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秘密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马斯克怒了!中国籍工程师套现 700 万美刀后偷了整个代码库等机密信息,转身就入职 OpenAI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8-31 02:29
案件背景 - 马斯克旗下xAI公司起诉前员工Li Xuechen涉嫌盗窃公司机密并转投OpenAI [1][2] - 案件于2024年8月30日在推特引发热议 马斯克本人确认员工上传xAI完整代码库至OpenAI [1][2] - 被告系中国籍斯坦福大学博士生(2021-2024) 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3] 法律诉讼细节 - xAI于2024年8月28日向北加州联邦法院提交29页起诉书(案件编号:3:25-cv-07292) [3][4] - 诉讼包含四项指控:违反保密协议、盗用商业秘密、违反计算机访问欺诈法及欺诈 [4] - 被告在离职确认书中承诺删除数据并配合核查 但实际拒绝提供关键账户登录凭证 [6] 事件时间线 - 2024年2月:被告加入xAI成为早期20人工程师团队成员 参与Grok大模型研发并拥有核心权限 [5] - 2024年6-7月:公司协助被告两次售股套现约700万美元 最后一笔交易于7月25日完成 [5] - 2024年7月25日:被告使用公司电脑将Grok核心技术及训练数据传至个人存储 并删除日志修改文件名掩盖行踪 [5] - 2024年7月28日:被告突然辞职 获得OpenAI录用并预定8月19日入职 [5] - 2024年8月11日:xAI通过安全日志发现数据泄露 被告在律师陪同下亲笔及口头承认盗窃行为 [6] 案件预期结果 - 基于现有公开信息 该案件xAI公司预计将获得胜诉 [7]
尊湃窃密华为海思芯片技术,一审判决生效!
是说芯语· 2025-08-28 07:34
案件判决与法律影响 -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14名被告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 [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 [1] - 14名被告均被认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余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或缓刑 罚金总额达1350万元 [1][6] - 判决书首次将"90%技术密点重合"明确写入定罪条款 为类似案件审理提供重要参考 [7] 技术窃取细节与手段 - 原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琨离职后联合4名前员工创立尊湃 通过高薪、股权利诱招募7名海思在职或离职员工 [2] - 非法获取海思公司40余项核心技术信息 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等尖端领域 [2] - 窃密手段包括截屏、抄录、微信传输 具体行为包括将电路图隐藏于手机相册、核心算法拆分成小文件通过智能手表带出、手抄代码于笔记本等 [5] - 窃取技术直接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 [2] 公司背景与融资情况 - 尊湃通讯成立于2021年3月 宣传语为"打破垄断 创造中国芯" [3] - 成立仅两个月获得高榕资本1亿元人民币投资 公司估值两年内翻倍至10亿元人民币 [5] - 投资人看重团队清一色"华为背景" 无人在意研发周期异常缩短的问题 [5] 研发成果与异常表现 - 芯片研发一般需至少三年 但尊湃成立不到两年即宣称成功研制Wi-Fi 6芯片 [3] - 华为工程师测试尊湃样品时发现代码错误与华为早期版本如出一辙 [5] - 团队在芯片第一版测试成功后恐慌性删除数据并紧急修改出第二版 更换手机、清空服务器并伪造离职记录以掩盖证据 [6] 经济损失与行业影响 - 华为为Wi-Fi 6/7技术投入研发费用高达9亿元人民币 [6] - 技术泄露导致华为在Wi-Fi 7国际标准谈判中让步 中国企业专利池分成减少15% 相当于每年损失1亿多美元 [6] - 高通于2023年初关停上海Wi-Fi 7研发中心 资料当场销毁 数月后在美国抢注两项与窃密技术高度重合的Wi-Fi 7关键专利 [6] - 警方冻结尊湃用于量产芯片的资金9965万元人民币 [6] 最终处置 - 尊湃通讯公司被直接解散 所有技术资料被全部销毁 [6] - 主犯张琨出狱后五年内被禁止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6]
侵犯华为芯片商业秘密案判决生效!
国芯网· 2025-08-27 12:07
案件判决结果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张某最高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人民币 [1] - 14名被告人全部被认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至120万元人民币 高某等9名员工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100万至20万元人民币 [5] 侵权行为细节 - 张某原为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 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并拉拢周某甲等4名海思前员工担任高管 [3] - 尊湃公司通过招募7名海思现员工及前员工 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40余项Wi-Fi芯片尖端技术信息 [3][4] - 侵权行为旨在缩短研发周期/加速量产/吸引融资 涉案技术均属于海思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长期自主研发的成果 [3] 案件侦办特点 - 检察机关聘请多名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对40余项尖端技术进行专业解读 通过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精准 [4] - 办案组精准区分14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漏洞发出检察建议 [4] - 被告人均当庭认罪 检察机关从证据/法理/情感三层开展法庭教育 [4] 行业影响 - 最高检明确商业秘密关系企业核心技术安全及国家高质量发展 将持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5] - 本案为典型"内鬼"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 凸显半导体行业核心技术保护的重要性 [4][5]
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被判刑
券商中国· 2025-08-27 11:34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华为海思公司Wi-Fi芯片技术被非法获取 涉案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14名被告人侵犯商业秘密罪成立 一审判决已生效且均未上诉[1][4] - 案件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 办案难度非常大[3] 技术侵权细节 - 被侵权技术涉及40余项Wi-Fi芯片尖端技术 需借助通信行业资深专家突破专业壁垒[5] - 前海思射频芯片开发负责人张某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并指示招募7名海思员工[1] - 通过截屏、抄录及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公司同类芯片研发[1] 司法处理与量刑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主犯张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4] -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 罚金150万至120万元不等[4] - 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罚金100万至20万元不等[4] 案件审查特点 - 检察机关重点审查技术信息非公知性与同一性 通过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精准[2][5] - 精准区分14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认定每人涉案秘点及对应估值金额[5] - 针对企业内管漏洞制发检察建议 提供管理漏洞报告与免疫系统升级蓝图[4]
热搜第一!14名“内鬼”被判刑!
中国基金报· 2025-08-27 11:32
案件背景与判决 - 14名侵犯华为芯片技术商业秘密的被告人被判处刑罚 主犯张某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他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及罚金[1][3] - 案件由最高检指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 一审判决于7月28日生效 所有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诉[1][3] - 被非法获取的华为芯片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2] 技术侵权细节 - 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 构成实质性相同并导致华为商业秘密灭失[5] - 被告人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华为Wi-Fi芯片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2] - 侵权行为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端到端环节 员工挖角规模近百人[4] 公司组织与融资 - 尊湃公司由华为海思前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创立 核心高管团队均来自华为 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达60%[2][4] - 公司于2022年5月获得10余家机构数亿元Pre-A轮融资 同年11月再获Pre-A+轮投资 2023年1月完成A轮融资[5] - 为规避竞业限制 部分离职员工甚至更改姓名 多人存在周末/夜间兼职等隐蔽行为[4] 技术研发与影响 - 华为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由海思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2] - 侵权芯片在投入量产前被查处 警方查扣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7台[5] - 案件被检察机关定义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 办案难度大但最终所有被告人认罪[3]
商业秘密案判了!14名“内鬼”获刑,侵犯华为芯片技术
证券时报· 2025-08-27 09:08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华为海思公司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并取得相应技术信息 采取合理保密措施 [1] - 前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周某甲等4名原海思员工担任高管并负责技术部门 共同决定研发同类Wi-Fi芯片 [1] - 尊湃公司通过高薪招募7名海思员工 这些员工在离职前后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海思技术信息 用于尊湃芯片研发 [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 [1] 司法程序与判决结果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张某等14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提起公诉 [2] - 检察机关重点审查涉案技术信息的非公知性和同一性 [2] - 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 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3]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50万至120万元 其余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100万至20万元 [3] - 14名被告人在十日均未提起上诉 一审判决已生效 [1][3] 行业影响与政策导向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知识产权 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高质量发展 [3]
侵犯华为芯片技术,估值超3亿!14人被判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7 08:28
案件判决与影响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判决已生效 [1][7]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至120万元不等,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并处罚金10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7] 技术侵权细节 - 被非法获取的华为海思Wi-Fi芯片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涉及40余项尖端技术 [1][5] - 侵权手段包括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方式获取技术信息,用于尊湃公司同类Wi-Fi芯片研发 [3] - 案件涉及14名被告人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信息侵权点,需精准区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及涉案秘点估值金额 [5] 企业研发背景 - 华为公司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后由全资子公司海思公司负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 [1] - 海思公司对Wi-Fi芯片相应技术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 [1] 侵权实施过程 - 原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拉拢周某甲等4名海思前员工担任高管并负责技术部门 [1] - 尊湃公司以优厚待遇招募7名海思员工,并通过勾结在职员工赵某、屠某共同实施技术窃取行为 [3] 司法审查特点 - 检察机关聘请多名通信行业资深专家对40余项尖端技术进行专业解读,通过反复交叉论证确保法律定性准确性 [5] - 案件被定性为典型"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办案难度非常大 [3] - 检察机关针对被害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提供企业免疫系统升级蓝图 [4]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半导体芯闻· 2025-08-27 02:43
案件概述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上诉[2]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2] - 案件于2024年7月28日判决生效[2] 侵权行为细节 - 被告人张某原系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 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并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2] - 尊湃公司通过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及勾结2名在职员工 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3] - 涉案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且属于尖端技术[4] 司法处理过程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3] - 检察机关聘请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对技术事实提供专业解读[4] - 法院最终认定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4] 判决结果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4] - 周某甲等4名高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五至三年 罚金150-120万元不等[4] - 高某等9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罚金100-20万元不等[4] 行业影响 - 华为海思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2]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关系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国家高质量发展[5] - 检察机关通过本案为企业提供管理漏洞整改建议[4]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判决生效 官方介绍案件详情
新京报· 2025-08-27 01:16
案件判决与影响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于7月28日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上诉[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余1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五年至缓刑不等刑期 罚金范围150万元至20万元[3] 侵权行为细节 - 原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拉拢4名前同事担任高管并决定研发同类Wi-Fi芯片[1] - 通过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 勾结2名在职员工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2] - 侵权行为涉及40余项尖端技术信息 办案过程聘请多名通讯行业专家进行技术认定[3] 技术研发背景 - 华为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 由全资子公司海思公司负责[1] - 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 并采取合理保密措施[1] - 侵权行为直接针对海思公司Wi-Fi芯片相应技术信息[1] 司法程序特点 - 检察机关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2] - 办案重点审查技术信息非公知性和同一性 精准区分各被告人作用及涉案秘点估值[2][3] - 检察机关向被害企业出具管理漏洞检察建议 提供系统性升级方案[3] 行业保护意义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关系企业核心技术安全及国家高质量发展[4] - 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力度 依法打击相关犯罪[4] - 本案体现通过法治手段服务创新发展的监管导向[4]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
观察者网· 2025-08-27 00:55
案件背景与核心事实 -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已生效 14名被告人均未提起上诉[1] - 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人民币[1] - 海思公司系华为全资子公司 自2011年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主研发Wi-Fi芯片技术并采取合理保密措施[1] 侵权行为细节 - 原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张某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 并拉拢4名前海思员工担任高管[1] - 张某等5人共同商议研发与海思同类Wi-Fi芯片产品[1] - 通过高薪招募7名前海思员工 并勾结2名在职海思员工以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信息[1] 司法处理过程 - 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于2024年4月10日对14名被告人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提起公诉[2] - 案件涉及40余项尖端技术信息 检察机关聘请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协助技术认定[2] - 检察机关精准区分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并针对企业内管漏洞提出检察建议[2] 判决结果 - 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7月28日一审判决14名被告人均犯侵犯商业秘密罪[3] - 主犯张某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3] - 其余13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五年至三年有期徒刑(含缓刑) 并处150万至20万元不等罚金[3] 行业影响与政策导向 - 最高检强调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重要知识产权 关系企业核心技术安全与国家高质量发展[3] - 检察机关持续加大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力度 依法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3]