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

搜索文档
文明的力量 | 残片堆里拼出古蜀华章 他在三星堆修文物
央视网· 2025-06-03 08:46
核心观点 - 郭汉中作为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 41年修复6000余件文物 通过技术创新和传承培养推动文物修复行业发展 [1][6][10] 文物修复成就 - 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复工作37年 主导修复镇馆之宝一号青铜神树 该文物出土时碎成200多块残片 通过传统锡焊法结合创新铆接灌注工艺耗时6年完成修复 [3] - 累计修复包括青铜大立人 青铜鸟足神像 青铜神坛在内的6000多件珍贵文物 [6] - 针对出土文物变形缺失问题 发明制作上百种专用工具 研发蜡模固型技术 在2019年新发现祭祀坑中成功提取数百根糟朽象牙 [8] 技术创新与传承 - 要求徒弟掌握传统手工技艺与三维扫描等新技术 推行左手握焊枪右手敲代码的复合能力培养模式 [10] - 成立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 采用零误差跨学科培养模式 以新祭祀坑发掘为实战课堂 培养多地文博骨干 [10] - 通过经验传授使更多文物展现于观众面前 弘扬中华文明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 [10]
金光再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与它的守护者们︱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00:55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概况 -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崖,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1] - 造像龛高7.7米,宽12.5米,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1] - 2008年汶川地震后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1] 造像病害状况 - 因千年风化、地震及潮湿环境影响,造像出现岩体疏松剥落、雕刻断裂、金箔变色起翘等34种病害[2][6] - 造像手臂数量经首次精确统计为830只(手817只、臂13只),法器246件[6][7] 修复技术突破 - 创新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等现代技术,病害诊断准确率达95%[4][5] - 首次在石窟修复中应用三维扫描、虚拟修复技术,绘制300多张病害图及1000余张调查表[5][6] - 针对潮湿环境,放弃传统牛胶改用川渝本地大漆材料,使用约1吨大漆和100多万张金箔完成贴金修复[8][10][18] 修复工程难点 - 主尊右侧前伸手存在25度角度偏差,团队考察30余座石窟后首创可拆卸式对称修复方案[11][12] - 修复历时8年,团队成员需长期高空作业并忍受极端工作环境(夏季高温蚊虫、冬季透风寒冷)[15][16] - 大漆实验导致多数成员皮肤溃烂,仍坚持无休完成修复[17] 修复成果与意义 - 2015年6月13日完成修复,成为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自主修复的首个成功案例[18][19] - 开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石窟修复范式,为5万余尊大足石刻造像保护奠定基础[19][20]
一砖一石,留下历史的印迹|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5-19 00:46
作者 唐浩莹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砖石来建造房屋、城墙、陵墓等建筑。中国传统建筑 中砖和石材的使用,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传统建筑文化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原标题:一砖一石,留下历史的印迹|文物修复) 苏州虎丘塔:给中国版"比萨斜塔"做"保养" 苏东坡有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市西北郊的云岩寺内,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构楼 阁式砖塔。它建于五代后周至北宋建隆二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明代以来,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虎丘塔塔体倾斜,倾斜角度为3度,故被称之为"中国的比萨斜 塔"。 1953 年,虎丘塔发生局部坍塌,苏州市政府随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勘查,并开始了以刘敦桢先生为主 的抢修加固方案研究。为了稳固宝塔,此次修复中用钢筋混凝土在塔身每层加三道箍筋进行加固。 第一次修复前塔身出现裂缝 第一次修复前塔顶出现大洞 第一次修复时的全景 第一次修复中对钢箍进行衔接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平座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倚柱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后的全貌 但是,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塔身后,实际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的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和平衡状态就 出 ...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举行
新华日报· 2025-05-18 23:51
赛事概况 -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于5月18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涵盖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及考古探掘6个项目 [1] - 赛事采用"理论考核20%+实操竞赛80%"的评价体系,吸引全省70名精英选手参与,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 [1] - 比赛通过线上直播推广,旨在提升公众对文物修复行业的认知 [5] 修复技术与创新 - 金属文物修复需处理有害锈(如锌粉除锈),陶瓷修复需完成无痕修复并同步编制修复档案 [1][2] - 现代修复强调可识别性修复,需记录修复部位、材料及手法,为后人提供参考依据 [2] - 陶瓷修复涉及石膏补配、胶粘剂粘接、仿釉涂料等步骤,如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的复原耗时11小时 [2] 项目考核细节 - 考古探掘项目要求选手使用洛阳铲判断地层堆积,完成3个探孔钻探及布孔图绘制 [3] - 纸张书画修复需精准把控纤维走向与色彩匹配,木作修复按清式工艺制作斗栱构件 [3] - 泥瓦作修复考核"一卧两斗三层"空斗墙砌筑,考验砖料加工与灰浆配比技艺 [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物修复从传统手工技艺转向融合现代科技与科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4] - 参赛者年轻化、社会化特征显著,涵盖博物馆、高校及企业,体现行业薪火相传 [4] - 赛事目标为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4]
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00:58
兽面纹青铜斝修复案例 - 上海博物馆早年入藏一件表面完整但形状怪异的青铜器,暂定名为"盂",后经CT扫描发现6处人为干扰痕迹,包括底部4处痕迹中有3处等边三角形对应三足酒器位置,证实为被改制的青铜斝[2][3] - 修复过程中发现原器三足二柱全部缺失,最终参考日本白鹤美术馆收藏的形制几乎相同的完整青铜斝作为修复依据[4] - 采用3D打印技术间接快速铸造配件,通过蓝光3D扫描获取精确数据并创建中空足和柱头,创新使用磁铁吸附实现可拆卸式补配,保留"改制"痕迹[5][6][7] 镂空青铜盒修复案例 - 出土时碎成50多片且铜胎氧化严重,修复团队通过编号拼接,选用环氧树脂粘接并制作临时内部框架支撑以防止变形[10][11][12] - 补缺部分采用铜片和铜棍构建基础框架,填充树脂打磨后雕刻纹饰并进行着色做旧处理,最终达到展陈标准[13][14] 凤鸟纹提梁卣修复案例 - 出土时盖沿矿化、卣身垂腹缺失、底部断裂并发现内壁黑棕色大漆残留物,经X射线CT等检测确认锈蚀稳定且无害[15][16][17] - 修复采用矫形支架配合模压法恢复卣腹形状,10片碎片完美补全缺失部位,关键断裂处使用锡焊加固,其余部分用环氧树脂粘接[18][19][20] 汉代薄壁青铜盆修复案例 - 出土时口沿变形为椭圆形且表面覆盖土锈,修复团队使用洁牙机清理后采用模压法结合热风枪加热(控制在300℃)逐步矫形[21][22][23] - 矫形后使用瞬间胶粘接裂隙,铜片焊接补缺并打磨作色,最终恢复原有形态[24][25] 行业技术应用 - 3D打印技术中优先选用间接快速铸造法(蜡模熔铸)以减小误差,配合磁吸实现无损可逆修复[5][6] - 现代检测工具如X射线CT、蓝光3D扫描等广泛应用于文物病害分析和数据采集[5][17] - 传统技艺与科技结合成为主流修复模式,例如环氧树脂粘接与锡焊并用、模压法配合加热整形等[19][23]
这群年轻人,给文物当医生(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2 22:01
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应用 -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团队研发微钻阻力仪用于古建木柱检测 通过阻力值曲线精准定位空心区域 单根木柱仅需2-3个小孔检测 [5] - 红外热成像仪实现0.1℃精度检测 可识别花生仁大小的古建屋面渗漏点 较传统肉眼观测效率提升显著 [6] - 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明长城修缮 有效探测城墙内部积水空洞 采用注浆排水等预防性保护措施 [6] - 团队累计完成太庙 先农坛等60余处文物建筑检测 并主导制定全国首批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地方标准 [7]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体系 - 上海市举办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设置金属 陶瓷 书画三大组别 实操环节占比80% [8] - 比赛采用真实文物作为修复对象 如明清画心与战国青铜器 要求选手在一天半内完成全流程修复 [9] - 上海博物馆藏品总量达226万件/套 珍贵文物24万件/套 其1958年设立的修复工厂为国内最早机构之一 [10] - 赛事促进技艺传承 如金属组冠军王南丁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体现"师徒制"培养模式 [9][10] 海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 - 浙江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承担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修复 采用3D扫描技术解决复杂构件测绘难题 [12][13] - 西北塔门修复中实施砂岩全编号定位系统 结合鸟瞰图记录与划区堆放 确保800年历史构件原位归安 [14] - 团队将高温高湿环境修复经验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 形成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14] - 项目组包含80后90后青年专家 分设现场管理 技术审核等职能模块 体现专业化分工 [12][13]
莫高窟里 毫厘之间坚守匠心
央视网· 2025-05-01 00:04
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 -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壁画与彩塑技艺精湛,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1] - 历经千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破损和病害,需专业修复技术延续其生命[1] - 55号洞窟建于宋代,壁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修复需搭建五层脚手架[9] 文物修复技术与工具 - 修复师使用自制工具,如医用针管改造的注胶工具、羊毛腮红刷除尘等,工具数量近百种[5] - 修复刀制作数量达上千把,持续精益求精[5] - 修复工作需"零失误",为39年来的第一准则[10] 修复团队与传承 - 敦煌研究院修复团队从最初4人发展到上百人,年轻人占比超七成[12] - 修复专家刘涛师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技术成熟后获"面壁"修复资格[7][10] - 修复工作代代相传,包括临摹研究、病害治理等,使敦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10] 行业发展与成果 - 近二十年壁画保护在基础研究、技术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进入新阶段[15] - "长久保存、永续利用"目标或可实现[15] - 修复工作需一毫米一毫米精细完成,刘涛对30多年前修复细节仍记忆清晰[12]
生于大地,我们需要为土建筑“撑把伞”|文物修复
经济观察报· 2025-04-23 01:03
生土建筑材料的生态价值与广泛应用 - 生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具有生态价值 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认可和瞩目[1] 平遥古城及其城墙修复工程 - 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有2800多年历史 包含100多条大街小巷 20余座古寺庙和近4000户古民居[2] -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是中国首座整座古城列入世遗的项目[3] -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季降水 平遥古城墙出现15处坍塌和46处夯土大面积滑落[3] - 城墙采用"外砖内土"结构 内墙为裸露夯土墙 连续强降雨是对墙体安全的最大威胁[4] - 修复工程于2021年10月25日开始 2022年11月完工 采用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桢干筑墙法"[7][8][13] - 2007年后修复采用改性夯土 黄土与生石灰按3:7比例配置 加水16-17% 极大提升了密实度 坚硬度及防水性能[8][10] - 城墙顶部铺设两层海墁 满灌浆 条砖月白灰铺墁 白灰浆灌缝三遍 麻刀灰勾缝压抿 有效降低渗水性[11] - 部分内墙砌筑1.5米高青砖护脚墙 防止车辆对墙根造成划痕[12] 生土建筑技术创新与抗震改良 - 2008年汶川地震后 攀枝花发生6.1级地震 会理县马鞍桥村受灾严重 传统夯土民居大量损坏或倒塌[17] - 政府为每户提供2万元重建资金 但当地年人均收入仅1000元 建筑材料价格上涨2-3倍[18] - 采用改良夯土技术 废墟土料掺入5%熟石灰 控制15-20%水分 提升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21] - 夯土墙体内部设置木框架抗震构件 加入竹筋 优化水泥砂浆配比 增加混凝土圈梁[20] - 改良传统夯筑工具 木质夯锤一端改为金属材料 设置防震缝和伸缩缝[21] - 最终33户村民参与重建 每堵墙至少50厘米厚 造价非常便宜[22] - 2016年该项目荣获法国第12届世界生土建筑大会TERRA现代生土建筑大奖[16] 福建土楼保护与修复案例 - 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5] - 陶淑楼位于福建漳州云霄县内龙村 圆形三层结构 总建筑面积约9420平方米[26] - 鼎盛时期居住300余人 容纳村庄近半数人口[27] - 2015年启动修缮 筹集资金10万元 2016年1月动工 6月完工 使用寿命可延长50年[29][30][32] - 修复重点包括梁柱加固 屋顶 外墙和内墙修复 采用传统工法夯墙砌砖[29] - 进行防水处理 墙体底部增设防水层 外侧涂刷防水剂 内部增设卫生间和改善采光[31] 行业人才结构与传承挑战 -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工匠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 传承出现断层[14][15] - 需要保护与文物相关的技艺和修复人员 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