [1] 科学家分享内容 - 钱永刚回顾钱学森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展现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3] - 叶光富分享从少年到航天员的奋斗历程,包括"飞天"备战挑战、太空照片和天宫课堂实验 [3] - 岳骞介绍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前沿研究,科普暗物质的奥秘及其寻找意义 [3] 互动与影响 - 嘉宾与全国网友、成都中小学生进行问答交流,解答各领域疑问 [3] - 成都七中、成都石室联中等学校师生针对感兴趣领域提问并获得科学家解答 [3] - 活动被认为是最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和科学启蒙,有望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3]
反物质,宇宙的镜像世界
环球网资讯· 2025-05-22 03:01
反物质基本概念 -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每种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质量相同但电荷等性质相反 [2] - 反物质与普通物质相遇时会相互湮灭并释放能量,这是其最引人瞩目的特性 [2] - 反物质的发现始于1928年保罗·狄拉克预言正电子,1932年卡尔·安德森首次观测到正电子 [3] - 1955年科学家首次人工产生反质子,2024年中国科学家观测到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 [3] 反物质研究目标 - 目标一:解决"重子不对称问题",探索为何宇宙中物质占主导地位 [4] - 目标二:测试物理定律对反物质的适用性,验证广义相对论在反物质上的有效性 [5][6] - 目标三:通过反物质研究探索暗物质,观测到的反物质超出可能源于暗物质湮灭 [7] 反物质应用领域 - 医学成像技术PET利用正电子与电子湮灭释放的光子进行高精度成像 [8] - 反质子细胞实验ACE显示反质子可更高效摧毁癌细胞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 [9] - 反物质作为能源潜力巨大,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10亿倍,核电站的1000倍 [10] - 反物质火箭引擎理论推力可达普通火箭千万倍,可能实现光速15%的星际旅行速度 [10] 反物质现状与挑战 - 实验室制造反物质数量极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年产反质子仅十亿分之一克量级 [11] - 制造1克反物质需消耗全球四万年电力,成本超6000万亿美元 [11] - 储存反物质需"磁瓶"技术,目前效率和稳定性极低 [11]
研究发现弥散矮星系超爱“抱团”
科技日报· 2025-05-22 01:10
暗物质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慧元教授团队首次观测到弥散矮星系超强的成团性,证实了宇宙中"暗物质晕集聚偏置"现象 [1] - 暗物质通过引力塑造宇宙结构,暗晕的"抱团"分布为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及星系形成提供关键线索 [1] - 研究发现弥散矮星系偏好成团分布,而致密矮星系倾向孤立,与以往大质量星系样本经验相反 [1] 理论模型挑战 - 标准冷暗物质模型无法解释观测到的矮星系成团性现象 [2] - 暗物质自相互作用模型(SIDM)能更好解释暗晕年龄与星系密度的关联,对主流星系形成模型提出挑战 [2] - 该研究为理解暗物质本质提供新线索,推动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 [2] 学术发表 - 研究成果于2025年5月21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1] - 数据来源于斯隆数字巡天项目光学数据分析 [1]
美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正被特朗普亲手摧毁!
金十数据· 2025-04-28 08:08
贸易逆差与无形资产价值 - 传统统计显示2000-2024年美国累计经常账户赤字达14 4万亿美元 但同期净金融收入仅下降190亿美元 差额5570亿美元源于无形资产创造的超额回报 [2] - 2024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1 2万亿美元 但跨境服务贸易顺差2950亿美元 海外子公司净收入6320亿美元 形成8950亿美元净服务顺差 几乎抵消商品逆差 [2] - 美国企业通过无形资产(创意 知识产权等)结合资本获得8%回报率 远超外国投资者4%的被动收益 形成"暗物质"经济优势 [3] 全球子公司网络与资本流动 - 2024年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2 1万亿美元 显著高于外国在美子公司1 5万亿美元 体现跨国运营优势 [2] - 美国实际利用28万亿美元资本 其中半数投入海外直接投资 通过无形资产转化实现高回报 [3] -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跨境投资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使其能持续提取无形资本价值 [3] 政策转向的潜在影响 - 贸易保护政策可能削弱知识产权保护 威胁科技 制药 娱乐等行业海外收益 导致抵消贸易逆差的收入枯竭 [3] - 封闭政策将损害美国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 破坏支撑"暗物质"优势的知识基础 [4] - 盟友国家正通过加强彼此联系对冲美国政策不确定性 可能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 [4]
英伟达下一代芯片,以她命名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4 00:53
英伟达下一代AI芯片Rubin - 英伟达CEO黄仁勋将在GTC会议上披露下一代AI图形处理器Rubin的详细信息[1] - Rubin平台以天文学家Vera Rubin命名 延续公司用女性科学家命名架构的传统[2][4] - Vera Rubin因暗物质研究闻名 职业生涯致力于支持女性科学工作者[2][5][6] 英伟达芯片命名文化 - 自1998年起采用科学家命名架构 首款芯片基于Fahrenheit微架构[2] - 近年命名突出多元性 包括Grace Hopper、Ada Lovelace和David Blackwell等少数群体科学家[4][7] - 命名从次要营销元素升级为核心技术平台标识 如Blackwell指代整代AI产品[8] 产品技术路线图 - Rubin包含Vera CPU和Rubin GPU 预计2026年推出Vera芯片[10] - 将同步发布Blackwell Ultra升级版芯片 预计2024年下半年上市[10] - 公司计划每年发布新芯片 加速迭代节奏以维持技术领先[10] 市场表现与预期 - 2025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至1246.2亿美元 受Hopper持续销售和Blackwell早期需求驱动[10] - 分析师认为新产品将吸引微软、戴尔及主权国家客户[10] - Blackwell芯片发布9个月后即贡献季度收入 验证快速商业化能力[10] 行业影响 - 科技巨头竞相宣称首批采用Blackwell平台 形成行业标杆效应[9] - 开发者社区关注新架构性能提升 包括速度、能效和总拥有成本优化[3][10] - 年度发布节奏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需平衡创新速度与交付稳定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